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学生的未来该系于什么?

2014-05-30储昭柏

中国西部·教育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家长

储昭柏

近日,遇到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我没教过,但曾在我教书的学校就读,而今在一个自认为并不理想的二本大学学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家长说,孩子不适合读文科,念理科可能好一些。我问,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学理科呢?家长认为原因是孩子不喜欢高一时的班主任,所以没有学理科。孩子死活要离开这个班主任,如果这个班主任带文科她就学理科,如果这个班主任带理科她就学文科。这个班主任最终带的是理科,所以她读了文科。

如此执拗的选择,让我十分诧异——一个学生把关乎自己未来的选择系于对一个班主任的喜好。

我说:“不对呀,不能因为暂时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影响自己的长远前途。”

这位家长无奈地说:“孩子要这样又有什么法子。”

我又问:“为什么就不喜欢这个班主任了呢?”

家长回答说:“这个班主任喜欢把她与另外一个同学相比,比着比着就不喜欢了。”

原因如此简单,加上不是很理想的结果,让人觉得很是惋惜。

学生这样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让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我也始料未及、想象不到。有多少学生因不喜欢我而做出如此的选择,想想都有些后怕。

一个教师因不被喜欢而导致一个学生的行为轨迹、人生道路发生非理性的改变,可能会让这个学生的人生历程多走一些弯路,甚至会带来一些风险。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难以估量的。

一讲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归责于教师,或者我们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自责。但话又说回来,教师又不是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不是所有学生的心理活动都能摸得透,心再细也会有触摸不到的地方。即便教师知道了,教师也会有“好心没好报”的伤感,需要教师自己做好心理调整。过于苛责于教师,教师心里也会有许多不堪承受之重。现在的班主任难当,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做这个“苦差事”。

在社会、学校、家长对成绩要求很高的外在压力之下,教师可能对后进生的成绩有着焦虑情绪,往往在教育之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成绩,这种压力自然会传导给学生,如果方式方法上不适合于学生的“口味”,就会引发或明或暗的师生矛盾。这种矛盾,即便教师找到了原因也难以理解,往往觉得:这不很正常吗?

为你树立一个榜样,为你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有利于你的进步呀!现在有一些后进生,越是后进越是有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自尊是一种自我的、本能的、顽固的,他们不懂得一个人的自尊不是一味地要求别人给予,而是要通过自己争取,但由于进取的动力和行为不够,他们往往又只能安于现状。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我们不能反对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的品质,我们不能因为不能过分强调成绩而放弃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否则我们的教育也会走向目标的反面。有些学生对学习有一种厌学情绪,一谈学习心就烦,一讲别人怎么样,由于自我内心没有达到或超越别人的打算、追求,就会在心理上为自己找出路,于是把对自己有要求的教师推向自己心理的对立面。学生这样的心态、行为需要得到矫正。

这种对教师的不喜欢的情绪,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传达给教师,有可能在家里反映出来,一个学生的状态往往在父母面前会有一个真实的表现。基于这样的判断,家庭教育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家长要合理分析教师与自己的孩子谈话的真实用意、良苦用心,甚至即便是教师有说得、做得不妥的地方也要有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分析、解释。有的家长可能不闻不问,任由这种矛盾的存在、发展;有的家长,一味听信孩子的话,附和着说教师的不对,这种盲目“护犊式”的护短,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撑或补偿,反而加剧了教育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教育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促进孩子的成长。所以,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要让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为了寻找学校教育更好的效果,学校应该适时地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种对教师的不喜欢的情绪,也可能通过学生在同学中的好朋友反映出来。这个知心朋友的思想和对事情的反应,对坦露心迹的一方有着很大的影响,成为不好心理或改变,或支撑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不仅要面对学生个体,还要面对学生群体。一个班级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人是易于受环境影响的,班主任好不好往往与班级舆论有很大关系。所以,建设好班级主流意识是一个班主任需要用心的,既要在学习、反思中做好一个班主任,又要给班级成员以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同时,加强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研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育方式、方法更能适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喜欢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冲突不至于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易于化解。因为,学生不喜欢一个教师往往容易形成本能的抵触心理,老师说什么学生也难以听进去,包括教师认为的好话。心理倾向不一样,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感受也会大相径庭。

教育无小事,教师对生命的成长需要一种敬畏,恰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深入学生、观察学生、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律动。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无私的奉献,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份真诚的信赖。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在看问题、做事情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全面的角度、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容易与教师的取向、社会的取向发生冲突。其往往缺乏辩证思维,一根筋式的片面、极端地思考问题,基本上不会反思自己的对与错。

也许,等他们某一天碰到“青磨刀石”才会醒悟,但那时已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这也许会导致他们的人生发展形成一些错乱的“脚印”。如果推而广之,如此景况在以后的人生中时不时地上演,人生还谈什么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的引导也是教育学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健康心理的形成對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这就使得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特别需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情商。只是,潜在的东西比表面的东西容易让人忽视,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的学校开设了也没有专业教师。同时,心理健康课不是高考科目,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对教育心存敬畏,对学生成长心存敬畏,不让学生因对教师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做出轻率的选择。教育不能浮于表面,需透于心、融于心,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家长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我心中的好家长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家长请吃药Ⅱ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