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游管理学:挖笋VS采茶

2014-05-29李天田

IT经理世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热情逻辑茶叶

李天田

春天的时候,我被我的朋友、也是一位有机农业的创业者赵翼连哄带骗地搞去参加了一次前往浙江安吉的采茶活动。仲春时节,三五知己,江南秀色,茶山竹海,隔山对歌,临水嬉戏,轻歌曼舞,翠袖翻飞。

如果你相信这一系列场景,那么,恭喜你,你还是继续保存着这份美好憧憬吧。而我们所遭遇的实际情况是:出发前得知当地天气预报连续降雨,已觉得不妙,只好乍着胆子赌个人品,结果无情的事实证明——人品确实不行,在安吉期间每天都在下雨,特别是当扎营在竹海中的帐篷每天晚上都要遭遇一段儿中雨而气温骤降或者水漫防潮垫的时候,请自行脑补我这种城市动物的抓狂程度吧。

此行的主体活动是采茶,到达当地的第二天清晨,冒着小雨,穿上主办方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工作雨衣,头戴斗笠,腰挎竹篓,城市动物们神气活现地上山采茶去。采茶这活儿并不复杂,盯住嫩芽,用个巧劲儿揪下来就是,难度不过是在效率上而已。在采茶工人手把手的教导下,每个人都很快掌握了采茶的基本技巧,在“谁采的茶制作完成就归谁”这一包产到户激励条件的鼓舞和“最后要进行采茶比赛”的压力刺激下,人们雄心勃勃地采将起来。但是原定整个上午的采茶活动,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一半人开始以雨大、鞋滑等等理由脚底抹油溜去休息(我当然就是这类人啦),连临行前已经跟很多人夸下海口要送给人家自己采的茶这件事也顾不得了,满心盘算着开始买些现成的茶叶充数拉倒。

第二天的活动则是挖笋。因为当地也是著名的竹乡,春雨时节正是笋子成长的好时候。依然下雨,依然小组作战,而活动的体力消耗更大——既要在湿滑的山地爬上爬下,摔得歪七扭八,又需要漫山遍野地去找才露出一点点头的嫩笋,还需要挥着锄头挖掘,以及背着自己的战利品继续爬坡。但是,在野外睡了第二夜的人们,虽然一个个形象狼狈,不过与前一天相比,却爆发出惊人的战斗热情,直到活动结束不得不打道回府,老老少少都还在山坡上挥锄头。

这次活动中,我作为一个浑身上下流淌着骄娇二气的讨厌鬼,总计收获:三钱自己采的茶叶、八钱赵翼看不过眼送的茶叶和一场貌似将会绵绵无绝期的风寒。不过,除了以吐槽为乐之外,这次活动真正给我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收获,其实是一个问题:从管理学来看,挖笋为什么比采茶更好玩?

两者在诸多基本面上都是一样的:野外活动、亲身参与、包产到户、小组合作、也都有相应的比赛机制。但是为啥大家的持续热情不同?总体参与率不同?

由个人体验出发,区别大约存在以下几方面:

挖笋对个人参与度的要求比采茶高。无论是从体力消耗、眼力观察还是从小组协作程度来看,挖笋都比采茶要求更高的协调性和投入度。说白了,如果以参与者的“精力”作为投资的话,挖笋投入的“股本”更高,因此人们对于“过程”的关注也就更高。

挖笋是一个增量逻辑,采茶是一个存量逻辑。一场雨过去,春笋蹭蹭往外冒,所以,笋简直可以说是越挖越多,虽然实际能力有限,但在心理上大家在竞赛中抢的是增量,比的是谁能发现更多新笋。而采茶呢,划定的茶田里,虽然业余采茶人肯定会漏掉很多嫩芽,无法穷尽采集,但是心理上的感觉茶叶的总量是恒定的。

挖笋是高度不确定性的游戏,而采茶则是确定量化的流程。挖笋的第一步是“发现”,而采茶的第一步则是“标准动作”。这一点分别就注定了两个活动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这很像目前在工作设计中所遇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逻辑都是以效率为最高目标的,为了达成效率,我们发明了计件工资、包产到户、效率竞赛等诸多管理方法,但是,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这些方法只能在短期内激励人们去做那些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却无法促使人们投入长期热情。因为如果工作本身是没有乐趣的,这些与利益强相关的管理方法反而会损伤人们的热情。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热情投入最高的活动,无外乎三种:赌博、游戏、竞技。这三类活动,都具有基于不确定性的魅力。

当然,在我们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采茶之旅结束之后,被东南西北的人们炖了红烧肉的笋子们很快退出了话题榜,但人们对茶叶的讨论则持续了很久。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工作设计的逻辑了:炫耀,是人与外界交互的基本动力之一。

猜你喜欢

热情逻辑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香喷喷的茶叶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热情”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