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是福
2014-05-27梅桂松
梅桂松
谢春彦有幅《乐在书中》的漫画,极其巧妙地将一繁体“書”字,想象成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花木盆景。花盆中央,一位独辫长发女郎正斜躺着全神贯注、面带笑容地阅读;面前还有一摞书与一把茶壶。其环境之幽雅、情景之陶醉,直把读书之乐的无穷意味十分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如此“阅读”,真“悦读”也。“悦读”是福,此之谓也。在当下不思学习、唯利是图、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滚滚红尘中,不啻是吹面不寒的一缕春风、净化环境的一方清气、温暖人心的一道阳光、照亮迷雾的一盏心灯。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读书为乐、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古联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短短十字,道尽了华夏农耕民族耕种与读书并重、延年和传世同乐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纪晓岚曾就此撰联语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正所谓:耕田之余读书乐,物质精神两怡人。
我国古代歌咏读书乐的诗词文赋可谓汗牛充栋,而宋末遗民翁森《四时读书乐》,堪称叹为观止。其“春季读书乐”云:“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其“夏季读书乐”云:“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其“秋季读书乐”云:“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其“冬季读书乐”云:“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组诗中的“悦读”精神,正可作为谢春彦《乐在书中》漫画主旨的最好注脚。
其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古今中外的才俊人杰,他们无不酷爱学习,钟情读书。他们的成功之路,完全是由辛勤汗水与前贤书籍共同铺筑而成的。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深刻体会,给后人留下了不胜枚举而至为可贵的读书箴言。
谨举数例观之。
苏轼说:“读书万卷始通神”、“腹有诗书气自华。”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皮日休《目箴》云:“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
黄庭坚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
尤袤于书之感情尤为亲切深刻,其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于谦《观书》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陈洪绶云:“十年有恨千秋业,一日无书百岁殇。”段玉裁云:“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叶圣陶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矻矻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王蒙说:“让自己的灵魂震响起学习与学问的交响乐的人是幸福的、高尚的与有价值的。而让自己的人生震响起来探索性实践的交响乐的,才能学得通,学得明白,学得鲜活,叫做不但读书,而且明理。”
魏明伦说:“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悟性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
高尔基说:“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玛格丽特·尤塞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叔本华说:“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以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古今中外大家现身说法,金针度人,循此诸法读书,便可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大凡读书人都视书如宝,爱书似命,都以坐拥书城、饱读诗文为乐,且多喜爱为自己的书房题署体现主人性格喜好、思想境界的书斋雅名。诸如: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曰“梦溪园”;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曰“梅花屋”;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青藤书屋”;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曰“惜抱轩”;清末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曰“饮冰室”;当代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名曰“励耘书屋”;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画室名曰“师牛堂”;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书斋名曰“无止境斋”等等。他们在各自心爱的书斋里俯仰古今,神游天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自己的心智、才情与汗水培就其文化硕果,无私奉献给人类社会。试问,身居如此之书斋,能不乐乎?夏丏尊在《书之于我》一文中曾这样比喻其自由学习、快乐读书时的心情:“我常自比为古时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书譬诸列屋而居的宫女。”1995年春,胡绳曾将自己14478册藏书赠送给襄樊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胡绳在襄樊主编过《鄂北日报》),他不无幽默地说:“这好比是为我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婆家。”襄樊图书馆为此专门设立了“胡绳藏书室”。两年后,胡绳再次来到“胡绳藏书室”,那慈爱的目光停留在“女儿”身上,久久不忍离去。读书人潜心书斋,旦暮相亲,自然日久生情,视书若女而倍加珍爱。所以,书房之于读书人,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故有人直接将其比作人间之“天堂”。如李元洛在《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一文中写道:“一介书生的我,不惜冒犯民谣,斗胆唐突胜地,竟自改俗谚口碑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因为上个世纪后期我有幸拥有一间书房以来,我天天文学于其中,文化于其中,精神食粮于其中,其喜洋洋者矣,乐不思蜀也乐不思那虚无缥缈的天堂。”把书房与“天堂”相比,可谓道尽了书房的无穷魅力。
上述有关读书乐的人与事,正如谢春彦漫画题名所示,“乐在书中”矣。书本有知识,知识则是人们思想修养与事业兴旺的最佳营养,我们只有吸足了书本知识的营养,才能保证自己的事业生机盎然,兴旺发达,才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人的生命长度,任何人是无法决定的,但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则完全是可以由自己来决定的。那么,一个人凭借什么来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呢?一言以蔽之,即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我国党政最高领导者无一不是认真读书、注重学习的优秀典范。毛泽东终生与书为伴,其酷爱读书的精神堪称无与伦比。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开卷有益啊,闹革命不读书不行。”还谆谆告诫人们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这就是他老人家一以贯之的读书学习之态度。所以,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他也总是带着几箱书。直到重病临终之前,都未放下书本,他是在书香氤氲中离开人世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重视以读书来提升人生境界,他常用“益智补脑”与“缺钙”、“软骨病”等正反对比之喻,来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他指出:“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阐述道:“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其中“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两个“必须”,就是强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智慧、才华与精神,而要如此,就必须要求全国人民认真读书学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未同步向前。一些人的口袋确实是富了,但脑袋却穷了,口袋之富与脑袋之穷,悬殊甚大。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既要口袋富,又要脑袋富,所谓“口袋脑袋两相富”是也。这样,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才能两愉悦,我们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才能双丰收;进而,我们自己才有前途,民族才有活力,祖国才有希望。而要使自己的脑袋富起来,最佳途径就是读书。宋真宗赵恒尝作《励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诗语简明直白,从人生必须的食、住、妻、行等四大物质条件,强调了读书的鲜明功利性,对当时士人举子们的确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宗皇帝的《励学篇》,带着它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早已进入了历史的档案馆。一代有一代之读书乐。为此,余特仿《励学篇》诗体而反其意而用之,特作《新励学篇》云:“修身养性提境界,书中自有春风吹;生活如蜜日子好,书中自有金玉杯;排忧解难释疑问,书中自可遇良媒;事业发达美梦圆,书中自有战鼓催;劝君读书恒发奋,立足本职捷报飞。”
由此,余想到了至今高悬于无锡东林党书院门口的那副震烁千古之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抨击朝政,讽刺时弊,革故鼎新,希望重振朝纲,国富民强。这是东林读书与讲学的宗旨,是东林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士大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担当精神的自觉表现。上联将人为的读书声和自然的风雨声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诗意醇厚,境界高远。下联充分表达有识之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胸怀,铁肩道义,壮怀激烈。较之于封建社会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做官”、“读书发财”的自私思想与行径,差距何啻天壤。后来人们以“读书不忘救国”相号召,忧国忧民,任重道远,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此副对联所体现的士人为国读书的伟大精神,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读书行事的座右铭与指南针。正所谓:千古一联精神美,五湖四海国士多。
读者诸君,漫画《乐在其中》细端详,历代读书名言恒回味,习总书记中国梦想勤思量,个中至理,何去何从,你一定能够自明其意,不言而喻焉。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苗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