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管理学课程建设探讨
2014-05-29刘晓敏刘曼
刘晓敏 刘曼
摘要:管理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今本科教学的要求。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应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参与式教学方案,利用多元化课堂组织的形式以及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关键词:管理学;课程建设;参与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44-04《管理学》课程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管理类课程的理论基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是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认识管理的实质,树立管理的思想,全面掌握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通晓管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管理学课程都在一年级开设,一年级新生尚未具备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也缺乏实践经验来促进对管理知识的意会。另外,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管理学专业词汇不再是课堂上的专利。这也使按照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的知识讲授,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介入程度降低,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难以更深入地进行后续的专业化学习,容易导致一知半解和似是而非的教学效果。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
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本科阶段管理学课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笔者认为,在重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应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案的设计,多元化课堂组织的形式,以及课程作业与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并在学习中体验乐趣,激发创新思想。一、厘清教学目标,首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应该为学生整体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知识(KKnowledge)、能力(AAbility)和素质(QQuality)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1],知识是课程的必要载体,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素质的养成是教学过程的长远着眼点。落实到管理学这门具体课程上,除了要全面反映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对于管理的兴趣(IInterest)。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应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就管理学课程教学而言,该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未来具备管理能力的一门导入性质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浓厚的启蒙性质。这决定了它的首要任务应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管理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一旦建立起来,从近期效果看,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行为;从较远的效果来看,能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心态奠定一个良性的基调;而更远期的效果,则是着眼于学生对于管理的职业兴趣[2]。除了对于管理这一课程基本主题的兴趣之外,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对于学习内容及过程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需要重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上述的IKAQ四个方面。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应从课程设计入手,在课堂上积极利用教师讲授、课堂游戏、角色扮演、案例讨论、观看录像、个人演讲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觉得每一次上课形式都有新鲜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传统的课程内容注入新的内容与方法,以推动管理学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发展,从而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二、利用参与式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实现对接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初学者比较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明确教学重点。搭建好框架体系后,再逐步扩充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即使学时不够无法详细地讲授所有的内容,但是有了系统的框架体系,学生可通过自学填充必要的内容。
此外,较为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只有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组织的管理实践中,才能显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要使学生既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即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参入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发展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相互参与评估学习成果的质量[3]。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而言,该模式以案例为基本素材,以团队合作、激励参与、培养管理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包括情景参与、讲授与训练、案例研讨、角色扮演、思考与练习、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参与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和管理技能,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参与式教学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通过充分的教学准备研究学生,即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关注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思考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的兴趣[4];从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调整教学的进程。概括而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模式应实现教学中的如下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多次沟通;三是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四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
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5],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管理者和参与者,这种角色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进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创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也是知识管理的创新者。
(二)科学地设计参与式教学方案
1.采用学习团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成8人左右的学习团队(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训练项目。以团队合作、自我控制为基本教学管理方式。教师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间的关系,可以在竞争的情况下学习,看谁最好;也可以是互相忽视、独立学习;或者是合作性地一起学习。美国教育家大卫·约翰逊对以上这些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学生间的合作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推理水平、相互间更良好的关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不同意见,具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健康的心理,以及其他许多优于竞争和单独学习的效果[6]。这对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效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全员参与的互动式课堂。通过设置情景、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实训项目、提供对策建议等多种方式实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在每个单元开始时,都向学生提供一个与该单元相关的简短案例,引导学生们进入某种管理情境之中。在此可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由学生能感受到的管理问题着手,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为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导入;一般教师讲授控制在课堂时间的2/3以内,保证有1/3的时间由学生讨论或训练。在讲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管理软件,运用图片、视频、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科学管理原理时,可通过视频片段展示吉尔布雷斯夫妇如何将动作研究运用于家务劳动,依据效率原则来安排他们的家庭生活,让学生体会、理解科学管理与人本思想如何更好地融合,在生动的情境中体会管理的真谛。
3.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料库。除了教案设计之外,教师平时要注意留心收集案例、游戏、多媒体教辅资料,还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时不断地补充新的信息, 保证传授给学生的是比较前沿的知识与理论。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营的具体情况,所以,教师除了采用企业的具体案例之外,还应观察收集、改编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故事,利用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理,从简单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则,再结合企业的情况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使案例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也更易被学生接受。案例问题设计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案例,或者在课堂与学生互动时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投入程度,更有利于课堂讨论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可通过管理学课程的网络学堂,将网络课件、试题库、基于企业实践的视频录像、管理咨询项目文档等资料,组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网络。越来越多的教学和学习工作都可通过网上进行,如提交和批改作业、师生互动讨论、阶段性测试、演示管理软件的使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信息量,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参与式教学的有效组织与指导
参与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平等开放、畅所欲言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发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实现“头脑风暴”。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包括事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讨论、辩论等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围绕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找出对策方案,从而将相对抽象的管理理论形象化或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这对没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更加重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组织案例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每次案例教学的时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教学讲解理论知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后部分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在课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做好课前准备,作为课堂进行管理案例讨论和课后教师检查作业、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路,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提示学生注意除了自己积极发言以外,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并比较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从中吸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思想和观点。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鼓励学生提问,提示观察、分析问题各种可能的方法。对不愿发言的学生,可用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提问,帮助其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简短总结。总结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不是对结果或争论下定论,而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肯定成绩,表扬独创精神;鼓励发言少的学生积极参与后续的讨论。指出学生讨论中暴露的错误,明确概念,澄清模糊认识。与此同时,学生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观点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思考从管理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三、课程考核改革
如前所述,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目标重在兴趣培养、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应用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提升,这需要学生对教学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实现。因此对于本课程的考核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学生自评、互评包括团队合作程度、出勤率、课堂听讲认真程度、课堂发言、课下参阅资料情况等,真正体现参与式教学法“学生参入、相互参与评估、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为后续教学过程的改进提供切实依据。教师考评应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相对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
(一)注重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采用两种类型: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
平时测验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接收率和接受率的重要途径。可通过单元测试,使用单项选择和判断题,利用检查替代点名和考勤,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平时作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每次授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讨论题、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分作业往往题目较小,只是针对某一专题内容而进行的,要求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们应用刚刚接触的管理知识对自己经历过的管理问题或关注过的某个管理现象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得到反馈。更主要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授课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一种是课程大作业,以综合性作业为主。要求作业中不仅将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而且还要体现出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该作业以模拟团队的形式进行,前述8人左右的学习小组需设一名组长。针对管理的某一职能自拟题目,收集资料,提交一份不少于3 000字的作业,并由各团队在课堂进行5—10分钟的演示汇报。如设计一份计划书,或自拟决策案例并选择决策方法进行展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并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查依据。在提交作业时,要注明每个学生的工作与贡献,以提高责任意识、避免“搭便车”现象[3],该作业的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通过这类大作业,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也是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力的一次训练。
(二)改革终结性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可采用开、闭卷结合的方式进行。闭卷部分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计算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原理、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开卷部分包括非标准主观试题,如情景分析题(案例题)和论述题等,考察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和原理融会贯通的情况,也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判断、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学生的答案可以与题目的参考答案有所差异,只要他(她)能够有充分的依据支撑其观点即可。当然,这种考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增加了教师试卷批改的工作量,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工作量计算的时候给予倾斜考虑。四、结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性的艺术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不断探索与总结,调整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应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精心设计参与式教学方案, 利用多元化课堂组织形式,以及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掌握管理技能,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也会为教师提供更富激励和更愉悦的教学体验,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和更高的教学热情。参考文献:[1]席酉民,葛京.我国工商管理类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思考[C]∥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2]马洪波,唐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72-76.[3]阮爱君,刘富丽.基于“学生参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0,(5):61-65.[4]王崇桃.关于管理学中头脑风暴决策方法的教学案例[C]∥黄玉丽.借鉴、探索、创新:当代大学课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276-280.[5]陈辉华,王孟钧.《管理学原理》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2):23-24.[6]Johnson W.David,et al.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