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亲子依恋”成为妈妈的烦心事
2014-05-30袁跃红
袁跃红
Q老师您好!我是一位孩子的母亲,都说孩子越大越容易带,可我家那匹小野马眼瞅着一岁多的人了,却越来越不乖。特别是最近,孩子一直很黏我。我不在家还好,我一在家,他就一直黏在我身邊,一刻都不让离开,稍微一离开,他就哭个没完,弄得我现在每天上班都是做贼似的得偷偷溜出来的。今天我刚要出门,不小心就让他瞧见了,扯着我的衣服不愿松手,还一个劲地往我怀里钻,怎么说怎么哄都行不通,弄得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上班都迟到了,我家孩子这种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正常吗?
A家长您好!请您不必过分担心。首先,这种现象是困扰很多父母的“亲子依恋”惹的“祸”,其实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妈妈或家人在与他的密切接触就形成了情感纽带,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亲子依恋。当孩子开始有自己幼稚的独立意识时起,也就是大概在七月龄开始至一两岁,这种逐渐与亲密照料他的妈妈之间建立依恋关系已成为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基石,他会把妈妈作为一个心目中的“安全基地”,然后从这里出发,去慢慢探索周围的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他又返回妈妈身边,然后在安全感回归后,才会又去进行再进一步去探索。可见,健康的亲子依恋不仅能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和情感的“饥饿”,也是幼儿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有了这种亲子依恋,孩子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并尝试去探索周围的环境。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亲子依恋的诱因很有可能是妈妈在不经意间破坏了以往亲子关系间的平衡,让孩子变得敏感起来了。大概一岁左右起,孩子就会在妈妈离开身边时开始出现分离焦虑,会对妈妈的离开感到不安,从而变得十分黏妈妈,或者黏平时和他最亲的其他家庭成员。比如说在觉得孩子挺闹心的时候,妈妈吓唬孩子说“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再闹,把你扔街上去”之类的话。妈妈的本意只是吓吓他,好让孩子变乖一些,可正是这种“吓唬教育”破坏了孩子对妈妈的安全感。这种吓唬,或许能一时让孩子听话、变乖,但却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害怕妈妈真的不要自己。这会导致孩子心中以往那种依偎在妈妈怀里才感到舒心的安全感荡然无存,从而增加了恐惧妈妈的离开和消失,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会变本加厉地要缠住你不放手的原因。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哭闹、不听话、黏人等行为的背后,时常存有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只是缘于他们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加上父母不能细心观察、具体分析、理智应对,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一度“僵持不下”,让孩子越闹越揪心,父母越哄越烦心。可见,这种靠躲、靠吓来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行为方式。
其次,遇到类似现象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1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对孩子过度呵护,善于对其萌芽状态的独立能力进行培养。
2不在孩子面前滥用阻挠吓唬,以免伤及孩子的安全感引发其他行为和心理问题。
3周岁左右的孩子处在独立与依赖心理并存的时期,父母要多为他创造和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尝试将母子间的距离缓慢地拉开到适当的位置。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会慢慢适应父母给出的“新环境”,父母不要过于担心。
例如在每次外出时,都告诉他,“妈妈出去一会儿,等一会儿就回来”、“妈妈上班去了,下班就回来陪宝宝玩”,或平时多和孩子玩玩“捉迷藏”的游戏,然后在玩的过程中将“消失”的时间一点点延长,让他慢慢适应妈妈不在身边,也让他明白,妈妈的离开和消失都只是暂时的,还是会回来的。同时,每次从外面一回来,也不忘记立即告诉他“说妈妈回来了”,这样,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慢慢明白:妈妈从眼前消失,只是暂时的离开,不多久又会回到自己身边的。清楚了这点,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就不会因妈妈的离开而丧失,自然也就不哭闹了。
除了利用“捉迷藏”等游戏来让孩子慢慢适应妈妈不在身边外,还可以利用“替代法”,比如让爸爸、奶奶多接触孩子,多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别人接触。同时,妈妈在孩子黏人时不可流露出厌恶、焦虑等情绪,离开时面带微笑,说话轻柔,让自己的离开、回来变得很自然,孩子的独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的不断鼓励、指导和影响。也可能用故事、儿歌等生动活泼的形式,鼓励孩子做独立、自信的孩子。
但需提醒的是,在孩子最易发生亲子依恋的时间里,如临睡前、生病时、疲劳时,父母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依恋行为,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适度的依恋有助于建立一个人的信赖度和自我信任感。
最后,谢谢您的信任,预祝您早日摆脱“甜蜜”的“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