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教师素质
2014-05-26桂敏
桂敏
摘要:《论语》记载了多则有关孔子关于教师素质的言行,他对教师素质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要学与问结合;“德”:崇高的职业道德。这对推动当前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论语》;教师素质;才;德《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师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1]我们认为,对教师素质的认识应在教师“教书育人”这一根本性职责框架下进行,[2]也就是“德”与“才”两方面。因此,教师素质内涵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素质及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以后者,师德为教师素质的核心。孔子是历史上创办私学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作为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为人师所具备的德、业、学、识、品、行等诸方面的要求,也记载了多则有关教师素质的言行,可以看出孔子对教师素质的深刻认识。
1才:学与问的结合
(1)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孔子要求学生要“学而不厌”,因为学问不是永恒不变的拥有,它如流水一般,动则盈不动则亏,必须在不停地淘汰和容纳中才能获得渊博广阔的知识。他自己也深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因此必须要保持“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对知识的学习与接纳更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他们想要的知识。因而,教师一定要锐意进取,谦虚好学。同时,孔子要求教师只要别人有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就须虚心请教,要“不耻下问”,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学问上谦虚谨慎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边教边学,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2)别怕说“不知道”。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仅是要求学生从小培养对知识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是对老师在学识上求真务实态度的明确要求。很多教师为了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甚至扭曲了一些知识的原本,把自己不知道、不确定的知识轻易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看似不重要的小举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应当首先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在知识面前,一定要求真务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非不动装懂;教师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只有在学识面前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获得真知。做学问是一件很辛苦的一件事,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他必须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能够抵住外面浮华的世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学问,不能浮躁,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坚韧,两千年前的孔子难道不是我们今天“为师”之人的典范吗?(3)活到老,学到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对知识的追求不应该是一时的,尤其对于教师来说,知识不该如一摊死水,而是要时刻跟紧时代的步伐,学习更多、更广、更宽的知识,一直学习,一直进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所掌握的新知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更应该有危机意识。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到二十倍。[3]因此,教师应该向孔子那样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做不被时代所抛弃的老师。
2德:崇高的职业道德
(1)有教无类,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爱护和关心学生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最早提出“仁爱”原则,孔子认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心中一定是充满爱的,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典范。孔子之爱首先表现在不隐其学。他倾其所能全力教育学生,对知识毫无保留,正如他所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之爱还表现在对弟子的尊重与严格。孔子从不吝啬对弟子的赞美,也从不掩饰对弟子的批评,总是一语中的地指出弟子们的优缺点,鼓励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弟子们寄予厚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死了,他异常悲痛,并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而且感慨万千:“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说孔子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教师的职责,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孔子之爱还表现在有教无类上。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人不管富贵贫贱、聪明愚笨、年龄长幼、品德好坏、关系亲疏,只要愿意学习并交纳一定学费,孔子都一视同仁接纳为自己的学生,都尽心尽力地教育他们,关心他们,他以师者的博爱胸怀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业品行,生活身体。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样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育是爱的共鸣,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根植于爱。”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那就是空洞的说教。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只有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今天,一些不和谐的悲剧偶尔在校园里发生,但如果教师更加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在满足了学生最基本的爱的需求的基础上再来传授知识,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是不是就能避免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比西方教育史公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苏格拉底还要早一个世纪。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4]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或提问,或讨论,或品评人物事件,适时诱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能“闻一以知十。”他的学生颜渊赞叹他:“夫子循循善诱人”,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总结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要先培养学生的學习兴趣,当他们遇到难题不能解决时,再去点拨、诱导,而不能一味硬性灌输。[5]“诲人不倦”是教师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的写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这尤其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孔子本人就是敬业的典范,孔子立志从教40载,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对传承孔子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孔子的这种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态度,让他的弟子们都对他尊敬有加。他的弟子子贡称道夫子:“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对此孔子还谦虚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一点对我们教师的启示是我们在面对学生时,更应该多一分耐心、多一分认真,在教导学生时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施以言教——“循循善诱”,更须辅之以身教——“无言之教”,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和伟大人格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无论从道德还是学习,孔子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最终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向孔子学习的地方,在学习上、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做好学生的榜样。一个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态度,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痕迹,因此,教师的言行、品德非常重要。
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钦佩,并以其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赢得后人的敬重。《论语》留给后人的为师艺术也在不断地浸润着教师的心灵,关于孔子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的太多,我们应该不断反省,不断向孔子学习,朝着具有优秀教师素质的方向前进,努力成为一个好的、合格的、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1990.
[2] 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2007,19(2).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1984.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白君堂.《论语》“师道”今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