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动态能力研究
2014-05-26江青虎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是个能力体系。在多变的外部环境背景下,只有动态能力才能维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的本质是知识,通过集体学习将导致知识的溢出,促使集群动态能力的形成。本文将产业集群中的动态能力称之为集群性动态能力。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可分为三种: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集群性整合能力和集群性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态能力 集体学习 知识
引言
当今社会处于超竞争时代。超竞争环境的存在,使企业对资源、尤其是有形资源的依赖性大为减少,而核心能力也只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短期作用,环境的动态性将使这种优势很快消失,而且因为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延续的障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Teece等(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该理论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认为动态能力包括三个维度:过程(process)、状态(positions)和路径(paths)。
从Teece对动态能力的定义可知其强调整合。有的学者强调动态能力的过程性和惯例性。有的学者强调动态能力的学习性。而“学习性”、“稳定性”和“系统性”表明动态能力是结构性的和持久性的,因而,动态能力就是学习机制的进化过程,其通过稳定方式改善其经营行为而得以发挥,由此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
尽管学术界大部分将产业集群视为资源体系,但实际上,产业集群也是能力体系。“虽然企业与区域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都可以看作是能力的集合,这种能力来自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没有理由认为能力的理论不能再应用于对区域的研究”(Lawson,1999)。朱海(2004)认为将产业集群视为能力体系更为合适,并认为产业集群的能力主要不是来自于地理环境、交通、自然资源等直接经济要素,而是来自于知识。
从企业动态能力到产业集群动态能力
(一)动态能力的知识属性
既然动态能力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更新自己的能力,那么寻求提高和更新能力的方法尤其重要。Tsai、Shih(2004)以台湾376家大型制造及服务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市场知识的产生、传播及贮存将促进企业绩效的改善,但要通过企业的市场能力作为中间变量发挥作用。唐春晖(2003)认为企业有两个基本的价值来源:创新本身(知识资本)和用于创新的商业化过程的企业独特互补性资产。在缺乏对独特互补性资产的控制或使用时,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将企业的独特互补性资产和知识资本联合起来作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源泉,也就是说企业的动态能力归根结底是由知识资本和独特互补性资产两部分构成的,知识资本是核心,独特互补性资产是补充和限制条件,二者相互整合构建成企业动态能力,最终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动态能力是适应变化的能力,必须强调对新知识的学习。因而,生产、发展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尤其重要(Wikstrom and normann,1994;Nonaka and Takeuchi,1995)。因而,知识观和组织学习观是相互补充的(Shrivastava,1983),因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结构、而后者强调过程。Zollo、Winter(2002)强调动态能力的学习机制,认为动态能力由R&D过程、组织重构、能力获取后的整合组成,组织学习包括经验积累、知识显性化、知识复制三个步骤,通过三个步骤的学习机制,从而形成动态能力,促使经营惯例的演化(建立动态能力)。
以上分析可知组织学习、知识、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在当今多变的世界,组织竞争优势的维持有赖于动态能力的形成,而动态能力依靠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获取来源于组织学习(见图1)。
(二)产业集群的动态能力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同样面临着异质性资源被侵蚀、竞争优势减小的情况,那么维持集群及其内部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就是动态能力了,产业集群的能力观具体来说就是动态能力观。集群企业动态能力的获取可回溯到集体学习,而集体学习可分为集群内学习和集群区际间的网络学习,这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局限于集群内学习,而忽视集群区际间的网络学习,将使集群锁定在日益没有竞争力的轨道上,从而因为结构刚性而陷入静态学习的误区(Belussi,Arcangeli,1998);但如果强调集群区际间的网络学习,而忽视集群内的学习,则等于是将面前的宝库视而不见,因为产业集群作为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网络,是集体学习的良好渠道,而这也是产业集群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Gregersen、Johnson(1997)认为:更大的区域空间包含更多的知识多样化,但是距离扩大会削弱接近对交流的支持,从而不利于产生创新。可见,集群内学习和集群区际间的网络学习对动态能力都是不可或缺。但从笔者看来,大多数集群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业务关系及人员工作之余的交往都发生在集群内,因而集群内学习更为重要。
产业集群是个高度互动的网络系统。由于产业集群系统内的高度分工,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着频繁的合作与交流,地域的临近性、业务的相关性及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生产的信赖使从业人员都有自己固定的社会交际网络,而产业集群的环境使人才流动、企业衍生(指有些人利用原来的工作经历创造新企业,成为老板)更易发生,这些活动将有效导致知识溢出,促使动态能力的形成。特别有意义的是,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更有意义,但隐性知识通常处于主观的、认识的和经验的学习范围,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更依赖面对面的传播,而产业集群内的正式交往或非正式交往更多的是以面对面的方式发生的,从而加速隐性知识的传播及动态能力的形成。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动态能力形成的途径有多种,既有企业内的组织学习,又有与集群外的组织联系导致的学习,当然,还有集体学习(即集群内学习)。产业集群的特点决定了集体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动态能力深深地带有产业集群的烙印,因而本文特称之为集群性动态能力。endprint
集群性动态能力的要素分析
为了更全面认识集群性动态能力,有必要对其组成要素或类型进行分析,这可以从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入手。不同学者对动态能力的要素有着实质类似、但又有一定区别的分类方法(见表1)。综合上述对动态能力的分类,结合产业集群和集体学习的特性,笔者认为集群性动态能力可分为三大部分: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集群性整合能力、集群性创新能力。
(一)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就是集群企业利用产业集群,通过集体学习,获取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并利用知识为集群成员自身使用的能力。产业集群内部集结了大量的从事相同、相似业务的企业或机构,具有相同实践的人们因地理上的接近还导致了知识在同一种网络中流动(张元智、马鸣萧,2004)。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竞争对手大部分分布在本地,从人员来看,上至老板,中至中高层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有自己的交际网络,而且在集群内从业的流动远比集群外要便利。产业集群地域的临近性促进了信息的有效流动,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就是竞争力。“产业簇群所具有的紧密度保障了距离的邻近性和这样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加速着知识在不同的机构之间顺畅地流动”(约翰·布朗和保罗·杜吉德,2002)。更重要的是,基于know-how(怎么做)的隐性知识对组织能力的提高更有意义,但隐性知识所具有的不易传播、适合于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基于地域临近性的产业集群更能发挥有效作用。
通过集体学习而发生的知识交换只是知识转移的第一步,要能为集群成员使用,必须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知识的固化。在产业集群中,竞争对手近在咫尺,集群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残酷性有更清晰的感受与认识,因而对异质性知识的掌握有更迫切的要求,行动也更积极。而产业集群也为知识固化提供了便利,因为有着大量同行及相关企业存在,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看看周围企业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标杆学习更加便利。
在知识创造上,除了知识获取和知识固化外,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在产业集群环境中,为集群企业的知识运用提供了便利,通过集群内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或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时的隐性知识的溢出,都为更加领先的技术或管理方法提供了思路。史占中、隋月(2003)认为知识联盟不仅可以帮助一家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学习到专业化能力和隐含性知识,而且还能和其他企业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而在产业集群里,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其集群成员参与下知识运用的过程。
(二)集群性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指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或活动,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等,1997;Eisenhardt、Martin,2000)。所谓集群性整合能力,本文定义为:集群成员通过集体学习或合作交流,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创造价值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集群性整合能力存在的基础在于日渐细化的分工。随着竞争的加剧,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成员走向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选择。众多集群企业高度专业化,通过高度合作,共同应付市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业务的弹性专精化(又叫柔性专业化)(Piore and Sabel,1984)。Morgan(1997)通过对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集群企业通过其弹性专精化能够快速地从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调整产品产量。
产业集群为高度分工的商业模式具备了条件,但要充分利用分工,为集群所利用,则依赖于集群及特定成员的整合能力。
(三)集群性创新能力
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创新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指继创新性之后成功实现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流程及新组织方式的能力(Burns和Stalker,1961)。集群性创新能力是指运用集群优势进行创新,即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接近,通过集体学习,产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为多种要素的组合。在产业集群中,地域相近、文化相同、业务相关使整个集群形成高度互动的网络,从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以及中介服务方面,集群机构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业务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也是无时不在,无地不在。而在集群中激烈的竞争环境,使集群企业对竞争压力有更深感受,并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例如,波特(1998)认为产业区企业间的彼此临近、互不示弱、挑剔的顾客需求以及声誉和自尊等心理促使企业激烈竞争,使得产业区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锐,李垣.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培育.情报杂志,2006(3)
2.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
3.Eisenhardt, K-M and Martin, J-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2000)
4.Lawson,C.Toward a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region[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5
作者简介:
江青虎(1974-),男,江西上饶人,管理学博士,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区域品牌。endprint
集群性动态能力的要素分析
为了更全面认识集群性动态能力,有必要对其组成要素或类型进行分析,这可以从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入手。不同学者对动态能力的要素有着实质类似、但又有一定区别的分类方法(见表1)。综合上述对动态能力的分类,结合产业集群和集体学习的特性,笔者认为集群性动态能力可分为三大部分: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集群性整合能力、集群性创新能力。
(一)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就是集群企业利用产业集群,通过集体学习,获取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并利用知识为集群成员自身使用的能力。产业集群内部集结了大量的从事相同、相似业务的企业或机构,具有相同实践的人们因地理上的接近还导致了知识在同一种网络中流动(张元智、马鸣萧,2004)。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竞争对手大部分分布在本地,从人员来看,上至老板,中至中高层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有自己的交际网络,而且在集群内从业的流动远比集群外要便利。产业集群地域的临近性促进了信息的有效流动,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就是竞争力。“产业簇群所具有的紧密度保障了距离的邻近性和这样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加速着知识在不同的机构之间顺畅地流动”(约翰·布朗和保罗·杜吉德,2002)。更重要的是,基于know-how(怎么做)的隐性知识对组织能力的提高更有意义,但隐性知识所具有的不易传播、适合于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基于地域临近性的产业集群更能发挥有效作用。
通过集体学习而发生的知识交换只是知识转移的第一步,要能为集群成员使用,必须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知识的固化。在产业集群中,竞争对手近在咫尺,集群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残酷性有更清晰的感受与认识,因而对异质性知识的掌握有更迫切的要求,行动也更积极。而产业集群也为知识固化提供了便利,因为有着大量同行及相关企业存在,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看看周围企业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标杆学习更加便利。
在知识创造上,除了知识获取和知识固化外,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在产业集群环境中,为集群企业的知识运用提供了便利,通过集群内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或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时的隐性知识的溢出,都为更加领先的技术或管理方法提供了思路。史占中、隋月(2003)认为知识联盟不仅可以帮助一家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学习到专业化能力和隐含性知识,而且还能和其他企业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而在产业集群里,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其集群成员参与下知识运用的过程。
(二)集群性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指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或活动,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等,1997;Eisenhardt、Martin,2000)。所谓集群性整合能力,本文定义为:集群成员通过集体学习或合作交流,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创造价值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集群性整合能力存在的基础在于日渐细化的分工。随着竞争的加剧,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成员走向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选择。众多集群企业高度专业化,通过高度合作,共同应付市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业务的弹性专精化(又叫柔性专业化)(Piore and Sabel,1984)。Morgan(1997)通过对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集群企业通过其弹性专精化能够快速地从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调整产品产量。
产业集群为高度分工的商业模式具备了条件,但要充分利用分工,为集群所利用,则依赖于集群及特定成员的整合能力。
(三)集群性创新能力
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创新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指继创新性之后成功实现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流程及新组织方式的能力(Burns和Stalker,1961)。集群性创新能力是指运用集群优势进行创新,即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接近,通过集体学习,产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为多种要素的组合。在产业集群中,地域相近、文化相同、业务相关使整个集群形成高度互动的网络,从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以及中介服务方面,集群机构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业务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也是无时不在,无地不在。而在集群中激烈的竞争环境,使集群企业对竞争压力有更深感受,并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例如,波特(1998)认为产业区企业间的彼此临近、互不示弱、挑剔的顾客需求以及声誉和自尊等心理促使企业激烈竞争,使得产业区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锐,李垣.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培育.情报杂志,2006(3)
2.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
3.Eisenhardt, K-M and Martin, J-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2000)
4.Lawson,C.Toward a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region[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5
作者简介:
江青虎(1974-),男,江西上饶人,管理学博士,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区域品牌。endprint
集群性动态能力的要素分析
为了更全面认识集群性动态能力,有必要对其组成要素或类型进行分析,这可以从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入手。不同学者对动态能力的要素有着实质类似、但又有一定区别的分类方法(见表1)。综合上述对动态能力的分类,结合产业集群和集体学习的特性,笔者认为集群性动态能力可分为三大部分: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集群性整合能力、集群性创新能力。
(一)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就是集群企业利用产业集群,通过集体学习,获取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并利用知识为集群成员自身使用的能力。产业集群内部集结了大量的从事相同、相似业务的企业或机构,具有相同实践的人们因地理上的接近还导致了知识在同一种网络中流动(张元智、马鸣萧,2004)。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竞争对手大部分分布在本地,从人员来看,上至老板,中至中高层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有自己的交际网络,而且在集群内从业的流动远比集群外要便利。产业集群地域的临近性促进了信息的有效流动,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就是竞争力。“产业簇群所具有的紧密度保障了距离的邻近性和这样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加速着知识在不同的机构之间顺畅地流动”(约翰·布朗和保罗·杜吉德,2002)。更重要的是,基于know-how(怎么做)的隐性知识对组织能力的提高更有意义,但隐性知识所具有的不易传播、适合于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基于地域临近性的产业集群更能发挥有效作用。
通过集体学习而发生的知识交换只是知识转移的第一步,要能为集群成员使用,必须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知识的固化。在产业集群中,竞争对手近在咫尺,集群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残酷性有更清晰的感受与认识,因而对异质性知识的掌握有更迫切的要求,行动也更积极。而产业集群也为知识固化提供了便利,因为有着大量同行及相关企业存在,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看看周围企业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标杆学习更加便利。
在知识创造上,除了知识获取和知识固化外,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在产业集群环境中,为集群企业的知识运用提供了便利,通过集群内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或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时的隐性知识的溢出,都为更加领先的技术或管理方法提供了思路。史占中、隋月(2003)认为知识联盟不仅可以帮助一家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学习到专业化能力和隐含性知识,而且还能和其他企业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而在产业集群里,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其集群成员参与下知识运用的过程。
(二)集群性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指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或活动,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等,1997;Eisenhardt、Martin,2000)。所谓集群性整合能力,本文定义为:集群成员通过集体学习或合作交流,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创造价值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集群性整合能力存在的基础在于日渐细化的分工。随着竞争的加剧,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成员走向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选择。众多集群企业高度专业化,通过高度合作,共同应付市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业务的弹性专精化(又叫柔性专业化)(Piore and Sabel,1984)。Morgan(1997)通过对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集群企业通过其弹性专精化能够快速地从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调整产品产量。
产业集群为高度分工的商业模式具备了条件,但要充分利用分工,为集群所利用,则依赖于集群及特定成员的整合能力。
(三)集群性创新能力
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创新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指继创新性之后成功实现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流程及新组织方式的能力(Burns和Stalker,1961)。集群性创新能力是指运用集群优势进行创新,即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接近,通过集体学习,产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为多种要素的组合。在产业集群中,地域相近、文化相同、业务相关使整个集群形成高度互动的网络,从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以及中介服务方面,集群机构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业务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也是无时不在,无地不在。而在集群中激烈的竞争环境,使集群企业对竞争压力有更深感受,并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例如,波特(1998)认为产业区企业间的彼此临近、互不示弱、挑剔的顾客需求以及声誉和自尊等心理促使企业激烈竞争,使得产业区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锐,李垣.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培育.情报杂志,2006(3)
2.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
3.Eisenhardt, K-M and Martin, J-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2000)
4.Lawson,C.Toward a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region[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5
作者简介:
江青虎(1974-),男,江西上饶人,管理学博士,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区域品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