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河流域蓄滞洪区风险区划分及其运用
2014-05-29何夕龙
齐 克 何夕龙 张 鹏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蚌埠 233001)
1 洪水风险分析及计算方法
在同一类别蓄滞洪区中,淹没水深与淹没历时不同,洪水的危害程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类别的蓄滞洪区间,即使淹没水深、淹没历时相同,由于滞蓄洪区的运用机率不同,洪水风险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对于蓄滞洪区,淹没水深、淹没历时与淹没几率是最重要的洪水风险因子,洪水风险分析也多采用水文风险。计算公式为:
式中:R—风险度;
H—蓄洪淹没水深(dm);
N运用—运用标准(重现期,年);
—取值≥1.0的综合修正系数,Q=Q1×Q2,Q1
为淹没历时修正系数,Q2为蓄滞洪区运用标准与启用标准不同时的修正系数;
T—淹没历时(d)。
据此确定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度评判标准是:R≥1.5为重度风险区,0.5≤R<1.5为中度风险区,R<0.5为轻度风险区。不考虑启用标准与运用标准不同、淹没历时长短影响时的基本风险度变化矩阵表见表1,表中阴影部分表示中度风险区,阴影区的上下部分分别为重度、轻度风险区。
2 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划分
由于蓄滞洪区所在水系洪水特性不同,其洪水风险状况不同,同一个蓄滞洪区由于各分区运用标准不同、蓄洪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等不同,各区域的洪水风险状况也不同。根据蓄滞洪区地形地貌,在调查区内人口、财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了洪水风险评价和风险分区,为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风险地区安全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依据。
进行蓄滞洪区风险评价时主要基于蓄滞洪区运用标准和分洪淹没水深这两个主要风险因子,同时结合考虑了淹没历时。风险分析范围为蓄滞洪区调整完成后的21处蓄滞洪区。
2.1运用标准
根据流域防洪规划,各个蓄滞洪区的运用标准差异很大,低至3~5年就需启用,高则可达50年一遇以上。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初步拟定分两区运用,各分区按不同的运用标准启用,因此,需要分为两块(处)进行统计。淮河流域蓄滞洪区除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黄墩湖、南四湖湖东及大逍遥外,其余蓄滞洪区运用几率较高。运用标准在10年一遇及以下蓄滞洪区有5处,其面积占蓄滞洪区总面积的7.9%,其蓄洪容积约占蓄滞洪区总容积的5.2%,区内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7%;运用标准在10年一遇及以上至50年一遇以下蓄滞洪区有12处,其面积占蓄滞洪区总面积的49.4%,其蓄洪容积约占蓄滞洪区总容积的62.7%,区内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2.2%;运用标准50年一遇及以上的蓄滞洪区有4处,其面积占蓄滞洪区总面积的42.6%,其蓄洪容积占蓄滞洪区总容积的32.1%,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1%。不同运用标准的蓄滞洪区统计情况见表2。
2.2蓄洪水深分布情况
由于地形和洪水特点不同,各蓄滞洪区的蓄洪差异也很大,淮河流域蓄滞洪区总面积5283.9km2,由于区内有部分自然高地、岗地,设计蓄洪水位下实际蓄洪淹没面积为5256.0km2。在蓄洪淹没面积中,深水区(蓄洪水深3m以上)面积2284.4km2,现状人口62.1万人;中等水深区(蓄洪水深1~3m)的面积1991.5km2,现状人口132.6万人;浅水区(蓄洪水深1m以下)面积980.1km2,现状人口70.6万人。蓄滞洪区不同蓄洪水深情况统计见表3。
2.3洪水风险划分与评价
按上述风险分析方法和拟定的风险度标准,对受分洪淹没影响的风险区洪水风险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根据蓄滞洪区现状情况,对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蓄滞洪区的风险相对较大,蓄滞洪区大部分地区为重度和中度风险区。蓄滞洪区风险分析成果见表4。
表1 基本风险度变化矩阵表
表3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蓄洪水深情况统计表
表2 不同运用标准蓄滞洪区统计情况表
表4 淮河流域分类蓄滞洪区现状风险分析成果统计表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因其运用标准普遍较低、运用比较频繁,蓄滞洪区总体上存在较大风险。在5256.0km2风险区中,有2213.6km2为重度风险区,约占风险区总面积的42.1%,内有人口79.4万,约占风险区总人口的29.9%;中度风险区面积1524.1km2,人口82.3万人,分别占风险区总数的29.0%和31.0%;轻度风险区面积1518.3km2,人口103.7万人,分别占风险区总数的28.9%和39.1%。
3 洪水风险在安全建设中的运用
对蓄滞洪区进行安全建设规划时,参考蓄滞洪区的类型、洪水风险程度(风险分区),有针对性地选用安全建设模式。主要原则如下:
(1)对于运用标准相对较低的蓄滞洪区,在其重度风险区,尽可能创造条件实施居民外迁,或以区内永久性避洪安置方式使居民能够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如濛洼蓄洪区内16.91万人全部得到永久安置;在中度、轻度风险区,采取以安全区、保庄圩和安全台(村台、庄台)为主要方式进行居民避洪安置。
(2)对于运用标准相对较高的蓄滞洪区,在其淹没水深相对较深的重度风险区,采取外迁安置或区内实施永久性避洪安置方式为主。
(3)对中度、轻度风险区,以分洪临时撤退为主要措施进行避洪安置,建设相应的临时和应急避洪设施,结合新农村“道路村村通”建设规划,修建撤退道路、桥梁,完善通信预警系统等。
当然,选择安全建设模式时,除根据类型、洪水风险大小外,还应考虑耕地远近、区内或周边有无城镇和中心村、附近有无岗地、当地有无土源以及洪水预见期等各种因素。
根据淮河流域蓄滞洪区的分类及风险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针对淮河流域蓄滞洪区提出安全建设规划方案。加固、利用现有安全设施安置65.24万人(其中安全区52.46万人,安全台8.78万人,避洪楼4.00万人)。新建安全区安置36.02万人;新建安全台安置0.85万人;新建避洪楼安置3.93万人;外迁安置18.89万人;新建、改扩建撤退道路分洪临时转移160.15万人。
4结语
淮河流域蓄洪区启用标准大部分较低,区内人口较多,安全建设滞后,一旦蓄滞洪水将对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蓄滞洪区进行安全建设,合理选择建设模式,是做好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规划的必要条件。选择洪水风险分析的方法,按照洪水风险计算结果,进行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区划分,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风险程度,并结合各蓄滞洪区实际人口、财产分布等情况,进行不同风险区风险程度安全建设,即外迁、后靠、建安全区、安全台和撤退等方案,安全建设针对性强,方案合理,在淮河流域蓄滞洪区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得到较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