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2014-05-30程鹏
程鹏
【摘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最终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高校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碰撞与交融,大学生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在所难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状况多元化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渠道对我们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大肆西化、分化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思想争夺大战,大学生的理想信仰也趋于多元化的趋势。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中,在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很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阵地。其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传入我们的观念中,市场主义经济的浪潮让大学生深感到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在理想实现的途径上,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第三,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给大学生提供很多信息的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一同传入到广大学生的视野当中,对于处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年纪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信息很难一分为二的看待,很难分辨这些信息的好坏,所以西方许多功利世俗以及享乐主义思想毒害了许多大学生,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许多很理想化的色彩,过度的强调社会的需要容易抹杀个人的实际需要,马克思对未来人的理想发展状态的预言是追求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有物质的,更有精神上的。在高校阶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素质、情感归宿、意志品质等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一旦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们就容易陷入情感困惑或者是价值困惑之中。另外,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大学阶段,人的需要很多,有政治上的和思想上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的需求关注点不同,思想特征也大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主体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开展。目前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关注的是大学生政治上的需求,其实在大学阶段,各种生活上的需求也是广大大学生所关注的,进入大学之门的广大学子们已经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渴望慢慢独立于社会当中。各种学习竞争、发展竞争、就业竞争等竞争也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压力,同时对自我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他们更需要的是关注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此时的他们,仅仅靠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是远远不能够解决他们的内心诉求的。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人的教育。
(三)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要真正落实这个理念,首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概念,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实际所需,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主要以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为主,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一定的灌输可以帮助解决大学生们的观点和政治信念问题,但是单方面的灌输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启发他们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发展与未来有一定的思考,并且能够用于面对和选择自己的未来。“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对于说教式的教育,大学生们容易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对待,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所以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及性格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活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心理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正由不成熟向逐渐成熟过渡,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快,这个时期学生的意志、个性、气质、能力、心理品质等人格因素都在不断变化,日趋成熟,从而形成固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有的教师不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常常对学生不断地提醒警告:“不要迟到,不要旷课,不要……要遵守纪律,要好好学习,要……”,事实上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逆反,道理学生都清楚明白,但他们照样我行我素。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间接而有利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发地去行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认识阶段,而是要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原则。
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合理调整大学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教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确立大学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对二、三年级学生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大四毕业生应进行择业与就业心理辅导,以及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树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某些偏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过多地关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重视教会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它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展个性心理,学生的社会适应、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与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任务与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它的工作领域。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的教育问题。以培养大学生“自律”为例,它既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律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能够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生活有节律,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报纸刊物、橱窗、横幅等宣传媒介,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形式、多渠道地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内容活泼,形式多样,提高了大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的教育问题。它有利于拓展德育观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善人格塑造,为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任务,而且应该是整个学校的任务。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木,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题求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齐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對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条教育途径,更是一种思想和观念。要在重视和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大学生能够自强自立,改善学习效率和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人格的健全和完美,从而能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把握学生心理态势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而这些心理特点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
同时,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合理调整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如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教育,激发他们树立求知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对二、三年级学生应加强心理学基木知识和心理保健发展常识的普及性常规教育,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学生则应进行走向社会前的就业心理与择业指导,加强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教育,搞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再者,要沟通与大学生的感情联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灌输和反馈,提高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
(三)利用课堂,在教学中集体咨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中,只有极少部分会引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需要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求治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都是正常和普遍的,源自于关心自身更好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考研、出国、就业、兼职、恋爱、人际交往等方而暴露出的困惑和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应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相关课堂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更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将集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结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提高教育者素质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仅靠几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做工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高校领导必须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规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明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当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要求他们像心理学专业人员一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结合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用正确的态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对大学生表示理解、关怀和尊重,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高兰 向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编[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李雯.实用心理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3]梅国英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66-67
[4]陈梦圆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5]潘晓答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