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化:双创教育新时代
2014-05-30钱金星
钱金星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学科之一,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如何冲破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魔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建设?如何借助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区域经济,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向社会创新升格?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诉求。
然而,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各居一极,各为主体,由于时空边界的限制和价值取向的背离,往往使校企合作貌合神离。因此职业学校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让合作落地,让校企共育人才有实现路径和承载依托。对此,2011年,绍兴市技工学校建立无界化创新创业教学园,有效实现了校企无界化、专业无界化、人才无界化,进一步带动了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的良性互动。
校企无界化
“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其深刻意义还在于,这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无界化创新创业教学园区参照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支撑,采用开放式办园的运行模式。
电子电工联合研发中心是园区中直接对接企业的一个平台,已建成“海德数码”电子教学车间和绍兴亚大汽保教学车间。“海德数码”电子教学车间把海德数码电子有限公司的“1.2A稳压电源”“RO纯水机控制显示与警报器”与“RO纯水机水处理单片控制器”这三款产品的知识点作为《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课程内容,同时作为2012级学生生产性实习的产品;绍兴亚大汽保教学车间,则作为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
除了为企业解决产品加工难题,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改进、工艺创新,帮助他们将设想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2012年,“便捷式纱线抗拉力和伸长量测定器”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绍兴是传统的纺织大市,目前纺织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在检测布料弹性与抗压力强度时没有专业仪器,多以视觉、触觉来判断,需要检测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一堂创新课上,家中创办纺织企业的学生徐鹏飞把企业的这一“苦楚”告诉了我们。于是,学校教师和徐鹏飞、秦金霞、钱丹阳三位学生立即组织起一支“研发小分队”,最终成功研制出“便捷式纱线抗拉力和伸长量测定器”。该装置主要由弹簧测力计、触点转换器、螺旋尺定位器和数字显示器组成,不仅能用来测量纱线,而且也能测量化纤丝、蚕丝等线状物品。其体积小、携带方便、造价低、操作便捷、测量可靠、应用广泛等特点,让不少企业“嗅”到了“便捷式纱线抗拉力和伸长量测定器”的市场潜力。目前,该测量器已转让投产。
除了“便捷式纱线抗拉力和伸长测定器”,电子电工联合开发中心还受企业委托,创新研发了“微电脑E表视力检测仪”“水龙头快速电磁热水器”等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作品。已经与150多家企业建立起深度校企合作关系的电子电工联合开发中心,成了绍兴市技工学校走出校园、接轨市场的一个窗口。
专业无界化
在园区内的SYB创业创新模拟实训中心,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和模拟。在创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进行注册公司、划分部门、确定项目、拟写计划、调研市场、预算成本等工作,学生分角色担任“经理”和“员工”,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实施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大众化的学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力都应当被尊重、被呵护。
实践证明,跨专业的融合指导,有助于催生跨界的特色项目。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沈瑶佳、导游专业学生姚琦、建筑专业学生张陈浩等在俞芳老师的指导下,走访船老大、造船厂、游客,创新改进画舫式电动乌篷船。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招牌”之一,但是传统的乌篷船空间狭窄,乘坐不舒服。由12位学生和老师共同改良的新型乌篷船既保留了“脚踏手握”、乌篷等乌篷船元素,又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一是将狭小的船体改得更宽阔、更平稳(座位也由4座改成了6座);二是将平头改成了弧形,更具流线型(行速快);三是改变了动力来源,以前完全靠人力划行,现在由电动机发动。
在画舫式乌篷船的改良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显神通。例如导游专业学生姚琦负责搜集素材,建筑专业学生张陈浩、邵思杰负责绘制图纸,英语专业学生蒋咪丽和沈瑶佳则负责油漆喷绘与材料组装。在完成“專业任务”的基础上,他们又在合作中掌握了新知识,正如张陈浩所说:“我不仅了解了乌篷船的构造,还对绍兴的水路、景观有了全面的了解。”基于专业又跳出专业,打破专业“围墙”成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专业的无边界,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企业。因此,在引导学生创业时,学校也同样抓住专业特色,走混合路线。在园区小微企业支持中心,2011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陈宏亮、2010级大专电脑专业学生车凌峰和应潇峰三位同学,抓住绍兴市大力推进旅游业的机遇,成立了“快鱼”电子商务公司,并开发“绍兴自驾游网站”。他们通过设计线路、提供咨询、广告服务等方式介绍绍兴自驾游经典线路,推介绍兴美丽乡镇,提供自驾游主题方案。如今,这个网站已得到绍兴市中国旅行社6万元的注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从专业技术到市场、从课本到社会的转变。
事实上,在大多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孤立于某一专业的现象。这种形式看似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但往往缺乏持续性和开放性,导致学生激情有余而后劲不足。创业教育受“圈子”的束缚难以有大作为,教育者应该主动突破专业界限,打造专业合作的“彩色”地带。
人才无界化
学生和老师是创新创业园的主要参与者。但如果创新创业园要真正辐射到校外,辐射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仅有学生和老师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还缺乏足够的张力。学校正在进一步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力——人才无界化,允许技能大师和毕业生带项目驻园。
2011年,园区成立绍兴市工业自动控制周云水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现代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利用PLC和传感器技术进行设备或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是周云水的特长,周云水曾在企业主持过电机自动滴漆流水線、产品自动安装线的设计与安装,进驻园区后,他带领工作室团队帮助过多个机床制造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改造,特别是PLC自动化技术的改造,使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三年来,大师工作室作为校企的“交集点”,有效发挥了其纽带作用,让创新创业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对象、用户、市场本位转变。一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先后与柯桥区排水公司、柯桥区智超设备安装公司、杭州威立雅科技公司、杭州易能控制工程公司合作,进行技术项目的研发,主要开发数字显示、触摸屏程控及排污泵远程检测等;二是周云水老师招收多名企业技工为徒,他们以“准学生”身份在工作室学习,帮助企业“孵化”技术骨干,其中浙江五州新春集团的张方明、绍兴市电力110的鲁江峰、上虞区铜材厂的陈小银、绍兴市水务集团阮建昌先后获得“省技术能手”的称号。
提高园区的持续发展力,让园区成为兼具仿真实践和真实创业双重功能的练兵场,除了企业人才的介入,园区还积极鼓励毕业生“回巢”创业。园区对有志于创业且拥有创业型项目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包括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和创业项目导师。广告摄影动漫创意艺术设计中心内,由学校动漫专业毕业生郑草等主创的“印象”工作室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导师+项目+团队”的模式,缓解了创业初期“缺资金、少设备、无场地”的窘境。
为了营造更加浓郁的创业氛围,为了告别“一次教育观”,帮助更多的毕业生圆创业梦,学校着手在校内推行“班级后文化”,建立“终身班主任”奖励制度,规定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班主任继续开展对本班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校友联谊会,把创业有成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学生带动学生,从而推进学生间的创业合作。
创业能立地,创新能顶天。将无界化理念融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实现了校企、专业、人才的无界化;在学生、学校、企业之间建立起互动联结机制,形成了稳定的“金三角”,为服务区域经济,特别是绍兴经济“升级版”提供了技术、技能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