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里,循你的足迹
2014-05-29郑雯静
郑雯静
天还未亮透的微风,稍稍发凉的清晨,出行者的脸上,亢奋赶走了睡意。步上旅游大巴,初升的太阳扩散着红红的亮光,燃起了我们对杭州的更多憧憬……
到达鲁迅故居——绍兴之时,已是下午四点多。望着“鲁迅故里”的字眼,我们们全然不顾行车十几小时的劳累,从慵懒中一跃而下,跟着导游,要去了解那个给过国人呐喊和警醒的伟大作家的少年生活。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刻着“鲁迅故里”的大幅浮雕,鲁迅先生气宇轩昂,一如他往日的严肃、庄重,浓密的头发稍向后扬着,浓黑的眉毛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眸,浓密的胡须形成了隶书的“一”字,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黑衫,手里叼着的香烟,正缕缕地冒着青烟。眼前的鲁迅先生似在凝视、沉思,又似在聆听……。我久久地注视着,脑海里不禁闪现出少年闰土、孔乙已、豆腐西施杨二嫂等形象,这就是他们生长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如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不老。
石板路吸足了阳光的灼热,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脚底传递多余的热量。“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鲁迅的三味书屋……”导游还算甜美的声音,散在闷热的空气中。过了一段小桥,我看见乌蓬船正静静地躺在河中,几位年余花甲的摆渡老人安详的坐在船头,等待游客上船。耳旁不绝于耳的快门声,告诉我们离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跨进木质门槛,我分外小心脚下的每一步,生怕自己踏碎了“迅哥儿”的童年记忆。“三味书屋”四个字遒劲有力,悬挂在厅堂正中。“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环顾四周,几张已经破旧的木桌子,便是整个小书塾的全部。在一角,我看到鲁迅先生曾经的书桌,桌面上的“早”字,这不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吗?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也是塑造鲁迅“民族魂”的地方。我不禁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渴望带走这里的一切,把它融入我的生命中。同学们也一拥而入,“咔嚓咔嚓”,拍照个不停。
又穿过几道门,“鲁迅故居”便再一次成为焦点了。不过是张悬挂了白色帐子的木床,简陋的木桌。我又怎能想象的出来“望着四角天空”的迅哥儿富庶的生活呢?想起鲁迅先生奋斗的一生,想起他如椽巨笔,如匕首如投枪刺向敌人的胸膛,因而树起的“民族魂”的旗帜,眼前的简陋又如何?
接着我们来到了“百草园”,我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当年的描叙,去感受他当年的欢乐。 先生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里已经被后人按照季节种上时令蔬菜,尽管我看不到他笔下的童年欢乐,但一旁的皂荚树,依旧高大茁壮,我们似乎也分享到了他当年的欢乐。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已经是品尝完了“唐宋人家”的梅菜扣肉、留香于唇齿之间的傍晚,趁着夜色未近,我们漫步到了这街的尽头,这里便是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这个在鲁迅著作中多次提及的酒馆,已成为绍兴的旅游“名片”,已不再是孔乙己排出三文大钱站着喝酒的简陋小铺了。巨大的“咸亨酒店”招牌立在街的中央,以此为名的商业连锁店遍布这古色古香的街道。有着各种姿势的孔乙己的黑色塑像,在余晖中发亮。品了黄酒,买了茴香豆,再与孔乙己来个亲密合照,算是再一次对鲁迅先生的热切追随吧!
几个小时在一群人的步伐里,消散了。尽管意犹未尽,我们也只能随车踏上前往杭州之路。华灯初上的绍兴,鲁迅故里,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
车上的我们依旧兴奋地讨论着刚才所见所闻,谈论着绍兴,谈论着鲁镇,谈论着那个被称为“民族魂”的伟人。在这里,看到了梦的支点——你的民族气魄。
点评
作者紧紧围绕题目,循着鲁迅先生早年生活的足迹,重温了先生以及作品中人物曾经生活的场景、画面,如“三味书屋”“百草园”以及 “咸亨酒店”等,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欢乐,也让我们触摸到了先生之所以成为“民族魂”的心弦,暗中契合了文章的主旨“梦的支点”。叙事详略结合,感受真切,并能引用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话来点染,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深化了主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