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不能承受之重
2014-05-30陈慧
陈慧
6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展览局第155次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2019年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的认可申请。2019年世园会将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承办,是A1类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一高规格、高水准、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势必会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据悉,此届世园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传播环保和低碳发展理念,推动中国花卉园艺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此看来切合这类博览会主题的园区选址变得尤为重要,将来整个园区代表的不仅仅是北京的形象,更多的是彰显出一个大国形象。北京世园会选择落户于延庆县,是因为延庆生态环境优美,90%的土壤为一级土壤,空气也是北京地区最好的。但就延庆县一地的环境显然并不能概括出全北京城的生态环境状况,前来参加世园会的观众也不会限于在延庆县内活动,周边及市区的考察和旅游定会纳入行程之内。一场国际型的盛会接待的宾朋又是来自于全球各地,若想通过一场展会来介绍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希冀最终取得一致好评,最开始就得从“第一印象”入手改造。
谈及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除了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便是城市环境与生态情况了,数年来北京空气质量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不论从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国家和政府在对北京的建设和改造上都付诸了一番极大的努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奥运期间政府对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决心是前所未有的。据北京环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比2007同期下降50%左右,为十年来同期最好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令当时的质疑声在事实面前不得不逆转180度。
可惜好景不长,2011年1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通过官网公布的一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PM2.5一词迅速闯进了公众的视野,一时舆论四起,倒逼中国各级环保部门对PM2.5数值逐步公开,并让各地政府重视了对雾霾天气的整治。2013年1月,北京市先后出现了四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污染的严重程度为近年来同期罕见。后奥运时代的北京空气质量遗憾地没有保持住当年的风采,反而出现惊人的倒退,可见一场国际性展会对城市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也是力不从心的。当然不只是北京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世博会后上海也同样面临着空气污染的严峻现实,如何保持住博览会期间塑造的优良状态应成为各个博览会举办地政府积极思考的问题。
为了成功举办一场全球性的展会,举办地在前期付出了各项努力来改造而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以给大家留下美好印象。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期望通过一场展会来改善一座城市的环境状况和空气质量恐难以持久。奥运会期间一位居住在北京通州化工厂附近的居民就曾表示:“奥运会前工厂停工了,那段时间想开窗户就开窗户,没有什么顾虑。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奥运会后没多长时间,化工厂又复工了,似乎是要把之前停工的损失补回来。”如此现象,实在令人无可奈何,工厂究竟是在敷衍了事还是自欺欺人?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所暴露出的也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对于举办地而言,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效机制,把展前治理和展后治理相结合,杜绝表面工程和三分钟热度的短视做法,那么治理效果不就可以长久持续下去了吗?相关部门应从根本出发,无论是前期的大力改善还是后期的跟踪监督始终一力贯之,或许展会的肩上能少些重担。
当某项大型活动上升为国家行为后,政府会调动各种资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服务,同时也会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只是各方坚持的动力和热度随着活动结束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之前为举办活动所做的努力也逐渐付诸流水,蓝天白云犹如昙花一现不复存在,这样的结果想必并非人们所期望的。我们并非苛责为了举办展会而迫切改善城市环境的这一良好初衷,但不能将这种希望完全寄托在一场展会上。展会在发挥其根本作用后能否再承受一些额外之重,时间已经证明。
再回归到2019年世园会本身,“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不但是中国百姓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憧憬,期待主办方将此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从此届博览会出发,以聚焦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来坚定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步伐,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王锦珍对2019世园会的愿景:在2019年10月7日北京世园会结束的那一天,北京将会空气更新鲜、道路更畅通、环境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