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2014-05-30邱少清
邱少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94-02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提出“丽辞”文章标准:一是指华丽的辞藻美,二是指文章句式的结构美。可见,古人都十分强调文章的语言美。但是,语言苍白、贫乏,网络语言泛滥都是中职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首当攻克的一道难关。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解决的难题。不过,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也许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笔者就对中职语文写作的语言品质美作些探究。
一、遣词炼字,追求准确美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古人写文章,尤其推崇炼字炼句,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等诗句中的“闹”、“敲”,这些字词使诗句甚至全诗意境全出,凸现了诗的文采,而这些字词也成了诗眼。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这段文字中的“泻”、“浮”、“洗”、“笼”等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准确传神地描绘出荷塘月色朦胧、清淡、幽雅的特色,使月光、雾气这些抽象的事物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写出了荷塘月色的动态美,创造了静谧、和谐的意境,洋溢着优美的文采。
二、善用修辞,追求韵律美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运用修辞,能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运用排比,以显一气呵成;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特点。
“我没有诗人的伤春悲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词人的多愁善感,酒入愁肠更化相思泪;更没有林黛玉式的脆弱,如水中月,经不起半点涟漪。”(《给生命一个微笑》)运用排比句式,一气呵成,行文流畅,韵味隽永。
三、引用诗文,追求文学素养美
古典诗词散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座语言仓库,如能适当运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如:
“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带着我的心荡得暖暖的。”(《山水韵,诗词情》)。这段文字以新奇的比喻开篇,将静态的、抽象的古典诗词比喻为流动的、形象的春水,出语新奇又切合其“委婉、缠绵”的特点。接着引入宋代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句,展示文化底蕴,打造文章的亮点,显示了考生开篇造势的本领。
四、善用整句,追求节奏美
整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流畅,使文章充满灵性与活力,如果在文章开头、结尾或在段首、段尾处使用一些整句,便可使文章洋溢文采。如: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我的空中楼阁》)这段文字语言活泼生动,节奏欢快得如同山间欢流的小溪,全文充满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意味,这与作者善用整句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连用八个事例,既表达出自己忍辱负重的悲愤,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立志发愤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又给文章造成了排山倒海、一气呵成的气势,读后令人有荡气回肠的享受。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更要有好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文章扎根的土壤,是文章思想内涵的表现。一个学生优美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语言积累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教学,帮助学生逾越语言表达上的障碍,提高整体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