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庐自叙
2014-05-27周平
我曾请多位朋友为我治“专攻一点”印。所谓“专攻”,一是在博与约的取舍中找到最佳的兴趣所在;二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只有通过专攻,以期在某一点上寻找到个人生命历程中最闪亮的那一点。草书淋漓痛快,势来时不可止,势去时不可遏,激烈奔放,变化多端,各种矛盾在快速的挥运中得到转化与调和,鲜活的生命在笔底的交响中诞生。对这种激情与美妙的向往,便成为了我选择草书的理由。
初中时我曾随班主任语文老师蔡声洪先生学习颜体,培养了书写的兴趣。大学期间,从颜家龙先生系统学习书法。先生待人笃诚平易,学识渊博,镕碑铸帖所形成的雄健纵拔书风在当代书坛独领风骚。先生之“学古人要师其心而不师其迹”“要转益多师才能取众人之所长”等教诲至今仍犹在耳。我遵循师训,三十年来坚持在传统经典中体味笔法之道,追寻书法精神,所获甚多。作品不仅连续入选国展,我更因此由中小学教师一跃而成为大学的一员。
九十年代中期,我开始涉猎草书,便痴迷此道,不能自已。初研草法,从王铎入,继而以孙过庭为范,又以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傅山以及二王古法为典,探寻草意。由于自小体弱多病,长期以来便形成精紧、憨直、内敛的性格。二十多年来,虽一直在形质与使转上孜孜以求,然笔底下一直未能找到气势绵延一以贯通的状态。
机缘巧合,我在对白石老人绘画款识书法及其笔法形成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之后,又接受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邀请为湖湘文库撰写《怀素卷》。通过四库全书,我查阅了二十多万字的历代关于怀素的资料,又数次往返于永州、西安,走访请益文史专家,找寻大师留下的遗碑消息。在对怀素的生平、师承、交游、书写状态以及作品的系统梳理之后,发现“酒”成为了世人解读怀素最重要的入口。确实,怀素以酒壮胆,以酒助兴,以酒使气,成就了其以书正道的快意人生。然而,酒只是怀素激情挥写的诱导媒介,真正起主宰作用的是怀素非佛即佛的胸胆,是养成胸胆的人生体悟与个性价值追求。怀素笔管中流淌的是酒,线条里却是以眄视一切的酒神精神表现出的对自然物事的融通悟化和以身卫道的庄严与神圣,因而激情奔放、气势绵延而又简洁凝重。有得于此,尽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很少临池,然而拿起笔来,笔底下竟然出现了以前未曾有的流畅与厚实。我以为这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之下,又因治学、疏源、颐养心塘而形成的变化。有悟及此,我便追源溯流,从章草中探本寻根,于晋索靖的《月仪帖》、隋人的《出师颂》,又陆机《平复帖》、魏晋残纸、秦汉简帛、草篆陶刻均广为涉猎。在史论、诗词、佛道经典中汲取养分,在小草、章草、楷书、篆隶与大草的融合中探寻契合点,放平心态,自然而然,非物即物,非我亦我,竟然有如鹰隼翱翔,似春暖花开之激情于笔尖奔流不息,日有所获,日有所进,令人心旷神怡。所以,书法之道,笔法技巧是基础,内在修养决定道之高低深广。在这个崇尚科技与物质、标榜创新与个性的时代里,浮躁与激进自然在所难免。但作为生命个体,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有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明学理,可以汇通经验;知源流,可以洞明取舍;广识见,可以顿开茅塞;养性灵,可以安适心绪。修而养之,又以读书为根本,以体悟为关键。
人曾有言,五十岁为人生的一大分水岭,进则日升,退则日降。十分庆幸的是,在我的生命中,遇到了有如颜公等学问人品创作俱臻化境堪为楷模的严师,为我引航铺路;有一群潜心向学、识见高远、兴趣广泛又能直陈得失利弊的朋友,砥砺我不断向前;又正值科技发达信息丰富的时代,有各种机会供自己选择,让自己尽情地去发挥;当然,也由于性格中的执着与坦诚逐渐养成的平和与闲适心态,由专攻而建立的信心。因而,在五十岁过后,深藏于心底的那份豪迈与激情慢慢地被激发,我感觉自己开始真正能领悟到草书艺术的魅力与内涵所在,笔底下渐渐地多了几分自信与悠游。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我以为“知天命”就是对天道人伦世态人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把握,有“分与知音一叶诗”“明珠散作万家灯”的快乐,也有“春秋一梦一盅茶”“忧乐从来酒一樽”的达观。虽然尚未达到“世间无物非草书”的通会,但我能做到“细养勤修功不计”。我向往也深信,在清风拂面月朗星稀之后,每天都是向前走的。
时维六月岁在癸巳莲花盛开之吉 周平于平庐灯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