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部分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2014-05-29郭文松李凤娟
郭文松,周 岭,李凤娟
(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2011年“19省市对口援疆计划”拉开帷幕,中央要求支援方“把当地迫切需要、群众热切期盼、条件基本具备的事情先干起来,让各族群众尽快得到实惠”[1]。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将会对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产生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基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新疆稳定、和谐建设的重大问题,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农业工程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三根支柱之一,新疆农业面临新机遇,发展的实质是人才的培养。
因此结合新疆特色农业,分析学生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课程的认识,制定更佳的学生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的优化方向,明确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对于培养适合于新疆特色农业的本土化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1 新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新疆是我国相对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最大农业生产基地,优秀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是保障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条件。然而,在以往的培养模式中新疆明显的地区性狭隘地制约了新疆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在发展大农业背景下,培养新疆本土化工程技术人才面临以下问题[2,3]:
(1)农业工程教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专业面偏窄,培养模式单一。
(3)少数民族学生很难适应现有教育模式。
新疆是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总人口的53%,培养少数民族农业工程人才是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少数民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2 关于专业和课程认识的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从根本上了解学生对本专业和课程的认识,以便于制定出最适用于和服务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策略。本调查问卷主要对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石河子大学本问卷共调查了215名汉族学生。塔里木大学共调查327名学生,其中汉族学生216名,分布在大一到大四;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是从2011年开始招生,共计111名,主要分布在大一到大三。
本调查问卷共设有四个题目,主要是关于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专业认识和课程认识。
2.1 您为何选择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A个人喜好B亲友推荐C就业前景好D其它
图1 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原因
由图1分析塔大汉族学生、塔大少数民族学生、石大汉族学生,对A和B两个选择基本一致,均将近20%。对C选择,仅有6%的石大汉族选择,塔大汉族18%和塔大少数民族13%相差不大。对D选择,塔大汉族48%,塔大民族51%,石大汉族62%。
塔里木大学与石河子大学本专业学生相比,新疆生源学生塔大要多于石河子大学,随着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新疆学生对农业机械并不陌生,而来自于内地学生相比于来自于新疆的学生对在农业机械方面要更陌生。这应该是在C、D问题的选择上,石大与塔大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50%以上的学生选择D其它原因。说明很多学生在选择本专业时是比较迷盲的,选择之前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认识不够,究竟本专业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选了本专业又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发展前途?他们在入学之前并不明确。
选择专业迷盲,在其它专业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问题,在学生填写志愿之前,一方面,教育机构应该为准大学生开展大学专业分类及其讲解的培训,以便于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这样也更能在全局上改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应该严肃对待专业选择,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了解本专业后再认真选择。
2.2 您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是否了解()?
由图2分析可知,石河子大学与塔里木大学此专业学生选择基本一致,将近70%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选择了一般,依然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对本专业不了解。学生进入了学校,经历了学前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对本专业基本上有了足够的了解。
一方面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学生对本专业均有了足够的认识;另一方说明,学生在选择下面的两道关于课程认识的问题时,是在学生对本专业有了足够认识前提下,进行的选择。
2.3 你认为现在大学开放的课程符合企业的要求吗()?
图3 课程是否符合企业调查
由图3分析可知,60%的汉族学生和将近80%的民族学生选择大学课程基本符合企业要求,此图表明,学生对大学开放的课程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比较认可。这样的结果与近年来本专业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为尽量增加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本专业积极与新疆自治区和新疆兵团的名优农机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动手和动脑能力。
部分塔里木大学本专业合作实例如下:
自2007年开始,与新疆阿克苏新农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学生主要参加机械制造生产和农业机械维修实习。
自2009年开始,与新疆新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学生主要是参加采棉机、自走式雾化打药机、大马力拖拉机等机具参观实习以及农机械改造和创新等科研工作。
自2012年开始,与新疆阿拉尔金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学生主要参加机械加工和汽车拖拉机拆装等实践教学。
自2013年开始.与新疆阿拉尔金天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学生主要参与承担机械加工和汽车拖拉机拆装等实践教学。
2.4 大学期间您认为应该在哪些能力方面更侧重一些?
A基础理论B专业理论C实验、实践D自己动手创新
图4 学生能力侧重面的选择
由图4分析可知,石河子大学与塔里木大学此专业学生选择基本一致,塔大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此问题的选择上基本一致,50%学生选择大学期间应更侧重于实验、实践方面能力培养,约25%学生选择大学期间更侧重自己的动手创新能力培养。
将近80%的学生选择大学期间应更侧重于实验、实践、创新方面能力培养,一方面,本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工科专业主要目标;另一方面,间接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现有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并不满足。
目前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实习、实践项目依然是传统,金工实习、拖拉机驾驶实习、拖拉机拆装实习、春播实习等实习项目,这些实习项目也是目前新疆农机院校的主要实习项目。然而随着新疆“大农业”的发展势潮,学生已不满足现有的实习条件和实习项目,必需对此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疆“大农业”的发展势潮和设计出更适应于新疆现代农业需求的本土化实习、实践方案。
应用研究型应是本专业人才在目前新机遇下新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针对农业工程突出的综合性学科特点,将本专业试验、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及综合创新实验,以采用具有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性实验为主,并且按照全学分制的要求使其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独立,结合农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和课程结构将基础课实验与专业课实验有机整合。
通过建设工程训练基地,实践活动基地,创新教育基地,社会服务型基地建设,实现学生工程知识学习。本专业的工程素质塑造过程:工程认知阶段→工程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训练。
3 总体分析及对策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石河子大学与塔里木大学本专业学生(包括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选择农业机械化专业、对本专业认识、对专业课程认识、及能力侧重点认识等方面,总体上基本一致。
对于本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上课都是采用汉语教学。尽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普遍发现,还是会存在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只能凭记忆去掌握课程内容。目前的教育模式没有很好的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聪明才智,导致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社会不愿接受的被动局面[4]。
总之,针对实际教学环节中和调查问卷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有差别模块化教学思路:即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模块教学细化为基础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专业特长教学。
汉族本科采取“2+2+1”教学模式,即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各占教学总学时的五分之二,专业特长教学占五分之一,专业特长教学根据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同步提高。
少数民族本科学生工程教育,注重立体教育,采用“1+2+2”教学模式,突出专业实践、特长教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构建双语教学、编著立体教材、精编实验指导,根据民族特色达到弱化理论教学,突出应用教学的目的。
4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统计分析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认识,发现:
(1)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较为盲目,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应采用宣传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在选专业之前对本专业有足够的认识。
(2)经过学校系统学习后,70%多的学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了解。
(3)60%的汉族学生和将近80%的民族学生选择大学课程基本符合企业要求,这样的结果与近年来本专业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是分不开的。
(4)将近80%的学生选择大学期间应更侧重于实验、实践、创新方面能力培养,因此加强本专业这些方面的培养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方和向。
(5)总体上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对专业认识和专业课认识,选择基本一致。然而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汉族学生和本科学生分别制定了教学模式。
[1]新华网.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EB/OL].http://tzsj.gov.cn/art/2010/4/1/art_1277_169880.html.
[2]刘媛媛,吕津,周岭.新疆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撇杨模式的探索[J].新疆农机化,2012,(1):57~58.
[3]周岭,马少辉,于海明.系统教学法在农机毕业设计中的运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4,16(4):47~49.
[4]周岭,石长青,刘媛媛.新疆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问题与决策[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9(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