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分享与经济增长理论的耦合模型推导与理论分析
2014-05-26王博
王博
内容摘要:在产权分享的理念下,本文通过假定短期内产权制度不变与中长期内产权制度将随着生产力的变迁而变迁两种路径,提出了四个包含产权分享因子的经济增长模型。并指出在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中构建产权分享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产权分享 经济增长 劳动者股份制 劳动者联合所有制
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
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逻辑关系的演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权从不受重视到被作为重要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第二阶段,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从单一的物质资本产权独享到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产权分享。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家所进行的,并得到演进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再次确认。第二阶段主要是由分享经济理论、劳动力产权理论和联合产权理论的共同推动而发展的。
(一)第一阶段的发展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而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经济增长的历史就是制度和技术进步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制度至关重要”的命题,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性因素而是制度因素。科斯认为,社会成本是交易成本范畴的扩展,在零交易成本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产权的明确化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关键作用。科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成功地把产权制度因素重新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书中指出“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各种激励机制,使外部性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内部化”。并给产权这样定义:“产权具体规定了如何使人们受益,如何使之受损,以及为调整人们的行为,谁必须对谁支付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用历史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制度变迁为经济增长铺平了道路。诺思说:“纯粹的新古典理论具有数学的精确和雅致,塑造了一片无冲突的、静态的天地。但把它应用于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研究时,它只注重技术发展,近来又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但是,它忽视了体现于制度的激励结构,而激励结构决定了社会在各个生产要素上的投资范围”(杨有才,2009)。诺思和托马斯在他们1973年《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当技术没有重大变化时,只要充分发挥制度因素的作用,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诺思在与戴维斯合著的另一部著作《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交替出现的过程,美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过程来解释。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成长,经济学家开始思考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生产不是一种纯粹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工程关系,而是一种经济关系,产出的任何变化,除了投入变化和随机扰动影响之外,还取决于每一种可观察资源的使用密集度、管理者的经济决策和劳动者的态度,因此,只有将制度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增长分析。
(二)第二阶段的演进
产权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仍只停留在重视单一的物质资本产权权益。这种产权模式的特点是资本权利至上,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被忽视,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渐渐突出,物质资本的作用渐渐下降,现实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产权模式。理论上的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种需要,随着威茨曼和米德的分享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润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企业管理权分享等成为西方企业普遍采用的模式(罗后清,2008),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分享,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缓和了劳资对立的矛盾,使资本和劳动逐步走向互利共赢的局面。国内李炳炎(2008)的净收入分成制思想,王珏(2000)的劳者有其股观点,叶正茂、洪远朋(2001)的劳动力产权论述,刘长庚、刘桂斌(2004)的联合产权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表明产权理论应该从以往单一的物质资本产权理论向物质资本产权与非物质资本产权分享的方向发展。
引入产权分享因子的经济增长模型
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解释相差甚远,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在生产函数的构造上都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引进生产函数的方式有三种,即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索罗中性技术进步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仿照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产权制度因素可以作为解释变量直接引入生产函数,并从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制度通过对劳动和资本的共同作用提高产出,二是制度主要通过影响资本投入的效率提高产出,三是制度主要通过影响单位劳动投入的积极性影响最终产出的多少。这里的产权制度与通常提到的制度有所区别。一般意义上的制度既包括经济制度,也包括政治制度,即Institution。著名学者黄少安把经济制度分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产权制度和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三个层次,并认为产权制度处于核心地位,本文所指的制度即特指产权制度即Property Rights System。
过去30多年中国的产权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差异化特征,即产权制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资本产权保护过度与劳动力产权保护不足并行发展。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型应该是索罗中性的,即产权制度主要通过保护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提高投资率引起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随着物质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重视劳动者地位、产权分享的思想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产权分享的本质是指产权分散分布于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不仅资本所有者依据其投入的物质资本拥有产权,而且劳动力所有者也同样因为其投入的劳动和智力拥有产权。表现在收入分配上即是资本所有者不能独占企业利润,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得到基本工资外,还应该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因此包含产权分享因子的经济增长模型应该是哈罗德中性的,即产权制度的安排有利于保护劳动力产权,进而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仿照哈罗德中性的技术进步,我们可以把有效劳动AL的概念扩展为包含产权制度、技术和原始劳动投入的广义劳动投入即PAL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将产权制度作为解释变量直接引入生产函数。其次考虑到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不是表现为正相关的一元线性关系,而是表现为不规则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因此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短期内,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进行的,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空间”,此时可以把产权制度视为外生变量,它的变迁速度近似为一个常数,稳定预期的产权制度主要通过影响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效应。长期情况下,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和其他制度安排提出新的要求,产权制度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状况的变迁而变迁,最终必将实现中性产权制度,形成公正和谐的制度空间。因此,本文的经济增长模型采用如下形式即Y=F(K,PAL),其中K、L、A、P分别指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产权制度,并结合两种不同的产权制度变迁速度构建了以下四个模型,其中,前两个模型应用于短期分析,产权制度变迁的速率固定不变为常数m,后两个模型应用于中长期分析,产权制度变迁速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处于持续的变化中。endprint
(一)短期分析
1.索罗技术进步下的产权制度外生模型(模型一)。在模型一的建构中,我们在索罗模型的分析框架下进行,考虑产权制度、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情况。
假设s,δ分别为固定不变的储蓄率和折旧率,并定义:
当k=0时,经济实现均衡,且有:
gk=gp+gA+gL+gk=gp+gA+gL
gY=gp+gA+gL
在经济均衡路径上,劳动、知识和产权制度分别以固定速率n 、g 和m增加,资本K 以速度 m+g+n增长。在资本与有效劳动正在以速率m+g+n增长的条件下,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意味着产出Y 也会以m+g+n增长。即产出的增长速度等于产权制度变迁率、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之和。
2.拉姆塞分析框架下的产权制度外生模型(模型二)。在拉姆塞分析框架下,储蓄率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效用最大化函数为:,即期效用函数为:U(C)=C1-σ/1-σ,其中ρ,σ分别是折现系数和相对风险系数,且均大于0。
定义有效资本k=K/PAL,消费资本比r=C/K,并建立汉米尔顿函数。
在经济均衡点上,有:
gk=gr=0
gk=gp+gA+gL=m+g+n
gY=gp+gA+gL+αgk=gp+gA+gL=m+g+n
由此可知,总产出的增长率是产权制度变迁率、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之和,且在均衡路径上,产权制度变迁率恒等于m。
(二)中长期分析
1.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下的产权制度外生模型(模型三)。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健康成长。因此,产权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状况的影响。
其中,效用最大化函数和即期效用函数同模型2,定义有效资本k=K/PAL,消费资本比r=C/K,并建立汉米尔顿函数。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有gk=gr=0,求解即可得出均衡解:
gY=gp+gA+gL+αgk=gp+gA+gL
可见产权制度变迁率与系数η,β密切相关,产权制度随着技术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总产出的增长率也随着产权制度变迁的速度快慢而同方向变化。
2.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下的产权制度内生模型(模型四)。制度不是外生的,制度的形成伴随着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形成过程,制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产物,而且也与自身的历史积累有关,即制度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一种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不同社会的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诺斯认为“集体学习,即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性的并且是经济依赖的”。
当,经济实现均衡,此时有:
当产权制度变迁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表现出高度路径依赖特征时,与模型三相比,模型四的产权制度变迁率明显小于模型三,相应地,模型四的经济增长率也小于模型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好的制度前提对制度变迁更有利,将会促进制度向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坏的制度前提恰好相反,可能延续原来的错误路径继续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因此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型产权制度变迁率和经济增长率出现双低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我们给出了四种不同的引入产权制度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这四个模型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标准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都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经济增长率与产权制度变迁率、技术进步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密切相关,且在本文模型的假设条件下,都有:经济增长率=产权制度变迁率+技术进步率+劳动力增长率这样说服性很强的结果。这四个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分析视角上短期和中长期的差异,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相影响,矛盾发展,一方面,没有抽象的生产,任何生产力进步、经济增长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从短期看,产权制度是不变的。另一方面,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制度变迁也将随之而不断进步,制度变迁的速率可能会由于一国经济环境的原因时快时慢、或正或负,但制度变迁的步伐不会停止,因此长期产权制度变迁模型可能更有说服力。目前学术界流行私有产权神话,即迷信一国的产权非国有化率达到100%即完全私有化,但实践证明市场虽然是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机制,但却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社会正义和正能量动力,因此,私有产权神话并不是解决一切的答案。值得说明的是非国有化率与产权制度变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权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最大化指标界限,不是全部公有化,更不是完全私有化,而是两者之间的某个合理的组合,其判断标准只能是产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长期中,产权制度变迁可以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非中性产权制度变迁,这一阶段产权制度是单一的物质资本产权模式,总体上呈歧视化、差异化特征。第二阶段即中性产权制度变迁,中性产权制度是这样一种状态:物质资本产权和非物质资本产权在地位上平等,在分配原则上平等,两者和谐平衡发展,形成产权分享的制度模式。
产权分享制度模式的构建
(一) 公有制经济实现模式创新
马克思认为,公有制经济的本质是实现生产资料即物质资本与劳动者的社会化结合,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并在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前提下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在所有制层面上,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社会联合。在管理层面上,实行劳动者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进行民主化、人性化管理。在分配层面上,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实现劳动者共享企业剩余。发展公有制经济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单一的物质资本产权制度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带来两极分化。实行单一的马克思视野下的单一的劳动产权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它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的规律。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形式应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允许公有制企业资本、劳动力、科技、管理等要素折股量化,建立劳动者股份制,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不是重新分割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而是使非物质资本所有者参与分享企业产权,并由全体职工组成管理委员会公开选聘经理,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表决。企业的总收入中扣除不变成本后,首先补偿本部门劳动力价值的损耗,以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然后,按照要素所有者的投入比例按股分红。第二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联合所有制。这一阶段的实现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条件,不可以盲目超越。这又可以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在物质形态上属于全社会共同所有,在价值形态上折股量化给社会的每一个劳动者,本部门的劳动者自觉参与生产管理,生产出来的总产品经过必要的扣除之后,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第二部分为全社会的共同所得,按照同股同酬的原则分配给个人。第二步即马克思描述的自由人联合体模式。在这个联合体内,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联合生产,共同劳动,共同管理,生产的产品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多少进行分配。endprint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现产权分享,其载体应该是发展劳动者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实现企业剩余的分享。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部分是从业主制企业或者合伙制企业发展起来的,家族色彩浓厚。私营企业主独自控制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工人仅仅充当劳动者的角色,只有劳动的权利,与资本所有者处在对立的两端。这种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往往忽视劳动者权益,压低劳动者工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由此造成大量社会不安定因素。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资本相对稀缺,因此,私营企业的机制弊端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很多私营企业出现了民工荒,经营步履维艰。解决民营企业未来出路的答案就在于实现利益分享即利润分享制,这种制度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劳动者参与一定的企业剩余分享。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仍集于私营企业主一身。第二步,实现企业产权的分享。这种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所有权分享制。这种模式在维持资本所有者控股的基础上,吸引劳动力、科技、管理等要素入股。在所有权上,劳动者可以作为普通股东分享企业产权。在经营管理上,劳动者没有决策权。在收入分配上,劳动者既有工资,又可以分享一定份额的企业剩余。第二种类型是管理权分享制。在所有权上,不仅企业内部的员工可以持股,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由股东代表大会选聘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开。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我负责,自我约束,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治理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参与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项目,相互持股,进一步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终演进方向应该是公有制经济,最终实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分享即社会主义的联合所有。
参考文献:
1.杨有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珏.关于劳动力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方经济,2004(10)
4.刘长庚,高连水,罗志.论多维企业性质:交易性、契约性、生产性和联合产权制度性质-企业内公平收入分配视角下的考察[J].经济评论,2006(6)
5.刘桂斌.论公有制为主导的两种联合产权制—在企业改革中构建公有制为主的要素资产者联合与劳动者联合相结合的联合体[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endprint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现产权分享,其载体应该是发展劳动者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实现企业剩余的分享。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部分是从业主制企业或者合伙制企业发展起来的,家族色彩浓厚。私营企业主独自控制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工人仅仅充当劳动者的角色,只有劳动的权利,与资本所有者处在对立的两端。这种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往往忽视劳动者权益,压低劳动者工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由此造成大量社会不安定因素。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资本相对稀缺,因此,私营企业的机制弊端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很多私营企业出现了民工荒,经营步履维艰。解决民营企业未来出路的答案就在于实现利益分享即利润分享制,这种制度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劳动者参与一定的企业剩余分享。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仍集于私营企业主一身。第二步,实现企业产权的分享。这种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所有权分享制。这种模式在维持资本所有者控股的基础上,吸引劳动力、科技、管理等要素入股。在所有权上,劳动者可以作为普通股东分享企业产权。在经营管理上,劳动者没有决策权。在收入分配上,劳动者既有工资,又可以分享一定份额的企业剩余。第二种类型是管理权分享制。在所有权上,不仅企业内部的员工可以持股,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由股东代表大会选聘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开。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我负责,自我约束,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治理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参与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项目,相互持股,进一步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终演进方向应该是公有制经济,最终实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分享即社会主义的联合所有。
参考文献:
1.杨有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珏.关于劳动力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方经济,2004(10)
4.刘长庚,高连水,罗志.论多维企业性质:交易性、契约性、生产性和联合产权制度性质-企业内公平收入分配视角下的考察[J].经济评论,2006(6)
5.刘桂斌.论公有制为主导的两种联合产权制—在企业改革中构建公有制为主的要素资产者联合与劳动者联合相结合的联合体[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endprint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现产权分享,其载体应该是发展劳动者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实现企业剩余的分享。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部分是从业主制企业或者合伙制企业发展起来的,家族色彩浓厚。私营企业主独自控制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工人仅仅充当劳动者的角色,只有劳动的权利,与资本所有者处在对立的两端。这种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往往忽视劳动者权益,压低劳动者工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由此造成大量社会不安定因素。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资本相对稀缺,因此,私营企业的机制弊端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很多私营企业出现了民工荒,经营步履维艰。解决民营企业未来出路的答案就在于实现利益分享即利润分享制,这种制度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劳动者参与一定的企业剩余分享。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仍集于私营企业主一身。第二步,实现企业产权的分享。这种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所有权分享制。这种模式在维持资本所有者控股的基础上,吸引劳动力、科技、管理等要素入股。在所有权上,劳动者可以作为普通股东分享企业产权。在经营管理上,劳动者没有决策权。在收入分配上,劳动者既有工资,又可以分享一定份额的企业剩余。第二种类型是管理权分享制。在所有权上,不仅企业内部的员工可以持股,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由股东代表大会选聘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开。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我负责,自我约束,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治理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参与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项目,相互持股,进一步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终演进方向应该是公有制经济,最终实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分享即社会主义的联合所有。
参考文献:
1.杨有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珏.关于劳动力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方经济,2004(10)
4.刘长庚,高连水,罗志.论多维企业性质:交易性、契约性、生产性和联合产权制度性质-企业内公平收入分配视角下的考察[J].经济评论,2006(6)
5.刘桂斌.论公有制为主导的两种联合产权制—在企业改革中构建公有制为主的要素资产者联合与劳动者联合相结合的联合体[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