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高考解读

2014-05-26

商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考试人才

每年一次的高考,或许不再是进入大学的唯一门槛。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观点认为,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但效果也有限。高考改革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

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身处制造业转型关口的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遭遇着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困境。毫无疑问,只占高等教育知识结构10%比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于滞后,导致了上述“尴尬”的存在。

对此,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并非没有被触动。近期,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样的改革,对于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也算是一个略显遥远的福音。

人才差距造成产业差距

中国过去几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曾忽略中国规模庞大并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的要素。2012年发布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报告》中显示,4634.28万名职工中,高级技师占0.76%,技师占2.34%,高级工占7.34%,89.56%均为中级工和初级工。而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之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再从2010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来看,在劳动力素质层面,中国只能排在G20国的第18位,所公布的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劳动力素质高是占据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的基本条件。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哪些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越多,经济腾飞的速度就越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充满危机感的美国人曾写道:“日本人与欧洲人在很多年前就已认识到,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一线劳动力”,“尽管在培养一线工人的高职业技能方面,日本和德国所采取的方法大相径庭,但结果是一样的:两国都拥有世界上技能最高的劳动力”。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教授项兵曾这样表示,“中国制造”必须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走向高端制造业,这一升级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是可以参考和复制的。为了借鉴这一模式,政府必须从法律、投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企业及行业协会运作,避免职业教育脱离市场需求。中国社会要建立起尊重技工与制造的文化,还需要倾斜社会资源,鼓励企业提高产业工人的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还需打破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体面”了,才会觉得“高大上”。

改变人才评价体系

技能型高考,其实并非新词。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也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而此次鲁昕的表态,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实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一分为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释称,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考试招生方面需要有所侧重。但在目前高考“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这种区别。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表示,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进行两种模式的考试,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

而在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看来,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不少专家也表示,在国际上普教与职教“分类考试”已是普遍做法。

不过,在习以为常的“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职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样寂寞收场?

“这项改革举措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张亚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观念或将成为最大阻力,为此,“首先应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及选拔方式改革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选拔的适宜环境;其次,要精心组织技能型高考,从命题、选拔标准到组织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一等来考,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强教育配套,充分重视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四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问题,这将提高人才选拔的吸引力。”

对于此项改革的意义,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为技术型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学历被认可的社会共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他表示,虽然当前社会上,很多职业院校因毕业生技术突出而看起来就业率高,但大多数毕业生社会地位并不高。例如,一个技术型人才很可能因为他是职业院校出身,而晋升空间受到限制。

熊丙奇分析,从中考开始,职业化教育就被排在教育选项的最末,很多人认为差生才去读技术型职业院校。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提升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这需要人才评价体系和学历社会观念的改变。endprint

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口碑,而学校的口碑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因素。“要将对学校的评价权交给社会,而不是以行政手段去划分三六九等。”熊丙奇说。

高考改革还有哪些“硬骨头”

也有观点对于此次“技能型与学术型分开”高考改革方案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熊丙奇认为,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彻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通过建立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

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向。

根据此前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称,教育部正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缩小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比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要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高考科目,需建立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要实行“一门一清”,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的完成情况,计分方式将变成等级制,避免分分计较,还要为考生创造一科两次考试的机会。

而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趋于科学、合理。

“相对于其他高考改革,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难度小,学生、家长、学校都比较认同。”袁振国如是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也认为,在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总体改革中,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是较为容易进行的,反倒是公众更为关注的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减少高考科目和不分文理科,改起来较难一些。

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选拔环节,此次改革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地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是该认真思索如何办出特色。对于一批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这种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升其办学自信。”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表示,随着两种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进,一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等因素主动选择技能型高考。

这样的预测也和未来改革不谋而合。据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共1200所左右,但仅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有分化,在办学功能上并没有明显区分,办学模式趋同。3月22日,鲁昕表示,教育部未来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最近已成立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

对于处于高考前端的基础教育,洪成文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相关链接

多国酝酿“高考”改革

美国SAT一年可考7次

美国并不施行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学生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

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中国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改革后的SAT将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批判性阅读中将增加经济学相关的文章,数学部分也将增加对运算过程的考查,线性函数、推理等题目也将更多地出现。最近有消息称,SAT改革将从2015年延迟到2016年。

英国“高考”从高二开始

在英国,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GCSE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可以接着进行A-Level课程学习。

在A-Level两年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从经济、语言、数学、计算机、法律、音乐等70多门科目中选择,一般选3-4门,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所以A-Level考试即英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生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计划把A-Level考试改革成为两年学习后进行的统一考试,改革将会在2015年生效。

韩国高考改革凸显综合素质

韩国教育部于2002年初实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划分为九个级别,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考生人数确定。

各大学根据考生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生。实行等级制后,考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差一分或零点几分的差异而落榜。

根据韩国近期公布的高考体制改革方案,韩国的高考将从目前的每年一次改为今后的一年两次。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考试的次数,最终考试成绩取两次成绩中较高的一次,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发生。

日本“达成度”考试

日本的“高考”制度经历了由各大学分别组织考试,到全国统一考试——“大学共通一次学力考试”、“中心考试”的变革历程。

目前,日本正在进行新一轮“高考”改革,讨论引入“达成度考试”。日本首相咨询机构——“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3年向首相提交了新一轮改革议案,下一步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中央教育审议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最快于5年后实施。

“达成度考试”的“基础级别”考试在高二和高三期间进行,用于测试学生高中阶段的学力水平,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发展级别”考试将在高三毕业阶段进行,取代现有“中心考试”,作为“高考”时的一般入学资格考试。在此考试合格后,各大学将自行举行第二次本校录取考试,通过论文写作、面试、高中阶段平时表现等多个方面评判考生可否被录取。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能型考试人才
人才云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准备考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