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满员”
2014-05-26刘子倩
刘子倩
60多年来,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革命公墓数次扩建,不断提高“门槛”级别,但它不言而喻的政治地位和特有的象征意义在半个多世纪后并未衰减,一边是已故领导人的骨灰陆续迁回家乡安葬,一边是低级别干部家属为了A4纸大小的骨灰墙位置苦苦等待。
八宝山的级别
骨灰堂的布置有级别之分。比如,在中1室,集中了朱德、陈毅、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东西室内,一般正部级的位置在正面,副部级的分布于两侧。
1950年,北京市政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八宝山建起占地150亩的革命公墓。当年,任弼时逝世,成为安葬在八宝山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北坡顶上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墓地也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
公墓正门两侧则是二墓区和三墓区,安葬位共有530余个,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逝世的县团级领导干部,和科教文卫领域知名人士。根据1950年代北京市民政局的规定,墓地大小按照干部级别分有三个等级。
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骨灰墙。那些不够级别进入骨灰堂的,会被安放在骨灰墙上,每个位置大约A4纸大小,墙上刻有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和生前照片,有的还会粘上衣钩,便于插放鲜花,骨灰则被封于墙内。
一墓难求
然而,八宝山渐渐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原有的150亩墓地已无法满足需求。
墓地紧张带来的是价格上涨。在2000年左右花十多万在八宝山买了不到3平方米的墓地,5年后价格已涨到20多万,面积也缩小到几平方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二墓区内仍有一些无字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价格为30万,“但早已经没有了,那些无字碑是家属早就买了,但骨灰还没有迁进来。”
骨灰墙的价格也水涨船高。2005年前后,每20年的租位价格约3000元,8年后,价格是每20年1万元。即便如此,八宝山每年仍会接到大约1000份骨灰存入申请。
2005年,八宝山新征得北面260亩山地,开始建设;一年后,东院也开始扩建,规划的新骨灰墙可提供6800多个位置,一期工程结束,3500多个骨灰龛位投入使用时,曾有2000名逝者家属通宵排队选号。
由“革命”向“国家”转型
并不是所有逝者都想留在八宝山。近几年,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高级将领的后人,陆续将逝者骨灰从八宝山迁回故乡,有的是满足逝者遗愿,有的是受到家乡政府的邀请,更多的是出于叶落归根的传统考量。1999年,彭德怀的骨灰迁回湘潭老家;2009年,贺龙骨灰回到家乡张家界的贺龙公园;2011年,陈赓的骨灰迁至湖南湘乡的故居中安放;2013年,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的骨灰也从八宝山迁出,回到湖南临澧老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父亲的遗嘱,家人在1990年代将骨灰迁回了南方老家。她说,父亲级别为大军区正职,按照八宝山管理规定,迁出也经过中组部和总政治部的程序批准,父亲在老家的墓地有七八十平方米,安葬仪式严肃而庄重,父亲生前单位领导和家乡政府领导都出席并讲话。
有的只是小规模“搬家”。2009年,开国上将萧克的骨灰从八宝山的骨灰堂迁出,葬于一墓区;2011年,原中央党校校长林枫的骨灰也从骨灰堂中一室迁入一墓区。“有些是为了政治荣誉,有的是为了重回故土,这些都无可厚非。”上述家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留在八宝山的好处是祭扫便利,墓地有人照料。
不过,在她的“红二代”朋友圈中,迁出八宝山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迁出者都是级别较高,受到家乡政府重视,并已修葺好故居、墓地或纪念公园,长期有专人管理。级别低的逝者显然不会有这样的殊荣,因此留守八宝山者占绝大多数。
知名学者胡星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八宝山成为人生终点荣誉的象征。但他也注意到,2013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其中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生态安葬,保护生态环境。“不与活人争地应该是逝世崇高精神之一,换个角度来说,八宝山未来不应该成为关注的热点。”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