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4-05-30张少山郑晓娟

理论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群众观内涵意义

张少山 郑晓娟

[摘 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群众路线的观点,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群众观。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主要有:以争取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为办事准则,克服主观主义;以深入群众为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群众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A84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033 — 0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伟大的“梦想家”,邓小平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毫无疑问,群众观是其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党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群众观,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内涵丰富的群众观。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观主要来源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来源于对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观和历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运用于党的实践活动,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创立了一整套群众路线的理论和方法。1929年12月,毛泽东在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中,第一次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之后又不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也正是在实践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才能正确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为标准来检验党的领导和作风,使群众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观的内涵。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丰富内涵

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和表现:“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邓小平的这段话道出了他群众观的深刻内涵。

(一)以争取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亿万劳动人民,正因为她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拥护者,她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1950年7月,邓小平在《当前西南工作的五个问题》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2〕1956年11月,邓小平在《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

(二)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办事准则,克服主观主义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主观主义,即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邓小平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对《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所作的说明中强调:“凡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事情,应当和群众商量,不能凭主观愿望办事。”〔4〕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执政党和她的党员干部只有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的经验,整理、分析、批判和总结群众的经验,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指出实践的正确方向,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为群众所拥护。否则,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出发,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导致决策失误,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也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以深入群众为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在党员干部工作中表现为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邓小平曾经对我们的党员干部同志强调:“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搞得深入一些。……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5〕做经常的、细致的、深入的工作,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就是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回应他们的期待,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自中國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党员干部一直保持着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真实的告知群众,获得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与群众同甘共苦,同群众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一起进行生产活动,一起迎接改革开放。克服官僚主义,就是要克服党员干部高高在上的工作态度。党员干部“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6〕避免陷入事务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坑。

(四)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7〕

正是因为邓小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们群众才能放手去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才能在大胆的尝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的果断坚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中一次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变革。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8〕

邓小平曾对改革开放中群众的创造作用进行总结,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9〕也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对人们群众首创精神的高度赞扬与支持。因此,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做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并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成功经验,要将群众首创精神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两者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邓小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群众观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助于保持我们党的纯洁性,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当前我们党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首要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是党永葆生机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邓小平的群众观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坚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更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做群众的学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借鉴群众实践经验,将好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中,对于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对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邓小平的群众观对于我们党当前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确立了群众在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巩固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地位;在实践方面,有助于我们党明确教育内容和目标,即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反映最多的、最强烈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党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作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取得最佳成绩。

(三)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力量是在全体中国人民为着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中迸发出的强大能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邓小平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相信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只要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将群众作为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一定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一定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巨大的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人类。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与发展邓小平的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党的一切工作努力的方向,集群眾之力量,发扬中国精神,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3〕〔5〕〔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

〔4〕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7〕〔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群众观内涵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活出精致内涵
有意义的一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生之意义
挖掘习题的内涵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