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崂山寻佛
2014-05-26王晓璐李军
王晓璐 李军
东海崂山自古以道教闻名,但少有人知的是,山中唯一一家佛教寺庙华严寺也相安于此,佛道相容的背后却也有着一段相争的真实故事。
据记载,明万历十三年,一位法名为憨山的和尚想在太清宫前修建一座寺庙,名为海印寺。可他的想法遭到了笃信道教的神宗皇帝的否定。可神宗皇帝的母亲却信奉佛教,她得知憨山想在太清宫前修建海印寺,便瞒着皇帝,派后宫嫔妃帮助憨山建寺,明万历十八年,海印寺落成,它矗立在太清宫前,以其雄浑的气势将太清宫遮挡个严严实实,并与太清官形成了佛道对峙的局面。斯时,太清官一位名叫耿义兰的道人,对憨山的行为非常不满,还上奏朝廷,欲与憨山大师决一雌雄。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惧怕皇太后的威力,不仅没有将耿义兰的诉状呈递给皇上,反而罗织了一大摞莫须有的罪名要抓耿义兰治罪。耿义兰只得逃离太清宫。明万历二十三年,耿义兰逃到了北京白云观,他得知白云观主持王长月经常给神宗皇帝的郑贵妃治病,于是他便请王长月趁给郑贵妃治病之机,将诉状转呈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闻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于万历二十八年降旨捣毁海印寺,还太清官本来面目,并将憨山发配到了广东雷州,憨山活到78岁便圆寂了。据说,他死后灵魂再次飘临太清宫,并在太清官后的崂山上化为一尊石和尚,日夜窥视着太清宫动静。果不其然,在太清宫左侧山顶上有一石块,形态酷似一位坐着的和尚,旁侧还有一块屏风般的巨石,有人说那是块遮羞石。已化为石和尚的憨山大师,一面躲在屏风后面,羞于面对当初帮助他建庙的嫔妃与众和尚,一面还在静观太清宫的兴衰变幻,以图有朝一日重建寺庙,再与太清宫比个高低。
一个是把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作为最高追求境界的佛家,一个是以清静无为、苦心修炼,以求悟道得道为本意的道家,同室操戈,令人叹院。
到了清初顺治九年,即墨乡绅黄坦出资修建了“华严庵”,也称“华严禅院”,就是现在的华严寺,成为崂山唯一的佛教圣地。黄坦是否就是当年的憨山大师的转世也未可知,但憨山的愿望终成现实,那尊坐着的石和尚眼中是否可以多了些出世的洒脱呢!
一个初春的周末,慕名前往这座有着传奇经历的佛教圣地,驱车沿山路一路盘行,就可看到位于返岭后村旁的巨石——“山海奇观”,崂山字径最大的一处古代刻石。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题写。其书苍劲有力,浑厚凝重。
沿“山海奇观”上行,远远就可看到有两尊雕像面向东海,背依那罗延山,屹立在广场之上。一尊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到印度求法的僧人,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宗人——法显;一尊则是普度众生,扫三灾救八难的东海观音菩萨。
初来华严,要进入佛家的大千世界,必须通过“华藏世界门”。这座气度不凡的山门上雕刻着佛、菩萨、飞天和金刚力士等雕像,神圣壮观。山门的顶部是锻铜铸就的巨大莲花,花瓣展向八方,而且每个花瓣上都有一尊不同手势的佛像,生动地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佛家思想。山门下方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山门拱顶刻有祥云、瑞草装饰的大莲花升腾的景象。拱首分别有楹联和碑文,上联是“七处九会一微尘中现华藏世界,自体常如何须神力”,下联是“五教十宗六法相里融森罗海印,菩提菩证遍照圆明”。这42字综述了华藏世界起源的过程。
过了世界门,就进入了“华藏世界”。劲松摇翠,竹林泛青。漫步在竹林中的莲花路,仿佛置身清幽的佛境,“步步生莲花”,不由让人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曲径通幽,走出翠竹掩映的林间小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华藏世界”的中心区——华严寺。
华严寺的主殿三圣殿,也称“大雄宝殿”,为三进院。殿内供奉的三位神像为“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殿内的每座佛像都高6米,加上底座高8米有余,加之每尊佛像工艺精美,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华丽高贵。寺中藏经阁建在山门上,阁外走廊环绕。登阁远看,浩浩汤汤的大海直入眼底。西南群峰林立,阁下松竹青翠。从山门到海滨,通有石砌盘道,名为华严路,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可坐可依,游人多在石上题刻。山门外有塔院一处,内有九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二苍松幡屈环抱塔身,名日“松抱塔”。另有小石塔,为明末清初于七之墓。寺庙西边不远,就是鱼鼓石,只见一巨石斜卧如鱼,上有小窦,如以手拍击,琅琅作响,声似鱼鼓,因名。寺西南那罗延窟,宽7米,高深各15米,可容百数十人。
华严寺的规模并不大,但却融于山水,辅以竹松的点缀,倍显其通灵之气。拾级而上,眼前的美景渐渐飘渺,而关于前生来世的或虚幻,或曾相识的思绪应和着寺庙的钟声,在这初春的山间迷漫开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