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好学生的“嫉妒心”
2014-05-30吴宝席
吴宝席
在学校举行的“艺术周”活动中,德育处和校团委联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我从班级同学交上来的二十幅作品中精选了八幅,让文艺委员张贴在了后墙上的“文艺园地”栏内。一天中午课间操后,文艺委员气喘吁吁地来到办公室告诉我:“班主任,咱班后墙上的美术作品不知被谁给污染和弄破啦,您去看看吧。”我快速来到教室,发现作品被溅上了墨水,其中三幅还被划破,我脑袋都大了。经调查,是本班同学小雪干的。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一开始不说话,后来承认了错误。说是因为自己的美术作品没被选上,看到张贴在墙上的作品就难受,学习也学不下去,心里总是酸溜溜的,所以就把墙上的作品涂黑并用小刀划破了其中的三幅……
小雪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在嫉妒心理支配下的过激行为。近几年,由于学生嫉妒心较强而引发的蓄意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强烈的嫉妒心理而导致的违纪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妥善认识和处理学生的嫉妒心理刻不容缓。
学生嫉妒心理之理性透析
嫉妒心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嫉妒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对他人的优点、地位、荣誉、长相等在心中产生的一种不接受、不愉快的情感。嫉妒心理是个体体验与他人之间存在强烈优越性差异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冲突,具有内隐性和外显性特征。嫉妒心人皆有之。如果一个人说他从来不曾嫉妒过别人,那么你基本可以肯定他是在说谎。任何人,只要他有不甘落后、期盼改善现状的愿望和不愿输给别人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嫉妒就会不断发生。中学生的嫉妒心理更为突出,女生比男生更强些。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好胜心、虚荣心、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强,他们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赞赏,同伴的赞誉,极易产生嫉妒心,那就是归属感、成就感、自尊感、荣誉感。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嫉妒心,不要对学生的嫉妒心“一棍子打死”。尽管嫉妒心是一种负面情感,但初期的嫉妒却有积极的一面,它能起到提醒对方的重视和唤起自尊心的作用,是一种自我需求和自我保护的表现。嫉妒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的嫉妒,另一种是非理性的嫉妒。理性的嫉妒可以转化为动力和智慧,化腐朽为神奇,使人奋起,干劲倍增,潜能激发,从而超越他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成功欲望。有理性嫉妒心理的人往往具有求异的特点,是人们在探索科学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理性的嫉妒心理极为可贵,对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形成竞争氛围等均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利用学生的嫉妒心理,发挥嫉妒心理积极的正面影响作用,学生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潜能,创造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就会大增。
“嫉妒是一条啃噬心灵的毒蛇。”尽管嫉妒心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它是一种有害的情感,病态的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发展为犯罪心理。非理性的嫉妒心理无论是对嫉妒者来说,还是对被嫉妒者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或身体伤害。所以,如果一味地压抑学生的嫉妒心,他们的上进心就可能会逐渐丧失,会给学生造成心灵的创伤,造成心理的畸形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存在会导致人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近年来,现代医学观察到,嫉妒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引起许多症态,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性格多疑、情绪低落等。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不仅影响学业进步,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倘若一名中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经常嫉妒别人的学生,会把大好的时光都花在对别人优势的贬低上,将自己的苦恼系在别人的成绩上,结果将自己原有的灵气也赔掉了,换回的只是无穷的烦恼和痛苦。
嫉妒心理亦具有发泄性和明显的对抗性,其主要特点是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忧虑、愤怒和怨恨。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
有嫉妒心理的人在交往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它不仅破坏人与人之间已建立起来的理解、信任和友爱关系,而且在人与人之间播下不信任、怨恨和仇视的种子,严重防碍和破坏着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面对学习、升学、就业的种种压力,中学生的嫉妒心越发强烈。强烈的嫉妒心使学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能容忍和理解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善待和悦纳别人,尤其是对比自己强的同学更是不能容忍,总认为自己的落后是别人更优秀造成的,表现出冷漠、冷谈,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对被嫉妒者发难、对抗。
克服中学生嫉妒心理的对策
嫉妒心理作为一种有害之情绪,千万不可小觑。要中学生有效克服嫉妒心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嫉妒不是一种孤立的情绪,而是要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品质制约的。预防或纠正青少年的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理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教育,要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品位,正确地看待成绩、友谊,与同学友好交往,携手前进。从伦理学的观点看,嫉妒是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克服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根本方法在于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学生一旦有了远大理想,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就不会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了,不会对一时的失败而感到苦恼,其嫉妒心理的程度也会大大降低。
嫉妒心的拥有及科学的转化,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将会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性。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将嫉妒对象的强项作为自己的超越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劃,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一步步缩小差距,使自己不断完善。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取长补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当发现学生对某一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同学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原因及付出的代价,同时告诉他,该同学身上也存在种种不足,让其心理平衡。
当嫉妒心理产生时,教师要告诫学生,可这样暗示自己:“别人比我强,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我也要和他一样,勤奋努力,我会做得比他更好。”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切断嫉妒心理产生的通道。当学生自我暗示有困难时,老师应积极予以帮助,让他们开诚布公地将自己的想法谈出来,让其借助合理发泄法、情绪转移法来化解和消除嫉妒心理。让学生记住一句名言:“嫉妒别人的机遇,不如欣赏自己的脚印。”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的嫉妒心,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待有缺陷和缺点的学生,运用教育智慧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嫉妒心,妥善处理学生由于嫉妒心理而引发的错误行为,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预防和处理学生的嫉妒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荣誉观、义利观,塑造他们亮丽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