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京韩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2014-05-30李玉娜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留学生韩国国家

【摘要】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叙事方法从在京韩国留学生群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留学生群体所经历的事件或者经验的再分析,探寻其背后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了解。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国家形象

一、前言

——你们中国有矿泉水、飞机吗?

国家形象,亦如人之脸面,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外社会上的形象。张昆(2005)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各种客观状况在国际社会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即国家行为表现、性状特征、精神面貌等要素特征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公众对相应国家的总体评价。

董向荣曾经讲过他于2006年在韩国首尔大学访学时遇到的一件事:他和当地的一个旅游团一起去济州岛旅游,行程中有一项是参观一个名为“三多水”的矿泉水厂,参观时有位韩国人问他:“你们中国也有矿泉水吗?”他一惊,立刻答道“当然有!”类似的经历笔者的一位朋友去韩国旅游时也遇到:天上飞过一架飞机,和他同行的韩国人立刻问:“看,这是我们的飞机,你们中国有飞机吗?”

笔者曾因着交换生的身份从某种角度对韩国学生群体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观察与了解,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韩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相对片面且与中国现实情况有很大偏差。那么到过中国甚至在中国学习生活的韩国学生群体又是怎样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呢?会不会相对韩国国内学生群体有较为清晰全面正确的认识呢?韩国留学生群体特有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有影响吗?他们在来中国学习生活前与到中国学习生活后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是否有变化呢?如果有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变化呢?

二、关于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既往研究

董向荣、王晓玲和李永春所著的《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无疑是一部奠基性之作。该书侧重于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形象,对现行韩国中心教科书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并针对普通韩国人中的意见领袖进行了焦点集团访谈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普通韩国人进行1000份问卷调查,同时对活跃在中韩交流各个领域里的21名韩国专家进行深度访谈,综合地考察了韩国公众对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通过对仅有的较少文献的回顾,本文认为既有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

首先,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较少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定量研究的结果固然具有可信度,但是由于调查者未能与被调查者充分接触,而未能找到結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次,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多为西方视角,少有东方视角。韩国同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又与中国是邻国,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背景和地理空间关系,加上历史的因素,对中国的认识很复杂。再次,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多是从传播学、国际关系等视角进行研究,少有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的。

三、研究方法

本文侧重于叙事研究方法中的口述史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方法就是在收集一人或多人关于事件或者经验的反思的基础上,找寻其背后的原因与规律的一种叙事研究方法。研究在京韩国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听这些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思考原因,找寻途径,探求方法。先倾听、后分析,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看中国,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又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同时对他们这些在京留学生群体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从社会、个人两方面来综合横向探讨,从过去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到现在直至将来的认知进行纵向分析。

四、研究发现

——“感动”与“吃惊”背后的故事

(一)在韩国国内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第一印象——正面印象>负面印象

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访谈分析,笔者发现这些第一印象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1.熟悉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影视明星,对中国的大国特征印象深刻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两国共属儒家文化圈,因此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也必定与文化方面有关,亦或是象征中国的符号,比如名胜古迹、中国菜、旗袍、龙、特殊人物、语言、风景等:

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比韩国的文化更丰富,还有历史更悠久,比如说天安门、颐和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有很多地方的风景都很漂亮。还有我觉得中国人的汉语很难。还有,中国电影明星,像成龙、汤唯。我之前高中的时候看过《霸王别姬》和《末代皇帝溥仪》,去年我看了汤唯演的《晚秋》。

2.对中国的印象愈加趋于理智,对中国的真实生活存有困惑

留学生群体因其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较不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俘获自己的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对自己尚未真实接触的东西或者事情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在没有来到中国之前,对于中国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亦是存有困惑:

我在韩国的时候,我看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的时候,反映中国的生活都不一样,电影和电视剧看起来中国的生活很好,但是看纪录片的时候,中国的生活很不好。两个比较的时候不一样,差距很大。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

3.负面印象来源于网络传媒的影响

对于一个从没有到过中国的韩国人来说,了解中国的途径只有报纸、电视或网络以及身边接触的中国朋友。而在这些渠道当中,网络是一个限制性最弱、信息复杂度最高的途径:

可以说实话吗?我觉得很脏。我指的是人很脏,我之前上网的时候看到中国人很少洗澡这样子的,然后随地吐痰。不讲礼貌。

(二)“面包”与美景的诱惑

研究发现,韩国留学生来中国的原因为两条:一是学习汉语,以备将来就业所需;二是被名胜及美景所吸引。

其实在韩国学习好的学生都选了英文系、日文系,但是我觉得那是以前(很热门的),现在中文系的学生最有前途了,毕业以后有很多好处。爸爸是做国际贸易的,他三年以前常常去中国的四川、深圳等等地方。那时我还没有去过中国,听说中国有很多地方很漂亮,所以我真的想去中国,想看看中国是个怎么样的国家。他说你好好学习中文,以后我们一起工作。

(三)“有意思”又“有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1.“有意思”又“有爱”

走下飞机,来到首都机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成“龙”模样的簇簇繁花。走进“798”,现代艺术的浓郁让你流连忘返。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美妙融合的城市,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国家:

我觉得中国的好多地方是传统的地方和现代的地方融合起来,比如那个南锣鼓巷,我觉得有一点现代,但是胡同的地方又很传统,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说798的那个大街,有很多现代的艺术,我在韩国的时候看电视时看过798的艺术节,所以我真的想去那个艺术节。所以我去看了,然后拍了很多照片,我觉得很好看很漂亮很有意思!有很多很有爱的东西。

2.上海不是真的中国,北京是真的中国——不同的城市魅力

所有的研究对象都道中国的每个地方给他们的感觉都不同,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就像一位研究对象所说的:“北京比较传统,文化气息很浓厚,上海比较现代。”

(四)中国史与中国人——“感动”与“吃惊”的故事

1.对中国史的“感动”

所有的被访者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都持敬仰的态度,并且提起“中国文化”四个字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无一例外的赞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名胜古迹,下面是一位被访者的原话:

上大学的时候,我选了“中国历史”那门课,我觉得很有意思,知道颐和园和圆明园的故事,在书上看过圆明园的照片,后来我真的看到了圆明园的时候我感动了。看长城的时候我也很感动,因为很大很高,我觉得中国人怎么把长城建起来的呢……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太棒了,很感动。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很久远,所以我觉得太棒了。因为很久的时候没有那么先进的东西建设长城,可是他们还能建起来。觉得太棒了。

短短几句话,有三个“感动”和三个“太棒了”,足以可见被访者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折服与景仰。然而,除了这些让他们“感动”的事情之外,还有让他们“吃惊”的事情。

2.对中国人的“吃惊”

叙事研究方法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被访者讲述的经历和故事折射其背后的主观认知和态度。正是通过韩国留学生的眼睛,来看我们国人平时所不经意的事情。

(1)“出租车事件”

所有的被访者都对笔者讲述了或多或少的出行经历,如旅行、逛街、会友等。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对于留学生群体来讲,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机会远远没有乘出租车的机会多,于是“出租车司机”成了韩国留学生们接触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我们国人看似平常的“打的”竟成了韩国留学生们头疼的事情。

出租车司机,如果我的发音不准的话,他们就会有点生气,然后声音就会很大,然后他们说:“下车吧!”这样子。我们晚上回来的时候,出租车就很少,就很难打到出租车。可是有很多黑车,看起来不是很远的地方,他们就说“100块!”他们就直接说100块、200块这样子的。所以我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可怕!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韩国留学生在与中国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些许不适感,但是很快,当他们融入这个社会环境中时,就会有下面这位被访者的心态:

我刚開始觉得很害怕,后来就习惯了,没有感觉了,觉得这也很正常。

(2)被放大的国民素质——“中国人爱抽烟”

一些体现国民素质的事情总是在角落里不被人们重视,或者会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听听韩国留学生们的声音吧:

我觉得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有点不礼貌,直接把纸扔掉,随手丢垃圾。在民族大学的附近有很多饭馆,有很多“串儿”的饭馆,他们直接把吃完的“串儿”扔在路上。我真的受不了。我很吃惊。

我有一次和朋友去王府井,在地铁里,有一个妈妈抱着很小的小孩,她的小孩想尿尿,于是就直接在地铁里解决了,我们太吃惊了,就赶紧换了一节车厢。

还有一次我去上海玩,住的酒店很高级的。但是我在电梯间里看到一个大概50多岁的男人,一个老男人在抽烟,在电梯间里抽烟,我觉得我受不了。我来中国前就听说中国人很喜欢抽烟,真的是啊。

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特别的意识到没有在指定位置抽烟是件多么值得注意是事情,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夜晚降临时小吃街满地的竹签,或许我们觉得公共场合小孩子随地小便没什么大不了……不!我们要对这些体现国民素质的小事果断说“不!”

五、反思与建议

第一,加大韩国留学生与中国留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校或其他官方、非官方渠道组织韩国留学生多接触中国文化,如参观各种历史纪念馆和各地风景名胜等。将以一传十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加强中国正面真实形象的网络渠道宣传。当今的国际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人们耳边,只有加大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真实信息的传播才能使那些对中国形象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看到真实的中国。

第三,大力提升国民素质与文化教育水平。从身边的小事上做起,不断提升国民素质。

第四,不断提升青年人互相之间的好感,通过校际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青年人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2][美]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等著:《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3]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4]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5]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

[6]Hongying Wang,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China, http://www.isanet.org/archive/wang.html

[7]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李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9][美]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 Isaacs)著.《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中华书局,2006年.

[10]董向荣,王晓玲,李永春著.《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页.

[11]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2011年度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

[13]金瑾.《文化传播对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文化纵横,2011年总第308期.

[14]Cha Victor A., “Engaging China: The Views from Korea,”in Alastair I. Johnston and Robert S. Ross (eds.),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32-56.

[1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李玉娜,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学系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儿童福利,中国形象等。

猜你喜欢

留学生韩国国家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在韩国走马观花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