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是滋养生命的沃土
2014-05-28张永成
张永成
教育具有启蒙人和奴役人的双重作用。好教育无疑是给人以启蒙、唤醒、滋润的教育。这种教育植根于马克思的人本理性哲学,其核心价值精神和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它把教育对象视作有生命、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它赋予教育工作者一个神圣职责:培植一方辽阔、浑厚、深沉和绚丽的沃土,让孩子们“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从而期待着完成自己生命的升华。因此,我心中的好教育,应该是滋养学校、教师和学生生命的沃土。
教育要赋予学校“文化生命”。好教育赋予好学校“完美的灵魂”,好学校赋予好教育“健康的躯体”,这个“灵魂”和“躯体”无时无刻不仰赖于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基因,是学校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了文化这个源源不断的牵引力,师生就能时时耳濡目染,处处潜移默化。当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成为这所学校精神力量的支撑时,所有生活在这所学校的人都将被它的文化所同化。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就通过文化载体输送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从此,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什么人来做校长,这所学校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教育要唤醒教师“生命自觉”。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生命自觉的关键词是发现、欣喜、珍爱,它会唤起教师原始的热爱和恒久的激情。教师作为教育的践行者,他的生活、追求、情感几乎都是围绕着工作展开的,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往往使一个教师还没有成熟就已经从精神上衰老了,他们不再是欣喜于生命成长的园丁,而成为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的熟练工人。从各式各样的培训结果来看,当下的教师其实是很不容易“被教育”的。学校已经从客观层面上用文化和制度对教师们进行道德规范上的基本约束之后,我们还要从微观层面上,扩展教师们生命自觉的元认知空间。现在的学校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潮流、活动将教师生活填塞得十分“充实”,热衷于让教师做一个昼夜不分、疲于奔命的工作“狂人”。教育,应该更善于引领和指导,让教师成为这片沃土的真正“主人”,让他们享受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尊严。好的教育要让教师们于辛劳中品尝收获,于精耕中揣度技术,于耕种中学会耕种,于耕种中爱上耕种。好的教育由教师创造,又必将反哺教师,让教师在教育中首先成为一个可以“被优化”的人。
教育要优化学生的“多重生长”。有选择,才能有个性。学生多重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学校配置多样化的精品课程,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校本化、生本化课程开辟了更加多彩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使他们开发出尽可能多的潜能。多重生长还有“养生”的涵义,好的教育可以允许儿童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力所能及、轻松愉悦的教育项目,充分享受和品味学习过程中的快乐。除了快乐,青少年也应该从教育中学会如何进行深沉的哲学思考,更应该在教育中实现主动的自我塑造,追求一种理性的幸福生活。只有“多重生长”的学生,才能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相互匹配。
没有一种成长如生命那样复杂多变,没有一种实践如教育那般富有智慧挑战。教育始终需要承担生命的重负,好教育才能滋养珍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