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师魂
2014-05-30粟道中
粟道中
黄义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38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高寒山区,面对地理条件偏远,校舍破烂、没有教学设施、饮用田水、学生上学难、山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系列问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
他,深化山区教学改革,巩固了所在村小4个班次,一百多学生入学,这在当今的大山深处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为大山里的“老园丁”。
他,就是黄义强,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第九届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广安市教书育人楷模”“2013年广安市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的获得者。
38年前,黄义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却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从此,他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业绩突出,他考取成为一名公办教师,38年来一直辗转在边远的山区任教。
黄义强工作的第一站是距广安区桂兴镇二十多公里的大山深处——响水村小。这里山高路远,偏远贫瘠,唯一的校舍就是农家迁居后遗留的破土瓦房——没有黑板,没有桌凳,没有厕所。面对这一穷二白所谓的学校,他含酸流泪,坚信一定会在这偏僻的大山里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他用锅烟灰刷木板当黑板,发动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桌凳,在石头巷里搭个草棚作厕所。
由于山里孩子上学不方便,学生年龄悬殊,桌凳也参差不齐,他适时变通、灵活解决。在教学中,他手把手教孩子,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用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个幼小的心灵,照亮深山里贫瘠的天空。俗话说:“几分付出,几分收获”,由于他勤恳踏实的工作,家长非常满意,当年就被评为“吃苦耐劳”教师标兵。这份荣誉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三尺讲台的特别荣耀。
几十年来,他先后辗转谢家古庙、响水村小、方山村小、大店村小等地,这些地方都是他无怨无悔的家。特别是刚任教的谢家古庙,地势险峻,环抱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荒无人烟,尤其是夜晚,狂风怒号、野兽怪叫,他几乎每晚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一个夏天的晚上,寝室内沙沙作响,他从睡梦中惊醒,越听越覺得不对劲,惊恐慌乱中,好不容易摸着火柴点亮了油灯,忽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条大蟒蛇躺在办公桌上,并且向床边缓慢移动,他被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心里不停地祈求奇迹的到来。正当他失魂落魄之时,蟒蛇箭一般地冲向床底下的书堆里,只听得老鼠凄凉的惨叫声,与此同时,他纵身一跃,一头撞在了对面的墙壁上,额头上顿时起了个大血包。虽然是有惊无险,但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却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尽管山村生活如此惊险,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这个家”。谢家古庙严重缺水,他只好常常用田里的水洗衣做饭、洗脸洗脚,冬天还要化冰为水。为了让大家用上健康水,他冒着生命危险爬进靠近学校不远处的“大漩眼”——二十多米高的悬崖上的一个石窟——为师生取水。石窟里只能容下一只水桶,一天只能滴2至3桶水,取水靠攀爬峭壁上的小树只身来回,遇上雨雪天气,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即使这样,取的这点水也只能解决大家的生活用水。有一次下崖去取水,意外滑倒,幸好随手抓住了一棵小树,才幸免于难。他也因此打过退堂鼓,但看见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他又心软了,咬咬牙下定决心:再苦再辛酸也要撑下去。
多年来,他把家长当亲人,把学生视子女,狠抓学生入学,特别是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背景下,更圆了许多女童的求学梦,尽管是高寒山区,学生入学率也达到了100%。他为了解决死角边远地带学生的疾苦和防止学生流失,常常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登门拜访,把温暖带给辍学儿童。让学生和自己一起生活,长期坚持给学生热饭,冬天帮冻僵的学生取暖解冻,接送困难学生等,家长乐在心里,赞在口里:“黄老师既是娃儿们知识的导师,又是照顾他们生活的长辈,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我们的福气!”
他更注重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校园栽满了花草树木,似公园一般。房顶破烂漏雨,他会马上盖好;课桌破烂,他会及时修好……一年又一年,他不知克服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学校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节约了不少资金。
他还与驻前锋部队共建文明校,军人来大店村小支教,与军人们互动,让军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了学生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部队支教这一新生事物,受到政府和教育局等部门的关注,广安电视台于2013年10月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大山里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育人质量好,这所偏远村小深受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该校现有一个学前班、三个普教班共四个班级,一百余名学生。这是黄义强和其他老师一道奉献坚守的结果。在黄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引导下,一批批山里娃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一批批学子相继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黄义强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说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要让我们山里的娃儿们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我将一如既往为此努力工作!
杨民生:扎根山区圆梦教育
他,从矿山会计变身乡村教师,选择清贫无怨无悔,只为因失学而加入矿工行列的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
他,35年来以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扎根于华蓥山区的天池镇,年过五旬仍不落后。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他有限的教育时间、有限的教育精力,无限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让自己的梦更圆,让孩子们的梦更远。
他,就是杨民生, 先后荣获县级以上奖励80余次的四川省华蓥市天池小学教导处主任。
1973年,杨民生初中毕业,通过招考进入了东风煤矿,担任煤矿的会计,当时50多元的高薪也确实让很多人羡慕。但他始终觉得缺少点什么,特别是看到因失学而被迫加入矿工行列的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心里始终不是滋味,一个当教师的梦想在心中不断生长。
1978年,杨民生获悉国家招考民办教师,在重庆出差的他连夜返回参加了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被安排在天池打锣湾村小任教,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当他辞去东风煤矿会计职务时,煤矿领导、同事都反复劝说,当民办教师一月仅有10元左右的工资,而且又在村小任教,条件差,不要去;更多的同事直接说这是犯傻,当“臭老九”有什么好的。但他毅然辞去会计工作,带上简单的行装,走上了三尺讲台。
选择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35年来,杨民生一直坚守在华蓥天池山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他所教的学生,有的当领导了,有的成企业家了。很多学生想给老师改变一下工作、生活环境,他都谢绝了。每到过春节,杨民生的学生来看望他时,他总是说:“你们今天的成绩,就是我最大的骄傲;请你们别忘了天池老家,要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多出力哟;我会一直在天池教下去,直到退休。”
教书是奉献,教书是快乐。35年来,杨民生一直坚持“朝气蓬勃的学生比什么都重要”这个信念,扎根于天池山区,持之以恒地早到校、晚离校,从未请过病事假,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靠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他战胜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孩子生病住院,杨民生白天坚持上课,晚上到医院护理孩子;妻子面神经瘫痪,他就利用星期天陪妻子到医院看病,从没有因为照顾生病的妻子而落下一节课……
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杨民生坚持用耐心、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他每天早上坚持带给学生一个“见面礼”(小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设早间欣赏栏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推行班级民主管理,每两周学生向老师提一次意见建议,班务工作人人承担一项。
在工作中,杨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因材施教,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面向个别学生。学生什么时候生病,他就什么时候给予特别关照;哪个学生有困难,他就主动帮助。班上学生小王截肢了一条腿,他坚持三年风雨无阻地护送他上学、回家,多次为他修拐杖。田顺龙同学因母亲精神失常,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差,杨民生在教育他的三年中,一直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杨老师,要是没有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我这一辈子肯定荒废了,绝对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是曾经被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认定为“废物”的高勇的肺腑之言。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实业家的高勇,2009年过年期间,专程回家看望杨民生。从教35年来,许多像高勇这样在别人眼中很顽劣的学生在杨民生的教育引导下,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从教35年来,杨民生创新了很多的育人新方法,尤其是“牵手法”“活动法”“自我批评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化解矛盾纠纷,效果良好。所谓“牵手法”,就是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后,让学生牵着手玩,通过一定时间,学生之间怨气就消失了;所谓“活动法”,就是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后,让学生共同参与同一项活动,在活动中沟通思想,化解矛盾;所谓“自我批评法”就是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后,让学生主动查找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以达到互相谅解的目的。这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育人效果,深受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扬。
在教育工作中,杨民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近10年来,主持课题研究15个,其中《视听阅读欣赏》《课堂教学创新案例研究》荣获四川省优秀成果奖,11个课题分别获广安市一、二、三等奖。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他非常注重收获过程,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1990年,由于华光国防厂的搬迁,学校一大批骨干教师调走,学校教师青黄不接。为了学校的发展,杨民生主动承担起教材教法的辅导,自编辅导提纲、复习提纲、测试题,历时三年,把人教版教材辅导完,培训教师达2000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天池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常规教研中,他坚持笔耕不辍,收集点滴案例,认真撰写教研文章,先后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80余篇,其中国家级9篇。
近8年来,杨民生虽然年满50,但他坚持每个学期上示范课,每年创设一个作文品牌课。2011年作文品牌课《两分钟有多久》在全广安市教师培训中上课, 2012年作文品牌课《用猪八戒头像激活学生习作欲望》、 2013年作文品牌课《懒洋洋改错记》均受到许多学校老师的高度赞扬。他主研的《游记四步学法》影响全国教育界,主研的《与年轻教师同台上课艺术》《听课当堂面对学生点评艺术》让很多专家耳目一新,来电来人咨询。
杨民生经常说:“教书深感快乐,育人收获幸福。”这位扎根华蓥山区教育的“孺子牛”,就是要用他有限的教育时间、有限的教育精力,无限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奉献给他钟爱的教育事业,让自己的梦更圆,让孩子们的梦更远。
滕建军:甘做山村老黄牛
他,一片痴心,坚守村小几十年,清灯黄卷伴无眠,哺育桃李遍天下,三尺讲台,任教一方,智慧一方;教学一班,优秀一班。面对成绩,只是淡淡一笑,“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
他,就是滕建军,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天宝四村校点语文教师,在山区教育教学的最前线,默默书写着“乐在山村育桃李,甘做教坛老黄牛”的传奇。
1974年3月,开学在即,教师严重不足,岳池县天宝小学村小基本无法开课,经村上推荐,将初中毕业的滕建军 “请”去上课。从此,他走上了“教书之路”,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一直坚守在天宝四村小学。
四村小学坐落在素有岳池“小西藏”之称的天宝寨上,山势险要、道路崎岖。恶劣的自然条件丝毫没有影响他用知识去改变山村孩子命运的决心,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赞许,更让他爱上了这方水土,爱上了天宝的学生,爱上了山区教育事业。
1974年,滕建军初到四村小学上课,说是村小,实则什么都没有,靠租农民房子上课。在他的倡议下,乡亲们出工出力,于1975年建成了“新学校”——两间土墙茅草屋,石桌子石凳子,四村小学就此落成。土墙茅草学校经不起长久的风吹雨打,几年过后就成了“天上下雨屋顶漏、风吹四壁穿堂过”。在滕老师的四处奔走下,1978年在原址上改造成了石木结构教室,这也是学校的第一次改建,校舍有了“大改观”,告别了土墙茅草屋、石桌石凳子,迎来了青瓦木房、木桌木凳子,伴随乡村学子度过无数春夏秋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四村小学获得发展大好机遇,政府将原办公场所用于四村小学校园。四村小学校进行了搬迁,改教室、平操场、买桌椅……他整整忙了一个暑假,整个人瘦了一大圈。村民打趣地说,他身材越来越好了。本来就瘦的他,更显得“苗条”。新学期,同学们在新教室上课,欢呼雀跃,无比高兴。新的四村小学比起以往而言,条件大为改观,校舍“相当的好”。虽然没有“多媒体”“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在他眼里,这已经是一所“好学校”了,愿意在这里挥洒青春和热血。
滕建军是一名教学好手、业务能手,也是一位关爱学生、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汪崇福是他教过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父亲严重残废,母亲离家出走,家庭一贫如洗,父子相依为命,八岁的孩子挑起生活重担。他长期坚持在放学后为他家挑水,处理日常家务,为他缴纳学杂费,送去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一次汪崇福同学生病,放学后他为他们父子俩煮饭、洗衣、补习功课,起身回家时已经是深夜。由于下着雨,山路湿滑,加上天黑,一不小心摔到二十多米深的岩坎下,当场晕厥,苏醒时全身被雨水湿透,多处擦伤,疼痛难忍。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山沟里寂静可怕,又向誰呼救呢?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摸爬着回家。在他的长期帮助、资助下,汪崇福同学发奋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石油工程师。
他还资助过学生滕明、江刚、王红……数不胜数,好多连名字都记不住了,他也不曾去记过。他坚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每个人都有梦想,滕建军的梦想就是任教一方,智慧一方;教学一班,优秀一班。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批改作业,从不放弃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为了备好课,制好检测题,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黎明,真可谓是清灯黄卷伴无眠。有了付出就有收获,翻开他的成绩册,无一不是全校同年级前茅,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面对成绩,他只是淡淡一笑,他常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
“勤奋出成绩,粉笔写青春。”滕建军的努力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声名远播。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开教室门,打扫办公室,烧开水,组织学生打扫校园,总是忙个不停。
如今,花甲之年的滕老师,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印痕,白发满头,过度的劳累让他患上了肺气肿、冠心病、肺心病等多种疾病,虽然身体已不如年轻时健壮,但为教育作奉献的满腔热血依然沸腾,他依然战斗在山区教育教学的最前线,默默书写着“乐在山村育桃李,甘做教坛老黄牛”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