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存在感应盲区
2014-05-30
最近,网络上一则有关电梯的消息被广泛转发。消息称,多数电梯伤人事件都是因乘客用身体阻挡电梯门关闭,而電梯门未感应到而造成的,这意味着电梯存在感应盲区。那么,网上的说法是否准确?如果真的存在感应盲区,它的具体位置又在哪呢?
为了证实电梯是否存在感应盲区,有人做了简单实验。首先用一根木棍作为阻挡物,贴着地放在电梯门之间。当电梯关门时,在两门距离较近时开始缓冲,但仍将木棍夹住。将木棍移到约1米的高度,重复刚才的实验,电梯门碰到木棍后,向两边打开,并没有夹住木棍。人站在电梯门外,用矿泉水瓶代替,放在电梯的外层门处,电梯门关闭,并牢牢夹住矿泉水瓶。触板完全闭合,电梯外层门仍不能关闭,电梯才再次开门。
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的结论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证实。大连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电梯三室主任尹传仁表示,目前我国在用电梯主要分为光幕式电梯和触板式电梯,光幕式电梯是在电梯门两边装上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然后发出红外线“织”成光幕。在电梯门关闭过程中,如果有物体接触到光幕,就会隔断红外线,接收器就会做出开门动作。触板式电梯则是在电梯门上有一块突出的触板,当有物体碰到触板时,电梯门就会自动弹开。
虽然两种电梯都设有感应装置,而且在轿门设有防夹保护装置,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感应盲区,无法实现全部覆盖。尹传仁介绍,触板式电梯门的保护装置可在每个主动门扇最后50毫米的行程中被消除,“电梯两个主动门扇之间就有10厘米行程可以被消除,这意味着在这个区间范围如果放入阻挡物,电梯也有可能无法感应到,而继续执行关闭指令。”而对于光幕式电梯来说,由于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布不均,射线所能覆盖的区域不是整个电梯门,也会造成盲区的存在,盲区区域为门下方10厘米左右。
“盲区一般分布在较低或较高处,且区域非常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尹传仁解释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光幕式电梯存在一个小缺陷,对于一些细小的东西,可能会出现感应不到的情况,如遛狗的链子。
尹传仁提醒,用手、脚或者身体去挡电梯门,一旦电梯门感应不到,安全保护措施失灵,电梯门就会夹住人体并继续运行,导致人受伤甚至丧命。“控制电梯的最佳途径是按电梯的开关按钮,用身体去挡电梯门是不可取的。”
为防止电梯伤人,海口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处主任科员邓仲肖还强调,电梯门打开后,不要在门口逗留,不要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或把头伸进轿厢内,身体留在轿厢外,以免发生剪切危险。进入轿厢后尽量往里走,和电梯门保持20公分以上的距离。不要多次按同一按键,以免造成电梯记忆错乱。如果电梯出现事故,不要自己解决,而要拨打电梯里标出的紧急救援电话,如果没有这个电话则可拨打110。(据新商报、海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