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问”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2014-05-30陈金女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骰子分数思维

陈金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74-01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自发地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呀!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达到开发他们智力,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质疑”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会提出疑问的学生为何寥寥无几?是学生脑海里都没有疑惑吗?或者是学生不会思考,不懂表达?不是,一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提,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二是没有提问题的氛围,没有提问的机会和空间。导致学生哪怕有困惑也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好问的天性就被压抑了,课堂上当然无法形成提问题的气氛。要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首先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其次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常用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进行鼓励。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课前,我有意的安排了一个互动的环节。我精心的挑选了班级里瘦的、矮的、胖的、高的等男女学生,加上我共5个,让学生给我们分类,并说说是按什么标准给我们分类的?很快学生按性别的标准给我们分成了两类;接着按年龄标准给我们分成三类时,我故意往大的年龄一组站在一起,学生不同意,一个学生着急的上台,把我单独拉到另一边,惹的全班同学大笑,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按高矮、头发长短、穿的衣着等标准分,在学生的欢叫声中,我被他们拉来拉去,班级的气氛高涨,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当我正准备新课开始时,一个平时胆小的女孩怯怯的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还可以按脸蛋大小的标准来分类。”全班顿时安静下来,我把脸鼓得更大,同学们立刻把掌声送给她。有了这样的环境,有了这样的基础,新课开始,课题一出示,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产生出来:“三角形分类也要按一定得标准分吗?”、“按什么标准分呢?”“三角形的特点是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分类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动手起来。很快的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不同,可以按角、边的标准来分,顶点都一样,不能按顶点的标准来分类。老师创设了这样民主氛围和提问题的基础,学生自己就能提出问题,就会主动去探索研究,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教学效果得以彰显,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二、注重方法,使学生“会问”

有了宽松的环境,有了胆量和兴趣,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却不知该怎么提,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成为知识的主人。

1.指导预习,提出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得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引导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疑点和自己学习的困难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加强“双基”,提出问题。

“熟能生巧,巧中出奇”。这就是对“双基”要掌握而且要使之能转化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为他们提出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3.操作体验,提出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掷一掷”时,我进行了两次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师生比赛:掷两个骰子,两个骰子数加起来的和是2~12,共这11种情况。我把这11个数分成两组,甲组:2、3、4、10、11、12,乙组:5、6、7、8、9。双方轮流掷骰子,各掷10次,以总次数多者为胜。学生都选了甲组,因为甲组有6个数,我就选了乙组。第一轮的比赛,我赢了;又加赛了10次,还是我赢。学生的问题出来了,一个说:“为什么5个数会赢6个数?是巧合吗?”;另一个说:“是不是这也隐藏着数学规律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操作活动:小组合作,轮流掷骰子,并把实验的数据填在实验单上。小组交流后,学生发现到问题:“点数和出现次数较多的还是5、6、7、8、9,也就是中间的数多,越往两边的数越少,为什么呢?”学生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得出:和是2的只有两种情况,即两颗骰子点数同时是1;和是11的也是两种情况,即两颗骰子点数是5和6或6和5;而和是5的有4种情况,即兩颗骰子点数可以是1和4、4和1、2和3、3和2;和是6的有5种情况……和是5、6、7、8、9出现次数多决不是偶然。这样,学生自始至终全面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亲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沟通联系,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例如学了分数加减运算之后,可以通过观察沟通分数、小数、整数加减运算的联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分数、小数、整数加减运算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学了“比的意义”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为什么是“相当于”,而不是“等于”呢?

三、激活思维,使学生“善问”

学生有胆量并能不断的质疑问难后,并不能说明有问到点子上,有问得好、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智者问的巧。”敢问,会问还不够,还要善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善于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后,引导学生抓关键字眼提出疑问,即“末尾。”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眼提问“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上引号。”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后并尝试解决。例如学了“掷一掷”,教师出示超市的摸奖促销活动,即消费满200元,可以得到一次摸球的机会,每次摸两个球,得到的数字和获得的奖项分别是:2或12的是一等奖, 3或11的是二等奖, 4或10的是三等奖,5或9的是纪念奖。让学生根据这个摸奖活动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学习了长度单位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培养,助学生善问。除此之外,对学生提出的“多而杂”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哪些问题问得恰到好处,哪些问题问得漫无边际,甚至不是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由“多而杂”变成“少而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启发,逐渐学会有目的的问,就是“善问”。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今后的生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留有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也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并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带着问题走进生活”。

猜你喜欢

骰子分数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骰子不见了
巧猜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