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演化历程研究
2014-05-26孙胜元
孙胜元
摘 要: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级农业科技资源的地区配置。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文分析了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的演化历史,为更好的理解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立农业科研机构 空间布局 演化历史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001-04
Abstract:The space layout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s viewed as an major reflect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pace layou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hina,tak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ce layou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hina.
Key words: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Space Layout;Evolution history
任何现代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需依托于科学、系统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机构体系,包括以国立科研机构和地方性科研机构。这其中国立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的重要力量,担负着探索新知识或解决长期性、全国性重大战略问题的任务。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文、温度、地形地貌等一般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各地区不仅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有很大差异,所经营的农业品种等也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作物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生长规律。由此有学者结合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认为我国目前的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科研与生态区位不相适应的情况[1],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级农业科研力量的区域配置,有学者认我国现有的农业科研体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行政色彩过重,往往以行政区划为参照依据而设立的,没有考虑生态区位的因素[2-5]。进而以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ARS)为典型的国外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模式被国内诸多文献所介绍和推崇[6-9]。
该文详细阐述了建国60多年来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演化轨迹,希望能对今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历史借鉴。
1 研究范围界定和相关说明
1.1 研究范围界定
伴随着国务院所属部委的变动,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中的诸多院所在隶属关系多次发生变化,形成了目前主要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三院”)的现状。这其中中国水产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194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迁至青岛,南海水产研究所(位于广州)、珠江水产研究所(位于广州)成立于1953年,1958年成立了东海水产研究所(位于上海)和长江研究所(位于武汉)成立于1958年,1978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位于哈尔滨)划归国家水产总局,至今保持这种空间布局[10]。尽管这些机构在历史上名称和隶属关系曾多次发生变化,也经历过政治运动中的撤销、下放以及恢复,但始终是一个逐步覆盖我国的主要水产海域和流域的过程。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尽管自其前身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54年在广州的成立之后,名称和建制也历经多次变迁,但是其所属研究机构主要位于海南、广东“两省六市[11],也是针对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产区。因此这两个大的机构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在区位选择上必然位于特定的区域。在空间布局上,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覆盖研究区域的过程。因此这二者不作为研究重点。
1.2 时间节点划分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起步始于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即着手对于原民国政府遗留的机构进行整合和重建[12]。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其后我国的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10年“文革”期间更是对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科学技术事业获得了新生。由此将研究问题的时间维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1949年——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1957年——文革前、整个文革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1.3 资料来源说明
由于本研究涉及时间跨度较大,为求资料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文中所用历史的资料主要依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志》、《中国水产科学院院志》、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整理的“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导览”数据库、及部分档案资料。
2 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演化历程
2.1 空间布局初步恢复阶段(1949一1957)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之初,中央即着手开始对于原政权遗留在各地的农业机构进行整合。1949年5月l日,在原北平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之后在原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原湖北农业改进所、原北碚农事试验场、原广东稻作改进所分别成立了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南7个大区性的科学研究所。在原中央畜牧实验所北平工作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兽医生物药品监察研究所,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动物生产科蚕桑系与浙江蚕桑试验场、无锡蚕桑试验场、镇江蚕桑试验场、华东纤维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镇江蚕业研究所,原中央水产实验所基础上成立了黄海水产研究所。同时成立了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西安农具研究所,以及辽阳棉作试验场、兴城园艺试验场。1951年-1957年又在北京和南京分别成立了2个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隶属于农业部,在洛阳和西安成立了2个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热带农业方面1954年在广州成立了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此阶段是中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体系开始形成时期,由于在建国之初,国家财力有限,而又面临着发展农业科技迫切的现实要求,所以这一时期国立农业机构数量较少且在选址上多借助接受民国政权遗留下来的一定的场所和设施基础,在原址就近设立。机构集中在北京、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和广东,如图1。endprint
2.2 空间布局雏形形成阶段:1957年至“文革”前
1953年随着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5年计划,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布局。农业部在向国务院呈送的《关于筹建农业科学研究院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到:随着国家进入计划经济建设,农业增产任务很大,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日益增加,所以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相应地加强,应该组织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便统一与加强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13]。1957年3月l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原由农业部直接领导的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镇江蚕业研究所,南京、北京两个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均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同时在北京新成立了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农业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和农业气象研究室。同时在新成立了棉花研究所(河南)、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1958年,受到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了6个大区研究所的同时增设了:兴城果树研究所、杭州茶叶研究所、辽宁柞蚕研究所、兰州中兽医研究所、江都家禽研究所、莱阳花生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养蜂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徐州薯类研究所、沅江麻类研究所(湖南)、呼兰甜菜研究所、长沙养猪研究所、邓县黄牛研究所、南宁水牛研究所、左家毛皮兽研究所、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吉林大豆研究所、黄羊镇养羊研究所、益都烟草研究所、安徽沼气研究所[14]。大跃进运动了造成的全国范围农业科研机构急剧膨胀,人、财、物的分散。1960年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研机构精简、迁移、合并、下放和撤销的意见的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有10个研究所下放地方,包括大豆所(吉林)、花生所(山东)、薯类所(江苏)、沼气所(安徽)、养猪所(湖南)、黄牛所(河南)、水牛所(广西)、家禽所(江苏)、柞蚕所(辽宁)和养羊所(甘肃)。同时新建武昌油料研究所,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第八机械工业部[15]。这种精简、收缩使得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大伤元气,原来形成的布局结构再一次被打乱。1961年,国家针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形势,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这种大环境下,1961年中共中央批复了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14条意见(草案)》[16],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纠正了精简过头的问题。国立农业科研机构逐步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1961年新建了重庆柑桔研究所。1963年新建了广州水稻生态研究室、南京小麦品种资源研究室。1964年新建了内蒙古草原研究所、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1965年新建了院部仪器厂、院农场西昌试验站、河西走廊试验站、富裕牧场。经过这次调整,中国农业院科研机构在整体空间布局上进一步拓展,在原有布局分布的基础上,在四川、广东、内蒙古、上海、广西等省市布局了科研机构。另外这一时期,水产方面,于1958成立了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长江研究所。热带农业方面,随着“先大陆后海南,先草原后森林,先平原后丘陵”的植胶方针的提出,1954年中央决定把橡胶发展的重点从大陆转到海南,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58年下迁海南(如图2,图3)。
1957年至文革前,国立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经历了从初创形成建制,到机构激增的阶段。主要表现北京地区科研机构数量增加较快,增加了6个研究机构。从全国的空间布局来看,辖区内有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省份中新增了辽宁、湖南和安徽、甘肃、广东、浙江、内蒙古、上海,如图3。空间布局上开始有意识在国家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进行布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省级农业科学院和一大批专业研究所。1959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议。1960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从中央一直到公社的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凡是还没建立起来的地方,都应该及早建立起来[17],根据这一指示,掀起了地方农业机构建设的高潮。形成了中央到省、(地区)市、县等农业行政级别层层设立科研机构网络结构(图2)。在这种情况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主要针对重点研究对象设置里在具体的省份,而没有成立大区划的国立农业科研机构。
2.3 空间断裂阶段——“文革”时期
第三个阶段为文化大革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此阶段是农业科技体系受到冲击和严重破坏,整体空间布局断裂的时期。1970年在“不靠七千五要靠七亿五”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农业科研界掀起了“搬神拆庙”、“下楼出院”等拆散专业科研机构的做法。1970年8月23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科研机构被撤并、解散,下放。图书仪器大量失散、科研人员大批下放,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至文革后期,农业科研体系有所恢复,1974年中国农林科学院新建了农业研究所、养猪研究所和兴城果树试验站。总体来整个文革时期,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由于在个体上被撤销或者被下放,因而空间布局整体上处于断裂的状态。
2.4 发展阶段:文革之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科学技术事业获得了新生,197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农林部《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调整农业科学教育体制的报告》,之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热带农业科学院各自恢复原建制,被撤销和下放的研究机构逐步得到回复。同时国家组建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原有的五个国家级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相继建立珠江和黑龙江两个流域研究所和渔业工程研究所。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也得以恢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也恢复了建制。
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下放北京市的作物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农业气象研究所重新收回,下放山东省的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河南的职务保护研究所、下放青海的畜牧研究所和下放江西的养蜂研究所搬回北京。同时又新建了部分研究所。同时恢复了一批被撤销的研究所并建设一批新的研究机构。此时所辖研究机构包括:原子能所(北京)、养猪所湖南、情报所北京、生物所(北京)、品种资源所(北京)、作物所(北京)蔬菜所(北京)、气象室(北京)、土肥所(北京)、植保所(北京)、畜牧所(北京)、养蜂所(北京)、甜菜所(黑龙江)、哈尔滨兽医所、果树所(辽宁)、烟草所(山东)、蚕业所(江苏)、血研室(上海)、遗产室(江苏)、茶叶所(浙江)、麻类所(湖南)、油料所(湖北)、柑橘所(重庆)、棉花所(河南)、灌溉所(河南)、兰州兽医所(甘肃)、北京农机化所、草原所(内蒙古)。1979年新建兰州畜牧所、郑州果树分所、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北京)、研究生院。恢复了中兽医所(甘肃)、农经所(北京)、院图书馆独立建制(北京),同时撤销养猪所。1980年新建的生防研究室。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又收回特产研究所,同年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升格为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1983年新建水稻研究所(浙江)机构,1985年新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新建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987年情报所、院图书馆、农业科技出版社3个单位合并组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1991年新建了饲料研究所(北京)。1992年设立了农业宏观研究所(北京),1997年农业部将其直属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都沼气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成立于1979年)3个单位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2000年之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研究所并入大学,同时新建了部分研究所,也有个别省级的农业科研机构升格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机构。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2002年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科学研究所”的牌子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的牌子(本文均将二者计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机构)。2003年甜菜所并入黑龙江大学以黑龙江大学管理为主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的牌子(本文本文未将其计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机构),至2006年科研机构数在改革中稳定在33个[18]。endprint
文革之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北京的机构增加数量较多,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明显的首都指向性。对信息情报、经济管理、机械等对研究对象没有特殊地域要求的研究机构来说选择设立在北京成为首选。同时尽管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增加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机构,但是从总体空间布局上所处的主要省份与文革前的1965年,并无太大变化,分布如图4。
3 主要结论与反思
(1)外部政治环境通过科研机构的设立、撤销等方式造成我国农历国立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历经波折,经历了从恢复形成,到雏形形成、再到空间断裂,进而恢复发展的历程。但是应该看到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历经波折,但是对比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国立农业科研机构覆盖的省份,变化并不大。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北三省、山东、江苏、河南、浙江、上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陕西、广东等十几个省份。而中国水产科学院机构集中在我国的沿主要海域和流域的城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机构主要位于广东和海南。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国立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在文革前业已形成,而文革之后虽然机构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空间布局并无太大变化。
(2)对比图1、3、4可以看出,在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二元分布”:经济管理、信息情报等所针对研究对象没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研究机构多数位于北京,而其他研究机构多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坐落于特定的省份。
(3)呈现“点状”分布的状态。受50年代末“大跃进”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省、地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后来这些机构都得以保留下来,以面向本省、本市的农业发展,由此形成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多级农业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针对重点研究对象设置里在具体的省份,而没有成立面向大区的机构。从短期内看由于当时我国的农业科研力量薄弱、农业科研水平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只有采取这种“点状”布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针对重点农业领域和方向,在特定地区布局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急需的技术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科研的水平。但是从长期看,这导致了对区域共性的农业科研问题研究较为薄弱,也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4)由于农业生产品种布局变化较大,需要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应当具有前瞻性,从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从前文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演化历史的经验来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一旦在某一地区设立,除非出现重大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不然其地域空间很难改变。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布局的刚性,需要国家在相关区域设立农业科研机构时应从农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否则易造成布局的空间不适应,例如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地区,而专门研究大豆的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武汉和北京的作物研究所大豆改良中心。
(5)而我国的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且存在多年,如果照搬西方模式重新空间布局,势必会带来各种资源重新配置等问题,难度较大。以现有布局为基础,以现有机构为支点,利用现有的学科基础、科研力量,相同根据国家农业科研工作的需要,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在不同主产区设立相关试验站,延伸工作半径成为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 高春雨,邱建军,尹昌斌.中国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布局现状、问题与调整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92-595.
[2] 张银定.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制度变迁与科研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 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4] 郭海洋.我国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29(2):29-35.
[5] 夏海兰.我国科研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J].云南教育,2002,45(30):79-82.
[6] 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14):12-15.
[7] 盖玉杰.中国林业经济[J].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2006,5(14):29-31.
[8] 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4(30):23-28.
[9] 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2,23(12):40.
[10] 中国水产科学院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编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志[M],1998.
[12]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档案.1956年1卷1号.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598.
[15] 中国农业科学院档案.1963年-90卷第1号.
[16] 中共中央批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14条意见[Z].1961.
[17] 中共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的报告[Z].1960.
[18] http://www.carc.net.cn/.endprint
文革之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北京的机构增加数量较多,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明显的首都指向性。对信息情报、经济管理、机械等对研究对象没有特殊地域要求的研究机构来说选择设立在北京成为首选。同时尽管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增加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机构,但是从总体空间布局上所处的主要省份与文革前的1965年,并无太大变化,分布如图4。
3 主要结论与反思
(1)外部政治环境通过科研机构的设立、撤销等方式造成我国农历国立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历经波折,经历了从恢复形成,到雏形形成、再到空间断裂,进而恢复发展的历程。但是应该看到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历经波折,但是对比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国立农业科研机构覆盖的省份,变化并不大。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北三省、山东、江苏、河南、浙江、上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陕西、广东等十几个省份。而中国水产科学院机构集中在我国的沿主要海域和流域的城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机构主要位于广东和海南。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国立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在文革前业已形成,而文革之后虽然机构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空间布局并无太大变化。
(2)对比图1、3、4可以看出,在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二元分布”:经济管理、信息情报等所针对研究对象没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研究机构多数位于北京,而其他研究机构多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坐落于特定的省份。
(3)呈现“点状”分布的状态。受50年代末“大跃进”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省、地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后来这些机构都得以保留下来,以面向本省、本市的农业发展,由此形成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多级农业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针对重点研究对象设置里在具体的省份,而没有成立面向大区的机构。从短期内看由于当时我国的农业科研力量薄弱、农业科研水平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只有采取这种“点状”布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针对重点农业领域和方向,在特定地区布局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急需的技术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科研的水平。但是从长期看,这导致了对区域共性的农业科研问题研究较为薄弱,也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4)由于农业生产品种布局变化较大,需要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应当具有前瞻性,从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从前文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演化历史的经验来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一旦在某一地区设立,除非出现重大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不然其地域空间很难改变。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布局的刚性,需要国家在相关区域设立农业科研机构时应从农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否则易造成布局的空间不适应,例如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地区,而专门研究大豆的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武汉和北京的作物研究所大豆改良中心。
(5)而我国的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且存在多年,如果照搬西方模式重新空间布局,势必会带来各种资源重新配置等问题,难度较大。以现有布局为基础,以现有机构为支点,利用现有的学科基础、科研力量,相同根据国家农业科研工作的需要,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在不同主产区设立相关试验站,延伸工作半径成为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 高春雨,邱建军,尹昌斌.中国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布局现状、问题与调整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92-595.
[2] 张银定.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制度变迁与科研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 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4] 郭海洋.我国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29(2):29-35.
[5] 夏海兰.我国科研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J].云南教育,2002,45(30):79-82.
[6] 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14):12-15.
[7] 盖玉杰.中国林业经济[J].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2006,5(14):29-31.
[8] 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4(30):23-28.
[9] 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2,23(12):40.
[10] 中国水产科学院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编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志[M],1998.
[12]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档案.1956年1卷1号.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598.
[15] 中国农业科学院档案.1963年-90卷第1号.
[16] 中共中央批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14条意见[Z].1961.
[17] 中共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的报告[Z].1960.
[18] http://www.carc.net.cn/.endprint
文革之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北京的机构增加数量较多,在空间布局上具有明显的首都指向性。对信息情报、经济管理、机械等对研究对象没有特殊地域要求的研究机构来说选择设立在北京成为首选。同时尽管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增加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机构,但是从总体空间布局上所处的主要省份与文革前的1965年,并无太大变化,分布如图4。
3 主要结论与反思
(1)外部政治环境通过科研机构的设立、撤销等方式造成我国农历国立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历经波折,经历了从恢复形成,到雏形形成、再到空间断裂,进而恢复发展的历程。但是应该看到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历经波折,但是对比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国立农业科研机构覆盖的省份,变化并不大。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北三省、山东、江苏、河南、浙江、上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陕西、广东等十几个省份。而中国水产科学院机构集中在我国的沿主要海域和流域的城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机构主要位于广东和海南。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国立科研机构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在文革前业已形成,而文革之后虽然机构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空间布局并无太大变化。
(2)对比图1、3、4可以看出,在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二元分布”:经济管理、信息情报等所针对研究对象没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研究机构多数位于北京,而其他研究机构多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坐落于特定的省份。
(3)呈现“点状”分布的状态。受50年代末“大跃进”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省、地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后来这些机构都得以保留下来,以面向本省、本市的农业发展,由此形成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多级农业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针对重点研究对象设置里在具体的省份,而没有成立面向大区的机构。从短期内看由于当时我国的农业科研力量薄弱、农业科研水平低,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只有采取这种“点状”布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针对重点农业领域和方向,在特定地区布局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急需的技术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科研的水平。但是从长期看,这导致了对区域共性的农业科研问题研究较为薄弱,也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4)由于农业生产品种布局变化较大,需要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应当具有前瞻性,从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从前文我国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演化历史的经验来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一旦在某一地区设立,除非出现重大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不然其地域空间很难改变。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布局的刚性,需要国家在相关区域设立农业科研机构时应从农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否则易造成布局的空间不适应,例如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地区,而专门研究大豆的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武汉和北京的作物研究所大豆改良中心。
(5)而我国的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且存在多年,如果照搬西方模式重新空间布局,势必会带来各种资源重新配置等问题,难度较大。以现有布局为基础,以现有机构为支点,利用现有的学科基础、科研力量,相同根据国家农业科研工作的需要,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在不同主产区设立相关试验站,延伸工作半径成为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 高春雨,邱建军,尹昌斌.中国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布局现状、问题与调整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92-595.
[2] 张银定.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制度变迁与科研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 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4] 郭海洋.我国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29(2):29-35.
[5] 夏海兰.我国科研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J].云南教育,2002,45(30):79-82.
[6] 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14):12-15.
[7] 盖玉杰.中国林业经济[J].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2006,5(14):29-31.
[8] 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4(30):23-28.
[9] 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2,23(12):40.
[10] 中国水产科学院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编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志[M],1998.
[12]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档案.1956年1卷1号.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598.
[15] 中国农业科学院档案.1963年-90卷第1号.
[16] 中共中央批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14条意见[Z].1961.
[17] 中共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的报告[Z].1960.
[18] http://www.carc.net.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