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节,三十而立的沉重

2014-05-30粟道中

中国西部·教育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师节师德老师

粟道中

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如果说把“教师节”比作一个人的话,今年恰恰是它的而立之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人在这个年龄时有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那么,教师节三十而立了吗?

师德、禁令教师节沦为“教师劫”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重设教师节以来的第30个年头。由于本刊毫不免俗地、应景地关注了“教师节”这个陈旧而又敏感的话题,于是记者在这天即将结束的晚上11点,对教师节的新闻进行了相关网络搜索。

“百度”发现,以“教师节”为关键词的新闻共有89.2万篇,当日为32300篇;以“感谢老师”为关键词的新闻有86万篇,当日为808篇;以“忆恩师”为关键词的新闻有8030篇,当日为3篇;以“教师师德”为关键词的新闻有47万篇,当日有541篇……

在这些新闻中,除了最多的程序性报道各地教育局、学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和个别优秀教师事迹外,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师德。在这些有关“师德”的报道中,排在“百度”搜索焦点排行榜前列的皆是诸如《强化师德建设,×××》《发现教师师德问题,将××》《师德不合格教师将××》《×地教师师德与晋升评优挂钩》等,各种针对教师师德的“禁令”“方案”“办法”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充实于各大新闻网站。

诚然,网络上的新闻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媒体及大众对教师节及教师的真实关注度,但“8030”“3”和“470000”“541”这两组数字却深深地刺痛了记者的心。

在这个本是尊师重教的日子,本是老师们得到赞美的节日,这个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群体收到的节日礼物却是“质疑”和“鞭挞”,似乎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要给那些“可能的疑犯与罪犯”以警示,也似乎在表明立场似的给那些质疑教师师德的、愤怒的芸芸众生一个“交代”;在这个本该是充满社会大众对教师“感恩”的日子里,除了教育系统举办着聊以自慰的庆祝活动外,鲜见某个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发出对教师表示感谢的声音,偶尔出现也是某商家为促销商品而做出的噱头。

如此特殊的礼物,难怪记者在数十个教师QQ群里谈论“教师节”话题时,得到的回应不见“欣喜”和“感动”,而是“自嘲”与“感慨”。更有悲观的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忧伤,他给了我一段汪峰演唱的《贫瘠之歌》中的歌词表达自己的感想:

“燃烧的河流推倒了祈祷者的灯塔/告诫的引擎怒吼着圣洁的墓志铭/迟早我们会失去方向/迟早我们会停止理想/没有力量/没有希望/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迟早我们会变得麻木/迟早我们会不再愤怒/没有感觉/没有尊严/像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将这首贫瘠之歌千遍吟唱”

“教师怎么了?”在教师节这个“三十而立”之年,“师德”一词何以让而立之年的教师节变得如此沉重,成为老师心中的“教师劫”?对此疑问,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交流中笑而不语。不过,记者同时也注意到一个共同点,几乎每个人都会涉及“教师待遇”“社会地位”“弱势群体”“舆论靶子”这几个关键词。他们都在感慨:教师节已悄然走了三十年,但我们似乎离当初重启教师节的初衷越来越远了。

待遇、地位迈不开的那一道道坎

如果说“待遇”是让“教师节”变成“教师劫”的根源之一的话,肯定会遭受无数人的谴责和谩骂。几千年以来,“师”从来都是被供奉在神龛上的“神”之一,是道德的化身,如此高尚,岂能与“铜臭”相提并论?

但也有人为此鸣不平,著名教育学者熊炳奇就认为,不保障教师的待遇,却要求教师有崇高师德,讲奉献和付出,这是违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会让“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黯然失色,与之相反的是,教师的形象越来越模糊,教师群体产生职业倦怠感。

的确,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有温饱需求,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谈理想而不谈物质似乎有些强人所难。而这一点,也是教师最鲜明的诉求。

一位湖北的X老師告诉记者说,他是一名有着20年教龄的农村小学教师, 9月份女儿就要踏入大学的校园,学费加生活费没有四五千肯定拿不下来,可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实际到手的只有1500多元,家里每月的开销即使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也是所剩无几,迫于无奈,他走上了暑假打工之路。

他悲伤地表示,“教师工资远不及农民工,已经沦为社会的最底层是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暑假,X老师到他表哥打工的工地,做起了一名建筑小工,每天工资100元,虽然相对于师傅每天四五百的工资是很低的,但对于自己教师的工资他还是很满足。

X老师说:“学校标准化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可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好处,教师的境遇也没有切实得到改善。”

熊炳奇在今年教师节撰文表示,“1994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不得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并稳步提高,但时至今日,这一规定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落实,尤其是农村地区,乡村教师待遇低,已造成农村地区吸引不了教师,导致教师成为整个乡村教育的‘短板。”

X老师也表示,当今很多地区农村教师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他们买不起房子、养不起老人。对于城镇学校的教师,多数人的境遇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好。这些都是导致教师队伍中能真正安心一生从教者不多的原因。“当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受人景仰,当教师缺乏为人师者应有的尊严和魅力。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引导新一代走向美好明天。”

就在今年教师节当天上午,A老师写了一篇《建议取消毫无意义教师节,改设为教师待遇保障节》的文章在QQ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A老师在文章中表示,这是第30个华而不实的“三无”教师节,除了重复地听到让“耳朵都听起茧了”的“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口号外,“一没得到尊重,二没得到奖励,三没得到物质福利”。

此帖一出,立刻得到多位老师认同,一位老师表示,“当我们说出教师节快乐这句话时,其实是一种单相思的自恋,除了我们私自给我们以自慰之外,没人把教师当回事的。”也有老师回复说:“85年的教师节,教师都有一种翻身做主的喜悦,现在每年的教师节,教师再也找不到这种快乐了!”更有老师表示:“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道德水平才能上去。”他憧憬到,“让教师不操心任何物质利益,那是多么美好的社会!”

众所周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此举旨在“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然而现实中,而立之年的“教师节”里老师们的境遇和呐喊却狠狠地给社会扇了一记耳光。从个人的立场来说,但愿这些只是个例,也希望“待遇”与师德挂钩是个伪命题。

社会、家长、媒体弱势的教师肩负“三座大山”

到底是因为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和师德的缺失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及社会对教师队伍的谴责,还是因为媒体为博人眼球而不理性的关注、家长的过度敏感让社会认为教师不再“高尚”了呢?这似乎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而恰恰有观点认为,正是这个哲学式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教师劫”。

在“教师节”的而立之年,教师该有的“受尊重”似乎荡然无存,其岌岌可危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韩愈所说:“由汉氏已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则无闻矣”。其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社会给教师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后,就理直气壮地把千钧重任卸到教师身上——

国民在国外出了丑,指责“学校老师做什么了,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教育”;考高分的大学生工作没有好业绩,呵斥“老师们都怎么教的啊,尽是低能的胚”;假期作业布置要多读书多看报,家长马上抗议“我们要的是分数,是上重点高中,看什么闲书”;组织体育活动、社会活动,祖辈的干预更是一针见血:“身体,你学校就别担心了,营养品、保健品,我们给买。学生到学校是读书,不是做苦力”。老师为学生呕心沥血,干得好是你的本分,理所当然,稍有差池,责难声席卷而来……

这种现象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不再是小学生作文中“我的理想”对象;大学师范专业不再像早些年那样是最优秀中学生的首选;任何人都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谴责批判……如“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尽职守,干天下头等大事”这样赞美老师的话语瞬间成为对“教师”的莫大讽刺。

同时,近几年来各地不断有新闻曝出一系列“教师失德”的事件,“让教师形象一落千丈”。这让大多数教师感到十分委屈。“如今,‘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为了我们局里开展工作的第一准则。”一位来自四川某地教育局的G老师无奈地表示,“媒体的不理性挑逗了公众愤怒的神经。”他认为,媒体无休止地揪住个别事件炒作的行为,极大地束缚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得家长不再一如既往地信任和支持老师的工作,更把整个教师群体推向了公众的舆论巅峰。

“让老师这种普通人来做社会道德的标杆,真是太难为他们,甚至是有点欺负他们了。”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也呼吁社会“放过老师”,他认为,如果我们去掉道德标杆,老师的压力减轻了,就会快乐一些,就可以把精力用于教书。

自律、修身教师节三十需立德

时光荏苒,尽管“教师节”在这一路走过的三十年是如此的沉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国家之一。正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所以五千年来,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传,而且历久弥新。

“一身正气,谨言慎行知荣辱,做人间真正楷模。”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赞美,更是对教师自身的勉励。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人格品行、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打扮,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挥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人格和品行。

面對社会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的现实,要改变“教师劫”的命运还得从自身做起,才是教育之福。湖南省浏阳市杨花中学周芳元老师认为,面对全新变化的全新世界,教师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门”,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去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他理解新形势下对教师职业道德、能力素养要求的求全责备,但更希望社会、媒体、家长能解放老师被束缚的手脚,让老师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便全心全意地创新教育教学。

事实上,不管舆论对于“教师”如何的口诛笔伐,大多数人对教师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尊敬,在“教师节”而立之年的今天,时代更要求教师自律、修身,用每个个体的“德”来为“教师节”正名。

猜你喜欢

教师节师德老师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又是一年教师节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