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濉河流域水文计算办法探讨
2014-05-29路伟亭雷广锋
路伟亭 雷广锋
一、基本情况
淮北地区某河流为萧濉新河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72.4km,流域面积466km2,其中平原区面积160km2,山丘区面积306km2。安徽省境内干流河长56.7km,来水面积378.6km2。该河大部分河道比降较陡,约为1/6500左右,山丘区面积所占比重大,约占全流域的66%,洪水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该河径流量呈现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非汛期的10月~次年5月,降雨稀少,基本无径流形成。
二、气象
该河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秋爽,夏炎冬寒,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流域东部为低山区及少量小丘陵,在整个淮北平原中属特殊地形,易形成地形雨,造成流域内降雨比一般平原区大,暴雨也较集中。降雨的年际、年内变化较大,降水集中且时空分布不均。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62mm,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约占全年的60%。最大年降水量1352.3mm(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558.8mm(1999年),最大日降水量249mm(1957年7月14日),多年平均降雨天数为92d。年内出现暴雨的时间一般为5~10月。
据流域邻近的濉溪县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41.1℃(1992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294h,常年平均风速3.0m/s,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9m/s(相当于8级风力)。
三、水文计算
该河流域山丘、平原交错,全流域466km2面积中,平原区面积为160km2,仅占1/3,而山丘区面积为306km2,约占2/3。由于山丘区地形坡度大,洪水汇流速度较快,而平原区地形平缓,洪水汇流速度较慢,故与其他淮北支流河道相比,在产、汇流特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其洪水计算方法与《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1981年)中“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下的流域及排水区”的各项规定稍有区别。
由于该河干流缺乏可利用的长系列实测流量资料,拟采用雨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该河流域与奎濉河流域相邻,地形相似,气象条件相近,该河治理的历次设计文件中均采用奎濉河水文计算办法。
(1)设计暴雨
据安徽省1975年分析成果,奎濉河流域设计暴雨采用的点雨量统计参数为:最大3d暴雨量均值为135mm,Cv=0.55,Cs=3.5Cv。
表1 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成果表
表2 不同面积暴雨点面折减系数表
考虑目前实测暴雨资料已有较长系列,以流域内实测雨量资料分析计算设计暴雨,以便比较。该河来水区域选用各测站的雨量观测资料,采用P-Ⅲ型频率曲线,用矩法估计统计参数,适线的原则是尽可能使频率曲线通过点群中心,适当照顾到大洪水,经分析计算该河流域最大3d暴雨量均值为136.5mm,Cv=0.55,Cs=3.5Cv。
结果表明,以实测雨量资料分析计算的设计暴雨成果与安徽省1975年分析成果相比,最大3d暴雨量均值相差不大;Cv值及Cs与Cv的倍比值基本相同。考虑奎濉河流域水文计算办法的历史背景,且“75成果”进行了面上平衡,故仍采用奎濉河流域的设计暴雨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即最大3d暴雨量均值为135mm,Cv=0.55,Cs=3.5Cv。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成果见表1。
流域面积100km2以内,设计暴雨以点代面;100km2以上的大面积,利用间接法计算设计面雨量,暴雨的点面折减系数按1981年《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的点面关系成果选用,见表2。
表3 各分区降雨~径流关系表
表4 闸河干流各河段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2)降雨~迳流关系
参照奎濉河水文计算办法,将该河流域划分为粘土区、淤土区两类。粘土区的降雨~径流关系采用1970年“北京对口水文”成果的a线;淤土区的降雨~径流关系采用安徽省1967年分析成果。各分区降雨~径流关系见表3。
(3)设计洪水
根据沿河支流汇入及各河段来水情况,分段计算该河干流相应控制断面各频率设计洪水流量。
排涝模数采用24h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为简化计算,流域内山丘区暂按粘土区的排涝模数加三成计算,平原区一律采用淤土区的排涝模数,按面积加权平均计算综合排涝模数。对于超标准洪水,按10年一遇设计流量打九折,20年一遇设计流量打八五折处理。闸河干流各河段设计洪水流量计算成果见表4。
四、结语
通过水文计算获得的成果,为该河流治理、水闸除险加固提供基础规划参数,可进一步推算设计水位,确定工程任务规模和设计标准,为工程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