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赴俄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2014-05-30刘芳李君王小兰
刘芳 李君 王小兰
[摘 要]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是独立的个体。中国文化极具包容性,对外来文化来者不拒,各种文化在中国都能够生存和发展。俄罗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极端性、矛盾性和不可预知性明显反映在她历史、社会、文化甚至语言的方方面面。赴俄留学生必须通过对比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以便为两国日益频繁的交流活动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中国文化课程;赴俄留学生;中俄文化异同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55 — 02
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以和为贵,劝导人和气生财,在和的观念之下达到家庭团结、睦邻友好、社会协调。因此,在今天经济取得重要成就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用战争和强权来征服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依靠武力征服和强权的崛起已经被近代世界史证明: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主要依靠文化影响力提升发展自己已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首选,提升软实力的竞争力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正确选择。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设、国家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我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更多去国外求学的机会,那么,如何让我们走出去的孩子,在不同文明环境成长中既能弘扬传承中华文明,又能积极学习不同文明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为我国在本世纪20年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0年代建成现代化的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做出贡献是我们现时代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俄文化异同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中国与俄罗斯虽是传统邻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但这种地理上的密切并不能弥补两国文化上本质差异的鸿沟。由于两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两个不同体系,因此在两国关系发展中必然要面对跨文化交往带来的种种问题。尽管如此,地理上的临近却并非完全没有意义,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比较,仍能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而恰恰是因为这些异同的存在,使两国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时,既能找到共同语言,也会存在不同声音。
在中国文化中,“华夏中心论”的心态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直到近代以前,中国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样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与俄罗斯文化中的“弥赛亚精神”,即“救世主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然而,畢竟中俄是两个独立的文明体,因此二者的差异也是很突出的。这里不得不谈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脉传承至今的、讲求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中突出的极端性、矛盾性及不可预知性。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多维结构,强调中庸、圆融与和谐,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于偏。中国历史上的每次变革,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经历了长期、谨慎而缓慢的酝酿和实验过程。反观俄罗斯的情况,却恰恰与我国相反。正是由于俄罗斯人的极端性使他们在很多时候显得很矛盾,而他们在两个矛盾极端的游走变换,在外人看来却又显得那么不可预知。
综上所述,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大国,中俄两国政治文化中共有的权威主义传统,在促进两国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中俄两国文化层面的一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给双边关系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为赴俄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中俄两国领导人分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目前的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俄关系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位置已经无可非议。如果说,文化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桥梁,那么所有俄语专业人才(也包括中文专业人才在内)都是这一桥梁的建设者。唯有依靠能工巧匠,才能够建筑起世界一流的文化桥梁。然而就现实状况而言,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必须要做,其中包括如何提升留俄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水平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在俄罗斯遇到不少中国留学生,每当他们面对着大量对中国问题,包括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都十分感兴趣的俄罗斯人以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常常是不知所措,所答非所问,暴露出对中国文化知识和基本常识的无知。从而造成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及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人的误解,认为他们或者是不怀好意,或者是反华分子。同样,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更加是知之甚少。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俄罗斯民族自身所独有的自大心理,通解中国文化的人才普遍缺乏。造成的情况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误解和隔阂,乃至互相怨恨。虽然中俄交往已经有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但俄罗斯人对中国情况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多。因此,大批赴俄留学生应该以空前未有的热情投身到中俄友好的桥梁构建之中,学好中国文化,担负起向俄罗斯人介绍自己祖国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明的责任。
四、讲授中国文化课程应注意的原则
语言文化知识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是透过语言研究语言载体民族的文化差异,文化的民族特点及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并把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既互为手段,也互为目的。为达到通过语言掌握文化、学习文化更好地使用语言的目的,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下列几个原则:
1.典型性
因受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的限制,语言文化知识必须具有民族特色,虽不以时间、年代划界,但应属民族共性,而不是个性,应真正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越典型就越能代表民族特点,越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2.适当性
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应从现行的教学大纲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紧密结合语言教学,通过教科书,循序渐进、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在基础阶段应适度地讲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而在高年级则可加大力度传授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更深更广的方面领会、掌握和活用所学知识。
3.中介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包含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也包含消极的一面。语言文化知识同样具有两面性。如果忽略一面,就不可能反映该民族文化的全貌。过去在教学中着力反映的是积极评价色彩的文化背景詞汇,而回避消极评价色彩的语言文化词汇(如社会的消级现象、骂人话、俚语等),仿佛它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为了保证语言知识的完整性,对那些消极评价的语言、文化背景词汇,应该进行客观介绍,既不回避,也不妄加评价。
4.时代性
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词汇最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在语言文化学中,一些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一时,然后变成“过时词汇”,其背景色彩淡化或消失,而另一些词汇则从陈旧语再度成为流行的,甚至是时髦用语,获得了新的背景色彩。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更为突出。对于这类词汇,不论其产生的时代色彩多么突出,政治色彩多么强烈,民族文化色彩多么鲜明,也不论其修辞性质如何,运用范围如何,都应本着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原则,注重词汇历史义素和新背景义素的讲解和现实,让学生不断获得较新的语言文化知识的信息。
结语
与世界经济和政治变化及发展相适应,世界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及冲撞也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点的突显,使得对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工作者,即我们身为外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除了要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明文化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掌握以外,还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明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文化有所掌握和了解,否则就无法承担起文化桥梁建设者和传播者的历史重任。
〔参 考 文 献〕
〔1〕 史铁强. 再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07,(02).
〔2〕 赵爱国. 从语言国情到语言文化学〔J〕.中国俄语教学,2007,(03).
〔3〕 郑体武. 关于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考
〔J〕.中国俄语教学,2007,(02).
〔4〕 孙玉华,刘宏. 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与实践探索〔J〕,中国俄语教学,2007,(04).
〔5〕 马风书. 比较文化语境中的中俄关系〔J〕.外交评论,2008,(04).
〔6〕 杨政. 俄罗斯重视教学质量 赴俄留学生素质明显提高〔EB/OL〕.www.jyb.cn. 2010,(10).
〔7〕 胡文仲.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04).
〔8〕 赵爱国. 俄语教学中的文化移入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96,(01).
〔9〕 吴克礼. 文化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