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环保理念可以服人
2014-05-29宋铁军
宋铁军
陆陆续续看了一些环保纪录片,发现内容上有这样一些共性:一、对发展和增长方式,对人类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批判和反思;二、对政府政策和能源巨头的抨击;三、各种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振聋发聩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基本如此:人类自身的行动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未来。解决之道是低碳环保。
2009年上映的英国环保纪录片《愚昧年代》(The Age of Stupid),被人称为是《难以忽略的真相》之后重要的力作。该片把环保纪录片的以上共性发挥到了极点,但观众和评论界对此的反应出现很大分歧。有人说它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有人说它耸人听闻哗众取宠。
两场抗议
本片在七个国家拍摄,历时三年,选取了六个人物,穿插了很多背景资料和动画。有两个片段值得最先向读者介绍。
这两个片段的主人公有一段交集。英国风电发展商皮埃尔一家到法国勃朗峰冰川旅游,向导是82岁的法国老人费尔南多。在影片中,他们两人分别被卷入了抗议活动。
皮埃尔从事发电已经超过15年,2005年,他推动一个项目,在英国中部的贝德福德地区建造15座风力发电机,一年可提供130万瓦的电力。但这一项目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抗议。而据调查,70%-80%的英国人支持风力发电厂,只是不要建在自家门口。
居民反对的理由是:影响景观、破坏历史遗迹、导致当地地产贬值,还有的担心有噪音(但附近就有一个世界知名的直线加速赛车场),还有居民说,开车时看到这些风车在转动会无法专心。
项目被拖了15个月,皮埃尔被迫做了妥协,将风机数量从15座减少到9座,并努力与当地委员会和居民沟通,说明清洁能源的意义。他对委员会成员说:“如果你们批准了这个项目,就展现了勇气和领导魄力,以后回头看这个决定,一定会说:感谢上帝,我们当初答应了。”
但是,委员会还是否决了这个项目,投票结果是10票反对,1票赞成。理由是,风机在这一片美好风景中太过显眼,会减少民众散步的乐趣,也会为历史遗迹带来负面影响。
被这一项目折磨得精疲力竭的皮埃尔看到投票结果后怒不可遏,忍不住爆了粗口:“你们仅仅为了影响散步就否决了这个项目,让我怎么TMD跟中国人、印度人谈可持续发展?!”
皮埃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居民的反对运动,已经使英国80%的风力发电计划搁浅,如果这些项目上马,英国的清洁能源比重会占到10%。
风场选址地二战时曾是空军基地,皮埃尔感叹道,当时,有些飞行员从这里起飞就再没有回来,那时为了胜利大家可以赴汤蹈火,现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需要这种牺牲奉献。
一个投反对票的中年女人则说:“我们是地球的一份子,可是风机看起来破坏了美感,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画面上她笑得很勉强。
而在法国,老向导费尔南多则在准备参加一场抗议活动。早在1963年,勃朗峰隧道就开始建设。当地人一开始不太注意,后来发现货车越来越多,道路也拓宽至四条车道。现在每天有四五千辆车经过这条道路。一部分车从法国北部装着马铃薯穿过隧道,去意大利(费尔南多称是远在天边的意大利),加工成马铃薯泥再运回来。牛奶也是一样,将牛奶运出去,制成酸奶再运回来。“疯了,真的是疯了。”
现在,当局计划将隧道扩建一倍,当地人终于被激怒了。他们组成了抗议团队,对卡车说不。“这样才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运输。整个团队都很拼命,但我们的人数还是不够,也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能力,可以去影响修建道路的人。”皮埃尔说。
资源诅咒
各个利益团体因为环境议题引发冲突,是《愚昧年代》的关注点之一,以上两个案例,在影片中还算是平和的。有评论认为它比《难以忽视的真相》更严厉,有更警世的激辩,更大胆,更极具挑衅性,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争议点。
影片最激烈的部分,是对壳牌等能源巨头的抨击,以及对消费主义的讽刺挖苦,《愚昧年代》甚至不掩饰自己的“愤青”立场。
影片用相当篇幅讲述了尼日利亚女子LayefaMalemi的故事,她的国家盛产石油,人们却更加贫困。开采石油对尼日利亚人民的健康、治安和环境带来的持续负面影响,使国家陷入了所谓的“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是指发现了石油,相反会使这个国家更为贫穷。因为石油资源通常被控制在极少数权贵手中,他们只关心石油收入,农业、教育、医疗会被忽视甚至崩溃。在影片里,能源巨头就是恶魔,天然气日以继夜地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燃烧着,加剧了当地居民的健康问题。水被污染,原本承诺兴建的社区项目遥遥无期。
在影片中,对能源公司的揭露最后上升到清算。在导演看来,能源企业与政府勾结是全球环保运动最大的阻碍。影片列举的罪状是:
美国城市的设计,使得每个人要是没有一辆车都寸步难行
上百条的铁路建造了以后又被故意破坏
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两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帮助香烟产业宣传抽烟很健康的同一家公关公司,又被石油产业请来宣传气候变化
替代能源已经存在超过50年了,我们却几乎不用
白宫顶上的太阳能板被拆掉了
影片的答案是,从石油产业诞生的那一刻,石油巨头就与政府官员勾结。现在这些石油商人其实就是政府官员。石油产业不只是和政府有勾连,石油产业就是政府。
但也许是为了平衡这些激进观点,影片中,一位退休的石油工程师是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出现。他在总结自己的生涯时说:“我觉得做这些事(石油行业)是个崇高的使命,可以去了解或者是参与到了时间的演进过程。
“几千年之前,人类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需要的能源,一直被日光所限制。现在,我们如此贪婪,每年使用的能源,相当于过去几百年的日光。现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几乎都可以说由石油制成,从药品到计算机,从衣服到地毯,到发胶到手机。这种物质用处太大了。人类的最佳选择,是能够利用好剩下的石油,并打造一个不需要靠石油过活的社会。但相反的是,我们每天燃烧七千万桶的原油,而原油40年后会全部用尽,后代子孙将一无所有。”
什么样的环保理念可以服人
如前文所述,《愚昧年代》是一部争议很大的影片,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毫无掩饰的环保影片,它的力量在于提出期限,探索不同的选择和想法,指出了元凶。而批评者则认为,这是一部观点极端的“伪纪录片”。
笔者看来,《愚昧年代》新意不足,有些预言过于耸人听闻和哗众取宠,叙事生动但欠缺权威的、富有说服力的观点。影片的观点倒是直接明了:能源巨头的操控和人类的贪婪(消费主义),很快将葬送人类自身以及未来,更为严重的是,人类仍然执迷不悟,使我们陷入一个“愚昧年代”。
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话是:“在一个不自由的世界里,个人的自由是无意义的;在一个愚昧的时代里,非愚昧的个人也是愚昧的。因此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愚昧,才能拯救自己和证明我们值得被拯救。”
怎样摆脱愚昧?在影片看来,人们最大的愚昧是迷恋消费。人类有很多不同的思想,但获胜的只有一个,就是消费主义。每天三千多条广告狂轰滥炸,告诉我们如果有漂亮的肌肤就可以更加迷人更加快乐,只要我们肯买他们的产品。现在一个美国人耗费的能源等于两个欧洲人、或9个中国人、或15个印度人、或50个肯尼亚人。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美国人一样消费,就还需要四个地球。消费主义和过度贪婪已经植入我们的社会系统,所以,出现气候变暖之类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观众,笔者觉得,环保影片多多益善,以各种观点引起公众对环保的关注,都是可取的。但能够说服人的,显然是准确的事实、平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