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规划途径探求

2014-05-30王睿陈筠婷满宁生邱一桓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9期

王睿 陈筠婷 满宁生 邱一桓

摘 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该把新能源推广和应用纳入乡村规划中,鉴于每个村落发展新能源的条件不一,采用适应性规划是新能源推广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选取广西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广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尝试将“适应性规划”与现阶段农村新能源推广相结合,探索适应广西农村发展的新能源规划途径。

关键词:绿色能源;适应性规划;沼气推广;广西农村

引 言

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减轻环境污染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沼气作为一种适用于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广西农村沼气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在数十年的推广应用实践中,取得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许多农村出现人口流失,个体农业耕作向规模化种植模式转化、农民生活等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沼气的应用也出现变化。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该把新能源推广应用纳入的乡村规划中,本研究尝试将“适应性规划”与现阶段农村新能源推广相结合,通过选取广西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调查,评价广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村庄规划的需要,用村庄规划的案例说明适应广西农村发展的新能源规划途径。

1 新能源的推广与应用

1.1 城乡规划与新能源发展

《城乡规划法》指出,城乡规划应当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这意味着城乡规划要转变原有的规划理念,应当从生态、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城乡规划。

以城乡规划为主导进行新能源的发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应的规划内容为总体能源利用策略、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指标以及建筑节能技术运用。在城乡规划中通过改进生活生产空间的布局关系来提高循环利用的效率,以适应生态和人居的合理布局为衡量标准,将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根本方向,以此来推动城乡规划理念的转变。[1]

村庄规划的实施可以推进农村能源的建设方式、建设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同时农村能源的建设也要求村庄规划向着更科学、更健全的方向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式:①配套完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能源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②制定产业规划,形成完整的能源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③在产业内部,以沼氣产业来说,与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结合,形成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优化物质与能量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④在村庄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规模化发展。[2]

1.2 广西沼气建设概况

广西沼气推广历史悠久,自解放初期开始至今已经有60多年历史。真正获得发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各地探索出多种适合池型、建设模式和原料来源,建池质量有了技术保障;新世纪以来广西沼气建设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每年以20万座的规模迅速发展。

广西最早成功发展农村沼气的是恭城县。该县于1983年开始推广使用沼气,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被誉为“恭城模式”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恭城模式”是广西沼气建设与发展的典范。

1996年开始实施广西生态农业“152示范工程”,到2009年12月底,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55.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44.4%,其中桂林市、崇左市和百色市户用沼气池入户率都超过60%。广西建成的这些沼气池正常使用,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14.2亿m3,能源开发量约223.1万t,可节约薪柴710.6万t。同时,每年还可提供8883万t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为农民增收节支约53亿元,全区已有1421万农民直接受益。[3]

2 适应性规划理论

适应性规划最早被提出,是指城市设施应当适应气候变化。2009年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报告,在美国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水,能源,交通,农业,生态系统和健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和资源,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预测和规划,除了在执行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

适应性规划理念也拓展到其他领域。赵万民[4]在2008年对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即针对我国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理论研究目标与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孟庆[5]在对影响城乡规划适应性的文化基因和法理基础的研究中提出了在“城乡规划成果的部分内容具有‘社会契约特征”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契约”相关概念和城乡规划相关的特征,提出增加城乡规划社会契约特征的理论性意见。

而本课题引入适应性规划的概念,寓指城乡规划应当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城乡发展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及其生产模式等方面。

3 广西农村沼气适应性指标研究

3.1 典型村落调查

本案选取广西沼气建设的典型村庄进行现场踏勘和访谈调查,涉及地方政府的能源办工作人员、调研地村民等,收集到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现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濑琶村七星屯和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建安村兰家屯的沼气建设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3.1.1 武鸣县濑琶村七星屯

七星屯位于南宁市武鸣县东郊,以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村容整洁,景色优美。七星屯新村建设是在2001年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建沼气池22座,曾经一度是武鸣县乃至广西的沼气建设模范村。

七星屯从2009年已开始不使用沼气,而是与广西中海发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加入了“渣秆银行”,全村用起了新能源——生物质化燃气。

通过与村民蔡永龙访谈得知,一家三口人,每天用气2方,每年只需要交给公司3.5t生木薯秆(约3亩地的木薯秆),就可以解决一年的燃气问题了。这些原料随处可取,在过去木薯秆是农家清理农田时的一大忧愁,现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现在全村24户管网相连,一家开炉,可全村做饭。新能源项目稳定运行以来,七星屯的村民通过项目中“渣秆银行”的创新模式运作,免费用上了清洁、便利、稳定的新能源——生物燃气,生活用能水平大大提升。

以种植业为主的七星屯曾是沼气建设的模范村,但如今由于沼气原料不足而停用了沼气,寻求发展新的清洁能源。由于沼气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村庄的某些变化因素,而使沼气建设陷入困境,继而寻求新的清洁能源,这也是广西农村沼气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

3.1.2 恭城县建安村兰家屯

兰家屯地处栗木镇南面,距镇政府7km,距县城31km,全屯以沙田柚、桃等水果种植为主,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

恭城县是广西最早成功发展农村沼气的县城,且多年来一直是广西沼气发展建设的典范。该县于1983年开始推广使用沼气,经过多年发展,到2012年,恭城选取兰家屯作为第一个试点实践“新三位一体”沼气发展模式——“全托管”沼气服务管理模式,并取得成功,即将在全县推广。

兰家屯与桂林市新合沼气设备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服务中心+服务网点+农户”模式运作,从三个环节实现沼气“全托管”:

(1)进出料全托管。建立沼气服务网点,把进出料工作全部委托网点管理。网点则分别与兰家屯周边三个大型养殖场及沼气用户达成协议,由服务网点工作人员负责从养殖场向签约农户输送沼气原料,每月定时进料2~3次,为农户出料一次,每年为农户抽渣一次,确保沼气高效运行。

(2)维护全托管。网点负责沼气设施的正常运行,负责为签约户沼气池、沼气灶、沼气灯、沼气输配气管道及部件等出现的问题进行检修、维护,为农户提供长效服务、周到服务。

(3)刷卡使用。通过安装刷卡流量表,实行刷卡消费,农户按每立方米1.5元向网点交费,和使用液化汽相比,每月节约了一半的钱,既经济实惠,又方便环保,一刷卡轻松保证“一日三餐”生活用能。

在传统的沼气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现状的境况下,恭城县的“全托管”模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公司+农户”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也许将成为沼气发展的新出口。

3.2 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沼气原料供给不足

调研所在地的沼气利用系统从刚开始实施至今都发生过相对较大的模式变化,而导致此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农户自给的方式建设沼气能源,是建立在农户养殖的基础上,利用农户饲养猪所排泄出的粪便作为沼气原料,通过发酵产出沼气。但由于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受到市场价格影响较大,若猪肉价格低廉,村民会放弃养猪而选择其他经营项目。原来的沼气原料——牲畜粪便的减少导致沼气池供料不足,产生的沼气不足以满足农户的日常使用需求。因此,沼气系统面临着需要改进或者彻底变化的局面。

3.2.2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沼气池利用率低

在广西多地农村存在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青壮年大部分已到外地打工谋职,留下来的基本上是劳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他们无法维护沼气池的正常运行,尤其沼渣和废液的清理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劳动力。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所建沼气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沼气池利用率低。

3.2.3 沼气的发酵工艺单一

目前廣西多地农村沼气的发酵工艺尽为相似,即以粪便作为沼气原料,相配备的装置也相近。而面对各地不同的产业结构,如此单一的发酵工艺并不具备适应性,相配备的装置也不适应。对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使用目前的发酵设备存在很大的困难。

3.2.4 沼气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

通过几次对广西农村沼气建设的调研,发现沼气建设规划混乱。由于项目建设前期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出现部分建池地点与厨房距离太远,沼气在输送过程中损耗过大,导致灶前压力小,沼气不够用。

3.2.5 沼气发展模式传统、单一

广西主要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模式,各地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解出如下模式: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稻、猪-沼-蔗、猪-沼-桑、猪-沼-林(八角、茶、竹等)、猪-沼-花、猪-沼-鱼、猪-沼-药、猪-沼-猪、猪-沼-加工(酒、米粉、宝石等)[6]。但看得出来,这些模式均以养殖业为基础,这种单一的发展趋势必然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如若沼气利用地的产业结构由养殖业转为种植业,这样农户自给粪便型建设模式必会被淘汰。

3.2.6 沼气池的供气方式不适应当地现状

沼气池的供气方式有农户自给型、联户合作型和集中供气型三种建设模式。其三种模式的适应地区各有不同,如表1所示。

而在广西较多地方却未按上表中各模式的适应情况进行沼气池的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沼气利用率低,甚至由于供气方式的选择失误造成沼气停用等不理想的结果。

3.3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的规划途径

基于以上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关于广西沼气发展的建议:

(1)对于原料来源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产业结构是依据市场效益发生相应改变的。为使沼气设备在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能正常使用,提两点建议:

①多样化的沼气发酵模式。或者一个地区预备至少两套沼气原料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过渡期就提出下个阶段的备案,适时提出相应的举措。②引导产业集约化,将各家各户的牲畜房集中布置,统一收集牲畜粪便,集约化养殖和管理。

(2)对于沼气池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其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广西农村劳动力缺乏是目前以至今后面临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能适应劳动力缺乏的境况的发展模式。在对恭城县兰家屯沼气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其沼气“全托管”模式能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用户只需刷卡使用,不必处理进料、沼渣清理和设备维护等问题。对于劳动力不足的地区,此种模式可进行推广或改进使用。

(3)对于沼气发酵工艺单一的问题。沼气发酵工艺既要有良好的温度条件也需要用相配备的设备。不同模式的沼气发酵工艺有其固有的相配套的设施,对于沼气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的地区,其配置也需做出改变,也可对原有的配置做出相应改进,提高利用率。

(4)对于沼气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最大的人为影响因素是沼气前期的合理规划,如沼池布置于距厨房较近的地方,合理安排沼气输送线路,采用最短线路方案,减少沼气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

(5)对于沼气发展模式过于传统、单一的问题。广西各地农村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更适应现状的发展模式。如恭城县兰家屯,经过积极探索和多方努力,采取了与公司、养殖场合作的运营模式,为当地沼气发展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6)对于沼气池供气方式的选择问题,在前述的表格中已列出各种模式的利弊和适应的地区,在按照表格所列出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革新,并找到适用于本地区的供气方式。

4 结 论

通过对广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的实地调研,以及在沼气建设、使用、管理等多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证,以适应性规划为理论支撑,最后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途径。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合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的现状条件,在今后的沼气规划中,若能从适应性规划的角度出发,使得规划更加合理、科学、严谨,沼气在广西农村的推广必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汪光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01):9~14+28.

[2]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湖北农业大学,2008.

[3]李金怀.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研究[D].导师:周从钜.:广西大学,2011:9.

[4]赵万民.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8,(04):34~37.

[5]孟庆.影响城乡规划适应性的文化基因和法理基础[J].城市规划,2011,(01):77~81+91.

[6]李金怀,魏世清.广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J].广西林业科学,2008,(04):219~222.

[7]李伯兴,李林蔚.农村沼气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广西为例[J].创新,2010,(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