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
2014-05-30陆英军
陆英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94-02 让读与写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学会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条捷径。可是,当前读写结合教学中却存在着读写结合脱离重点,为写而写,太过随意等诸多问题,学生写作能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才能让读写相得益彰呢,我认为,把握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表达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表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读写才不是孤立的。下面谈谈我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世界的结合。
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精彩的语句、段落和在写法上值得称道之处,继而体味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别具匠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仿照练笔。
苏教版第八册《鸟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尝到了勇敢頑强的精神……”这是个很有特点的排比句,第一个分句的前半句说鸟儿外在的表现,后半句交代从中体会到的特殊品质。在这里,我就带领学生学习掌握这种句式,先引导学生朗读,观察句式的特点,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鸟儿,他们做过些什么,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学生结合其它课文顺利接轨:从勇于破冰的天鹅那里,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从巧喝瓶水的乌鸦那里,我明白了动脑的趣味;从引吭高歌的丹顶鹤那里,我意识到了优雅的魅力……”然后,我又让学生回忆其它有关动物的故事、寓言等,用上上述句式写写你从它们身上学到的道理。学生们写到:“从勤奋练跑的白兔那里,我懂得了自强不息的重要;从抱团突围的蚂蚁那里,我知道了团结互助的可贵;从甘做桥墩的老羚羊那里,我体会到了无私奉献的可敬……”经过上述训练,学生能够正确自如地运用特殊句式。
二、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结合。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启发学生: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景色、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吗?唤起学生对各自生活世界的个性表达。
三年级下册《赶海》一文记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现了赶海的无穷乐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趣”字学习课文,学生感受到“我”捉大虾时“只轻轻一捏”,便把“一员武将”变成了“俘虏”时的得意以及小伙伴从一本正经捉螃蟹到反被螃蟹偷袭时的狼狈,都忍俊不禁。这时,我顺势启发: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趣事呢?学生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有的说自己去赶海时,走到海水里想去游泳,却被一个浪头又推上了岸滩;有的说……这样的表达妙趣横生,这样的写作也就散发学生生活的气息。
三、文本空白与学生想象世界的结合。
高林生老师在《读懂“钉入墙里的那半截”》一文中写道:“欲言又止是空白;提问而不回答的是空白;停顿、省略的是空白;分段、换行的也是空白。”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作者在表达时或含蓄,或简练,这是编者有意在“布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就要利用这些“空白”去召唤儿童想象,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菩萨兵》的第1自然段写道:“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里“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短短14个字言简意赅表述了藏族同胞所受的苦,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反复读读这段文字,联系平时在课外书上阅读到的情节,或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情景想象藏族同胞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同学间交流交流,再写下来。
文本空白与学生想象世界的结合在教学中遇到得最多,除了想象事情发生发展的场景、细节和文中人物的内心、言行,还可以是续写、改写。
比如学习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可安排学生进行故事的续写:沙漠旅行结束了,有一天,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故事那?让学生展开想象来续写,不仅使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了《航天飞机》后,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叙述人称,以自述的口吻写一段自我介绍,结果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仿照课文从外形、飞行特点、本领三方面作清楚介绍,既积累了文本的语言,又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利用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学生在类似这样填补文本“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会有许多收获。当然,具体采取哪种方式的训练,还要视文本特点而定。
四、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世界的结合。
“文由情发”,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我们教材上的每一个文本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各不相同,读到动情处总会情不自禁地抒情,发表自己的感想,写写读后感。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如《三袋麦子》一文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土地爷爷给他们的一袋麦子,从文本的描述来看,土地爷爷似乎更喜欢聪明能干的小猴的处理方法,但小猪和小牛的处理方式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俭节约也同样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读写训练: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呢?学生根据阅读的不同感受,会从他们身在获得启发,阐述自己的做法。再如学了《蒲公英》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会怎样劝告那两颗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学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可以问问:你怎么理解“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经常在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世界的结合点设计读写训练,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内心情绪和感觉,将“阅读力”转化为“作文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为读与写找的几个结合点,总之,要想让读写结合落到实处,得到实效,我们就必须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站到应有的高度,恰到好处地找到读与写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