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4-05-28蒋小丰
孙 跃,蒋小丰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湖南 常德 415900)
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等院校的首要职责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2]。从这一逻辑来看,高校的办学是否富有成果关键看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高校办学特色的差异首先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因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投入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要素,最后形成培养结果的系统性过程[3]。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展开,可以理解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才目标体系,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培养途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管理与评价。
审视世界上著名的高校,它们无不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倍受瞩目,譬如斯坦福大学[5]就以形式上“产学研一体化”和内涵上“以优异与广博相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享誉世界。我国也同样如此,以我国第一批28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6]为例,所有的学校都具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基于各自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服务面向、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及生源质量差别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等职业学院,要想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切实履行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责,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创新。基于此认识,学院综合考量开设专业、办学基础和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并正在努力实践和完善“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
二、“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二”个主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政策精神,借鉴德国的“双元制”[7],在人才培养上学院确定了“校企”两个教育主体。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元”,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任务,学生兼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需特别指出的是,行业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高职教育主体,主动参与到设计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师资、场地、设备,共同承担学生培养费用)。
2.“三”种能力
学院根据职业院校的职能和特点,并借鉴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5]理念,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在此办学理念下,针对学院所开设的主体专业(高尔夫和旅游酒店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那就是学院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三种能力”,即综合素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高尔夫和旅游类专业属于涉外型专业,消费目标群体主要为企业投资人、企业高管、社会精英阶层和外籍人士。此类人群普遍道德修养好、综合素质高、经济实力强,工作中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消费时希望得到优质的服务。因此,只有综合素养高、专业技术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且会一门外语的行业从业人员才可能真正赢得他们的认可。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就其生源而言,学生的起点较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的基本素质、学习能力、生活习惯、自我约束等方面能力都相对较差。学生素质的起点和行业人才所需能力之间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体现在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培养外语应用能力强调听得懂、说得出和学得会;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则落实在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1 “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
3.“五”条路径
显然,发挥两个教育主体的作用实质就是校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分工合作。校企两个教育主体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呢?这需要不断从学校的公益性目标与企业的营利性目标之间寻找更为广泛的结合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平台和新载体,校企利益共同体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种较好的模式[8]。比较一般性的校企合作或校企共同体,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政府、行业的统筹、支持和参与度,更加广泛地体现了合作主体的互补和互利共赢,彼此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各合作主体能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或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存在多种可能的利益收益,有能力互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9]。
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机制架构下,学校和企业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共同的利益追求,体现利益共同体“合作育人”的核心价值,全过程合作,贯通融合培养之路,多模式合作,拓宽融合培养之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评价体系中精诚合作,并根据需要分别采取诸如自主型、入驻型、共建型、校外型等多种合作模式。具体而言,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集聚、教学活动改革、管理方式创新和质保系统完善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宗旨、目的和目标的载体。《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为此,学院首先确定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计与开发的流程:一是学院先进行专业调研,写出专业调研报告;二是行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制定职业能力标准;三是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制定课程体系;四是课程、行业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制定课程标准;五是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编写教材。学院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工作岗位(群)任职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与时俱进、紧跟市场、更新知识,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共同重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课程内容,形成了特有的“二三五”课程体系(见表1)。综合类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品德、艺术、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等课程,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做人能力;外语类课程则主要通过视听、阅读、对话、情景类等课程形式,强调听得懂、说得出、学得会的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方向与前沿课程、职业技能认证课程和岗位选修课程,主要体现为按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进行设置,重在发展学生知识内化和迁移以及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及后续岗位拓展的需要。
表1 “二三五”课程体系
2.集聚教学资源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教学资源的集聚首先体现为学院和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从师资结构上来说,需要专兼结合,尤其需要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从师资个体来说,需要“双师”素质,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服务紧密相关。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上,学院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首先,在“为自己培养人才”的理念驱动下,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保证兼职教师的数量及兼职教师的投入;其次,校企双方在专兼结对、企业实践、教学研讨、科研合作等方面扎实落实精细管理和目标考核,有效地加深专任教师对从教专业及所对应的职业的理解,提升专任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9]。教学资源的集聚还包括企业和学院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配套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保障。职业教育的功能属性,对其实训条件有着特殊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和校外基地的“教学性”功能以及校内外基地与课程教学之间有效衔接一直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困境。为此,学院与企业真诚合作,根据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功能的有效对接和互补。具体方法主要是:一是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基地建设,在校内基地建设中很好地融入职业要素和企业元素,将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融入校内基地;二是根据学校的基础条件,在企业开辟具有“教学性”的生产场所,融入教育元素,体现育人功能。
3.改革教学活动
改革教学活动的总体思路是校企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以及指导学生参与技能比赛,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全面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学生在“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实践,在快乐中成长”[10]。教学中彻底改变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程式化的教学设计,将能力性课程提升为应用性课程,实现教学过程的项目化或产品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按其完成项目的过程又划分为若干个分项目,以完成项目任务来实施组织教学。学院加大以“需求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信息、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11];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一体,构成一个整体性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不仅是思维想象的参与,也是一种亲身实践的参与。教师营造轻松、自由、平等的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4.创新管理方式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相对差一些,学生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为此,学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协同意识和全人意识”[12],积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贴吧、微博、QQ 群等服务体系,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本着深入尊重学生、理解和关爱学生的精神,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妥善处理。二是开创军训成果巩固期管理模式。对于大一学生,在军训结束后的整个第一学期实行每天一出操、每周一总结、每月一会操和宿舍管理军事化的措施,在第二学年开始之初与大一新生一起再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以期进一步巩固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磨练坚强意志。三是实行“导师制”。学生在校期间,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行政人员、专职教师和教辅人员担任学生导师,每位导师指导5~10 名学生。导师们全方位贴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协助班级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负责学生的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辅导等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校外实习教学中,也实施全方位的校外实习导师制,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导师制、职业规划导师制、企业实习导师制和毕业论文(调研)导师制。四是借鉴斯坦福大学的“住宿教育”经验,“构建生活学习一体化模式,经常为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组织学生一起开展研讨会、交流会,邀请学校资深教师、学院领导或企业的主管与学生共进晚餐,使学生了解学习进展、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等,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生的培养过程延伸到日常的寝室生活中。”[12]
5.完善质保系统
质保系统与人才培养过程密切关联,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的形成过程。完善质保系统,关键是在国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学院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构建模块化的质量标准体系。学院以岗位(群)的需求作为学生考试和考核的内容,构建起若干个模块化的质量标准,重点突出综合素质,核心则强调技能考核。基础课程质量标准重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实训课程质量标准则突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完善360°质量监控体系。教师上课前向教研主任提供课件、教案、实训计划、案例集等以备检查;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检查,搜集反馈信息;学生实习实训或工作通过单位反馈和学生反馈对培养模式进行质量反馈。三是改革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试卷答题的考试考核办法,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灵活采取诸如答卷、随堂测试、技能操作、项目策划与运作等多种方式。其次是对单方面的学校质量评价进行改革,实现学校考核评价与企业考核评价的彼此通融,构建起校企联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最后是学院不再“自娱自乐”,而是在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新闻媒体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尝试由第三方来进行综合评价,构建起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1.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有待体现
“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的融合问题,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体现不够。合格的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全面的职业能力,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其本身无法独立担当培养人才的重任,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应与学校共同担当起高职教育主体的重任,共同设计、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为其提供师资、场地等全方位支持。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教育主体。改进的思路是坚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协商的原则,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需求和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落实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理念。
2.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企业的某种依赖性。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和学院进行合作的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对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的价值,过于看重企业眼前的短期利益,简单地将学生企业实习实训看做为企业劳动力需求短缺的弥补手段。由于缺乏长期合作计划,企业没能建立起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范的运作程序和保障机制。其次是学院现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运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院没有很好地顺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需求,还没能跳出教育的视野,从“跨界”教育的特征出发,建立起满足高职教育本质特征需求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改进的思路是学院真正遵循先进的办学理念,重构学院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与合作行业企业深入沟通,充分理顺校企双方的合作组织体系及相关制度。
3.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和实施有待健全
课程价值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实现的基础。虽然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二三五”课程体系,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仍然是目前人才培养实施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目前来看,学院课程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内容的整合和形式上的简单调整,缺乏系统性设计,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基于适岗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规程也还不健全,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虽有改进,但还难以实现课程教学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系统贯穿。改进的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教学科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五、结 语
总体来看,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实践“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多来,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教材开发方面,秉承理论够用,突出实操性的开发理念,与企业合作,认真分析高尔夫企业工作岗位职责及岗位能力,参照高尔夫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实用精品高尔夫系列教材。整个系列教材共计14 本,主要有《高尔夫导学》、《高尔夫球童实务》、《高尔夫市场营销实务》、《高尔夫球具基础知识》等,其中《高尔夫球童实务》等3 本教材2013年度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全国规划教材。目前,全国开设高尔夫相关专业的五十多所院校已采用了此套系列教材,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校内的实训基地建成了占地200 亩的高尔夫切杆和推杆区域、220 个打位的各类高尔夫练习场和面积500 亩的9 洞高尔夫球场及多种室内高尔夫训练设施,并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高尔夫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基地方面,学院与观澜湖、北湖九号、伯爵园、华彬庄园、顺丰、从都、千岛湖等7 家全国顶级高尔夫球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希尔顿大酒店、豪庭大酒店、喜来登大酒店、普瑞温泉大酒店、国青旅游社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反映在人才培养上,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得以实现,2013年学院的第一批毕业学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他们普遍反映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尤其是在服务外籍客户的时候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外语功底。
[1]杜玉波.全面把握《若干意见》主要精神,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2-05-22(3).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
[3]黄 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5):41-45.
[4]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EB/OL].http://202.207.0.249:8080/show1.asp?id=120,2013-11-20.
[5]高宗泽,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1-77.
[6]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2-75.
[7]胡梦漪,陈友广.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2):17-20.
[8]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62-65.
[9]成 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10]周至海,李建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借鉴与校企合作规范操作使用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伍贤达.论空间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3,(1):118-121.
[12]何旭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