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片的选题策划与艺术形式
2014-05-26漆明文
漆明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气象科学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公共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该文就个人多年来从事的电视气象科普片制作经验和技巧,粗浅地谈论一些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气象科普片 选题 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17-02
气象科普片是以科学为基础,以知识普及为目的,通过电视传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的艺术产品。首先考虑气象科学的特殊性,气象科学比较抽象、深奥,要让科普片深入浅出又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科教性,在节目设计上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素材新颖,要有个性、有新点亮点、详略得当、表现流畅。气象科普片对于提高人们崇尚科学精神,满足知识渴求,走进科学、走进时尚,改善生活状态、生活品位、生活质量具有鲜明而重大的作用。
1 气象科普片的创作
1.1 一般科普片的特点
在过去很长时期以来,电视气象科普片偏偏不为普通电视观众所喜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诠释科学道理深奥、枯燥,缺乏人物及科学主体以外的表现,离人们现实生活太远,结果就是让观众没有兴趣。气象科普很多要表现的主体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我们创作的作品很多也是通篇空镜头,缺乏细节表现力,用行内人士的话就是“声画两张皮”。
艺术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故事性,无论是画面还是解说总是以说教为主,科学事实及数据的表述过于专业化,不够人性化,结果就会让人们觉得科教片总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知识点过多,线索零乱。经常是观众对一个知识点还没有搞清楚,另一个知识点又叠加进来,让人一头雾水,不得要领。久而久之,人们谈“科”避之,说“教”躲之。
重视表现科学事实的结果,忽略科学探索的过程是我们当前气象科普片创作的硬伤。很多选题的制作核心都是围绕科学事实结果本身展开,而观众普遍怀着猎奇心理比较关心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科学问题过程的。
1.2 科普片的片头结尾设计
片头是节目的总领,往往引导着人们的收视心理,片头可以用精美的画面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解说吸引人,开篇忌冗长。气象科普节目受播出时间的限制,一般短小精悍,所以开头以开门见山很快进入主题为宜;内容要加大篇幅和力度,挖掘出气象知识点应有的深度,突出重点;结尾要见好就收,耐人回味。高潮部分宜安排在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黄金分割点”。结尾的设置有总结式、寓意式、提问式等。
2 科普题材的选题策划
选题是科普类节目成功的关键,好的题材不仅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也便于表达。气象科普片强调的是“气象入气象出”,以气象贯穿片子的始终,而气象与其他内容一定要相互渗透,所以在选择题材时要充分考虑故事性与知识性相互融合。气象科普片选题范围较广,主要考虑一下几点。
2.1 身边的气象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到白云、蓝天、阳光、暴雨、下雪、刮风,有时甚至还能见到雨后的彩虹,望而生畏的沙尘暴这一系列的天气现象等,那么你是否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每天的天气预报又是根据什么来预报呢?此类题材收视群体广,传播范围和力度大,实用性强,具有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易于传播,收视率高等特点。选题范围可涉及到“气象与医学”、“气象与体育”、“气象与生活”、“气象与谚语”等等,充分体现气象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具体应用。
2.2 普及知识,科学防灾减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较多,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而气象灾害又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和严重的灾害。每年由于干旱、暴雨、台风、暴雪、高温、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使国民生产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给经济带来极大损失。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这类题材的科普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有效宣传,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能力,认识到科学防灾减灾刻不容缓。比如: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2001—2010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报告》,我们做了“最近十年地球最热”的科普片,以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飓风“卡特里娜”、缅甸的台风“纳吉斯”,亚马孙平原、澳大利亚和东非的干旱等为例,充分解读了环境破坏对地球变暖的影响,呼吁人们从我做起低碳生活,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2.3 气象知识探秘
对于公众来说气象科学充满奥秘,有着太多令人不解的问题。这类题材一般关注较多的是青少年和学生,对气象的探奇和揭秘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看云识天气”、“天气预报是这样出来的”、“了解雷暴”、“雷雨前的天气为什么闷热难耐”、“揭开人工降雨的神秘面纱”等等。最受青少年喜欢的是一个科普片是“历史上的气象与战争”,以三国时的借东风、赤壁之战和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典型战例开头,说明战争与天气从来密不可分,从气象、水文和空间天气三个方面来解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分析从古到今气象对战争的影响。
2.4 关注社会热点
紧随时代步伐,充分掌握时代热点,剖析热点话题,关注民生问题,回应民生关注。比如2013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这场雾霾的范围广、时间长、受关注度高、影响大,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今冬媒体和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通过气象、环保、疾控等各方面专家,与公众共同解读雾霾的相关话题——“十面‘霾伏”,充分解读了这次雾霾的成因、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整治环境污染迫在眉睫,提倡人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善待地球。
3 气象科普片的艺术表现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气象科学知识,气象科普片常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endprint
3.1 空镜头的合理使用
关于空镜头,电视气象科普本身的确需要空镜的存在,甚至是大量空镜的存在,但整个故事结构中应该有人物,这样整个片子才有可能有生气,有了人物才有可能有故事、有情节,才能靠近观众,吸引观众,这点从我们以往制作的科普片中可以得到例证,很多我们认为做得好的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吸引人的人物及其经历或事迹出现。
3.2 科学细节的表现
很多观众不仅关心科学的结果,对探索科学结果的过程甚至是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和得出结论的更为关注。具体科学数据的表现最好能以打比方的方式而不是具体的数字罗列,要重视动画演示,情景再现,专家访谈,历史资料展示,渲染气氛的音效等电视节目常用手法的使用。总之,应该学会调动各种电视节目制作手段来实现科学细节的表现。例如,对于要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一类型的科普片,结论或许早已被公众熟知和了解,普通观众可能不仅关心气候变暖的结果,还对科学家是如何得出气候变暖结论的过程也是十分关注,我们在制作中对此多做了此类介绍,为片子增色不少。
3.3 科普知识故事化
气象科普节目的卖点不仅存在于知识点上,还要更加重视附着于知识点上的故事性,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悬念上来,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应成为气象科普节目发展的方向。
比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片《风云纪录》,节目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关注灾害事件中的受灾群体,将致灾的自然力量与社会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把自然变化放在社会环境之中,气象专家、灾害专家和社会学者对灾害事件详细解读,使观众对灾害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采用动画演示,展现受灾画面、灾害亲历者的现场采访、动画、解说、音乐、音效等,既真实生动,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3.4 拍摄形式多样化
一部好的气象科普片,在选题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拍摄形式的多样化不但可以提高节目的影响力,也可以提高节目的效益。一般来说,拍摄科普类节目一般采用平拍角度和正面角度,尽量少用或不用太夸张的拍摄手法。比如:拍一段菜农管理农田的视频,采取的拍摄方法是正拍或侧拍,忌后拍,正面拍全景—— 菜农在农田笑看前方大片蔬菜,侧面中景—— 菜农穿过画面,背面平拍—— 低角度拍摄菜农手的特写。在这组镜头中拍摄的角度多样化,形成一组连贯的视觉画面,使画面动感强不单调。
3.5 配乐的合理使用
“画”和“声”是电视节目的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两者缺一不可。音乐具有影响画面情绪基调的作用,能够使人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可见配乐之于画面的衬托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对节目创作来说是最有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作为科普节目中的背景音乐,它具备一般音乐的共同特征,也会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因此背景音乐不是一个独立体,为了节目内容的需要,往往要进行一些技术处理,比如渐起渐隐来烘托解说词,连接片子等,有机地将电视画面和解说词融合在一起。
4 结语
气象科普片因其传播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一直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但由于其内容的高度专业性,也使得科普片的知识与观众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好的一部气象科普片要在吸收利用传统经验的同时,围绕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紧紧贴近公共需求,贴近百姓生活,拓展气象科普领域,创新气象科普手法,才能促进气象科普质量不断提高,推动气象科普片的制作更上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罗桂湘,黄玉梅.电视气象科普片的结构设计[J].广西气象,2005,26(4):53-54.
[2] 游立杭.浅谈气象科普动画片的选题策划思想[J].科普研究,2010,5(24):6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