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为本,返璞归真
2014-05-30张周余
张周余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地理章节中,图与文字同等地位,文字是图的描述与小结。因此,地理教学方式是摒弃文字记忆,以图为本,返璞归真,通过提升读图能力来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我个人觉得地理教学应该以图为本,提升读图、识图能力,传授分析人地关系的方法。
一、以图为本的必要性
图在地理章节中的地位等同于文字,并且文字基本是图的内容展现。下面我结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论述图在地理章节中的地位。
(一)图的数量很多
在地理章节中,图的数量极多,共379幅图,分别为第一章40幅,第二章60幅,第三章86幅,第四章42幅,第五章50幅,第六章101幅。其中有很多图是组图,即一幅图由很多小图组成,同
时,这统计不包括未列入编号的小图。而六章节地理教材,页码共114页(上册)+76页(下册)=190页,平均每页2幅图。六章地理基础教材中,基本每页都有图,甚至有些页面是一页多幅图。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4页虽仅为一组图,编号为图2-19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但它由11幅小图构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10页共5幅图。由此计算,六章节地理教材中,图的数量远大于379幅。
(二)图的面积庞大
在地理章节中,图的面积极其庞大。从篇幅看,它占据了6章节纸张中≥3/5的面积,有个别页面几乎整张都是图。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4页世界气候类型教学,整张页面是图,只有图下一个小问题;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6页中国行政区划的教学,整幅页面都是图及图下的行政区划分类。打开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图。
(三)图的类型多样
在地理章节中,图的类型犹如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种类齐全。图的类型有如下:(1)地理分布图,即常说的地图,主要由海陆分布、经纬度分布、气候分布(包括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地形分布、物产分布、景观分布、区域分布等各种分布图;(2)地理景观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图像,如陆地、海洋、草原、沙漠、森林、乡村、城市、民居、宫殿、庙宇等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3)地理统计图,把各种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能够形象、直观表达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变化特征的一种图像,如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等;(4)地理示意图,形象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相互关系,或者阐明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的图像,如五种地形示意图;(5)地理复合图,指在同一幅图内包括多种类型地理图像,图3-53澳大利亚的地
形与降水量图,用分层设色和曲线,一图展示2个地理要素。不仅6章节中地图种类多样,而且一页中也有很多种类的地图。例如,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61页,图3-11美国地形图为地理分布图中的地形分布图+地理景观图,图3-12中部城市圣路易斯的气温与降水为地理统计图、地理复合图;图3-10美国在世界的位置为地理分布图中的区域分布图。图的类型多样,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读各类型图的能力。
二、以图为本的教学方法
以图为本,培养学生识图、析图,从图中获取知识,转变了学生记、背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图为本,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呢?我的方法如下:
(一)以图为本,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即以一幅或多幅图为载体,通过多个梯度问题展开教学,浅挖、深挖图中信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方法如下:读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思考以下问题:
1.湄公河平原的位置?(政区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等)
2.湄公河平原地跨的国家?
3.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等)
4.根据以上资料,湄公河平原可能的农作物是?
答案:
1.东南亚、中南半岛;低纬度;北半球、东半球;热带;濒临南海、泰国湾
2.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3.平原,热带季风气候(依据纬度和濒海,初步从图中得出),湄公河
4.水稻
以上教学,通过一个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图中知识,这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概念,但并未形成分析人地关系的逻辑思维。以图为本,问题式教学,适合刚开展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
(二)以图为本,探究式教学
何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一定材料,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并且该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可为一份字数较少的报告形式。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为例,探究式教学方法如下:结合图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圖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充分挖掘图中信息,思考以下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
1.请给湄公河平原制一张名片?
2.分析湄公河平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的原因?
答案:
1.名称:湄公河平原
位置:政区位置:东南亚、中南半岛;纬度位置:中纬度;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温度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濒临南海、泰国湾
地跨国家: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
自然条件:地形:平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水文:以湄公河为主,还有桑河、回奈河、洞里萨湖
2.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地形的平坦,气候的温暖湿润(降水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热带气候热量充足,季风气候和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充足,结论:适合水稻生长。
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基础地理概念,如地形、气候、纬度等,基本读图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明白区域生活特色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的,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一种系统的地理分析思维。这适合在分析完多个区域,学生基本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三)以图为本,导入、过渡、小结、拓展教学
1.以图为本,导入教学。以图导入,多彩的图片更能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垂直的生计”图3-20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仔细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秘魯的地形。
(2)描述秘鲁的区域景观。
(3)秘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区域景观?
观察图,不断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答案不需要完美,只是引入本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好奇心。
2.以图为本,过渡教学。例如“稻作文化的印记”分析完湄公河平原种植水稻的原因后,接着即可出示水稻生产环节图,图幅≥4(书中图幅量),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详细阐述水稻的生产过程?
(2)思考水稻种植对当地人的影响?
以第一问为铺垫,从而得出: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方式比较传统,对自然依赖比较大,需大量人工合作、精耕细作,因此,对人类产生的影响:①崇尚自然、神灵;②人口密集在种植区;③人口比较团结。以水稻种植环节图过渡到水稻种植的影响,图片生动,过渡自然,又能激发学生大量的想象力。
3.以图为本,小结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用机械种庄稼”图3-14家庭农场景观图,观察此图,阐述本节课学到的相关知识,并归一归类。
(1)家庭农场形成原因:农作物的自然条件和机械化的社会
条件
(2)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商品性农业的特点
4.以图为本,拓展教学。例如,学完“稻作文化的印记”,举一反三,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出示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形图,分析:可能的农作物及原因。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湄公河平原的地理环境具有相似性。
三、以图为本,教学展望
以图为本,提升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图的能力,从图中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的核心思想:人地关系;教学的最终目标:教会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一)以图为本,返璞归真
以图为本,返璞归真。现代教师很多采用Powerpoint形式,十分花哨,成绩取得基本是以记忆、背诵为主。由于Powerpoint图片的多彩,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课堂十分轻松、热闹,深受学生欢迎。但是,知识的落实,学习能力的提升,即课堂效率就被遗之深远。因此,我个人觉得,课堂学习工具还是以书本、图册、作业本为主,教师授课形式仍以传统的粉笔为主,基础知识、梯度问题最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一思、写一写。只要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就不必在考试之前痛苦背记。
(二)以图为本,效用一生
以图为本,效用一生。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书中,如此描述初中学习的特点:能用初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课外的知识,同时,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摒弃应试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在交通高度发达、娱乐休闲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会读图、识图、析图的人才,能更方便地旅游全球。以图为本,服务的不是初中学习期,而是一生。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荔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