APP下载

送你一面镜子

2014-05-30汨罗酒徒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镜子人生

汨罗酒徒

现在的家庭,镜子越来越多了,哪家也有个十面八面的。可是细细想来,这情况又好像有点不大对头。因为,从实用的角度说,镜子就是帮助人们修理边幅、整顿仪容的,其并无装饰装潢的意义。因此,客厅里放一面,一家三口足够用了,弄那么多干嘛,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在古代,镜子是稀罕之物,那时以铜为镜,能够“对镜贴花黄”的多半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到了明末清初,玻璃镜子才传到中国,《红楼梦》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玻璃镜子觉得非常稀奇。新中国成立以后,镜子普及了,老百姓家里大概也就是一方台镜,主要用于奶奶妈妈姐姐妹妹们梳头。现在物质丰富了,将台镜换成落地镜也就与时俱进了,干嘛非要追求数量呢?难道,镜子还有别的用处不成?

首先可以肯定,镜子是一个纯粹私人的用品,没有谁拿着它是为了去照别人的(反跟踪除外)。韩非子“古人之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之”,前一句话等于没说,从古到今谁不是“短于自见”啊,正因为看不见自己这才借助于镜子嘛。借助镜子,我们除了整理仪容以外还可以欣赏自己的形象,又因为大家都有自爱的心理,便免不了孤芳自赏起来:眼睛虽然小了点,但挺有神;鼻子虽然塌了点,但形状挺秀气;嘴巴是大了点,但茱莉亚·罗伯茨不是大嘴美人吗?于是乎,看着看着就看出点自信和自豪来了。

所以,今天的人那么爱照镜子,更多是出于对自身美的追求,也是为了寻找自信的感觉。这就是庄子说的:“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从释放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无可厚非,只是有些委屈了镜子,因为它的真正功能其实是忠实反馈,是还原真实。镜子不是照相机也不是摄像机,在它面前,一是一,二是二,你上镜或者不上镜都是一个伪命题。说白了,你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美,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丑。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我认为,照镜子主要是为了看到丑并且改正它。比如,皮肤之丑——脸上有雀斑,啊,应该扑点粉;比如,头发之丑——状如茅草,啊,应该擦点摩丝;比如,衣冠之丑——掉了一粒扣子,啊,赶紧换一件,等等之类。

唐朝魏徵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他不仅将镜子定位为一个批评者,而且将镜子的意义引申到修身治国,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高人。不过,我还想在老魏这句话后面补充一句:“以禅为镜,可以明心性”。

我不是一个宗教主义者,至少在今天是啥教也不信的。但信佛是一回事,借助佛教的教义修身养性是另外一回事。

禅宗的教义是,人人皆有佛性,但被世俗的灰尘蒙蔽了,如果通过洗涤灰尘,就能“明心见性”,悟到人生的真谛。

世俗社会是一个物欲的名利场,而且愈演愈烈。大家不是房奴就是车奴,整天价被老板和老婆驱驰,忙得脚不沾地。想想,这都是为了什么?为了钱财——要钱干什么——买房买车——要房要车干什么——快乐——要快乐干什么——人生幸福——人生什么是幸福?

如果做一个社会调查,有关人生幸福的答案大多是一个方向:灯红酒绿、自由万岁、香车美人、领导社会、影视明星、商业权贵、住在故宫、玩在中非、钱花不完、控股欧美……这些都是说法,也没错,但有着浓厚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色彩,更多地表现了人的动物性和占有欲。如果上述愿望能够实现也就罢了,问题是有一个“二八”定律,即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的人还是要终其一生当士兵的。

于是人生就充斥着太多二元对立的东西:苦与乐,恨与爱,失望与希望、失败与成功,悲伤与欢笑……你的生命就像渡船一样,在它们之间不停地往返。当你停泊在苦、恨、失望、失败、悲伤的彼岸,当你为来来往往这冰火两重天倍受折磨和煎熬,你想过没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千万别说是为了建功立业,因为我正好准备了一张牌对付你。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生观够积极的吧,可他们同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大儒王阳明说:“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胲。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了,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下传)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正因为他们要有所作为,才强调克制私欲,因为非此就不能担负起兼济天下的责任。可见,他们的建功立业也是排斥私欲的。

所以,我们不妨坦白地承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己私利,是希望人生能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于是,欲望越多失望越多,欲望越大失望越大。

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佛家是怎么说的。佛说,欲望是恶,人生是苦,因此“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怎样才能“回头是岸”呢?佛又说,要以逆为顺,以苦为乐,这样才能明见本性,得到善果。其核心的意思是,既然欲望是万恶之源,放弃欲望,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这话说得是有些道理的,想想,没有欲望,哪会有失望呢?佛教要我们以慈悲、行善、宽容、平等为生活的态度,达到超然俗世、淡泊无争、与心可安的心理境界。

当然,真要把人欲都给灭了,也是不现实的。人生而有欲,这是生命也是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动力。但凡事都得有个度,倘若欲海无涯,人生就是一场灾难了。所以,借鉴佛教的教义,我们应该对人生的欲望做一点理性思考,第一,进行数量上的控制;第二,进行品质上的选择。

所谓数量上的控制就是抓大放小,关乎学业、事业的就抓住,而仅仅是满足个人物欲的可以适当放弃。所谓品质上的选择,就是个人的欲望对社会也有建设性,建设性越大,品质越高。简单地说,就是积极地借鉴佛教的办法,给人生算减法,少背一些包袱,轻装上阵。

从事业的角度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有着博爱精神和同情心的人,更能恪守现代社会的诚信原则,更能弘扬个性、大智大慧,更能赢得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尊重。

从生活的角度说,“霁月风光,闲者便是主人(苏东坡语)”,一个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拥有自由的人生,才有时间体会生活欣赏世界,让心灵与天地和谐,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康。而物欲的奴隶却常常与生活中的美擦肩而过,他们会在枯燥的生活中逐渐丧失做人的乐趣、迷失人的本性。

禅于人生至少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顺境中教你清醒和节制,二是在逆境中教你泰然处之,以苦为乐。

中国古代文人中,与禅最有缘分的当属王维和苏东坡。我特别喜欢苏东坡的《定风波》,不长,姑且抄录于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写的是一次出行路上遇到风雨的经历和心情,其实又何尝不是写他的人生观和人生方法:风雨使得道路泥泞湿滑,可是也形成了美妙的景色;逆境有什么可怕的呢,泰然处之就是了。风雨總是暂时的,你看,这不天晴了吗?人生贵在适意,又何必计较那些已经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呢。

你不得不佩服苏东坡。微观上,他处处随缘,但一点也不消极,他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仅在苦难中发现了美的元素,并且去体会和玩味,让大家快乐也自得其乐。而这种超脱又来自宏观上的清醒,来自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何谓宏观?就是宇宙和生命,就是个人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定位。给这事想明白了,再看人生之路,当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苏轼的这首词,其实就是禅宗教义的宋词版。

大家喜欢照镜子不错,但如有闲暇,还应该照照禅学这面镜子。你会每天打扫自己的家,可是你每天也打扫自己的“心房”吗?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心里的灰尘。

(转载自新浪博客)

猜你喜欢

镜子人生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三面镜子”照亮初心使命
人生中的某一天
镜子中的我
他者的镜子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