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源”之辨释
2014-05-26潘晓倩段嘉仪张国哲
潘晓倩 段嘉仪 张国哲
摘要:“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观点,长久以来被人们所熟知和信服。但受近代资讯发达影响,我们又经常可以在一些其他的载体、媒介上见到关于“画为书源”或“书为画源”论述。究竟“书”与“画”谁为源头?本文试考据相关理论依据,辨明释义。
关键词:中国书画;书画同源;画为书源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但近代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经过大量的事实论证和考据之后,得出“画为书源”这样的结论——即指出“画”是“书”的源头,推翻了前人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论。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常常会令观者产生迷惑不解之感,究竟哪种观点更为权威,更为准确。私以为,会产生如此歧义,可能是源于对“画”和“书”字的释义混淆不清所致。
1“画为书源”之“书”和“画”
陈方既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一书中,关于“先秦书契中所显示的美学原理”的章节中就谈道:“不是书画同源,而是画为书源。”[1]并通过多方面的事实充分论证了文字的创造与图画的出现过程。虽然“画”与“书”都是以生活现实为源,但文字是受到了图画的启发,受现实中的迹象启发产生地。此章节中对于绘画记事和绘字记事的继承关系的介绍清晰明了兼论据充分,应无疑义。
但应注意到,此处“画为书源”应理解为先秦时期的图画创作是书契创作的起源。论述的是先有了彩陶上刻画的图案,甚至是岩画、地画、泥板画等诸多的史前美术。这些艺术形式是在生活和劳动需求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文字。此处“画为书源”中的“画”即指史前绘画;“书”指书契,即为文字。
2“书为画源”之“书”和“画”
既然已有“画为书源”的理论,那是否有“书为画源”的观点呢!答案似乎是有的。曹植在《画赞序》中就有言:“盖画者,鸟书之流也。”[2]
鸟书又称为“鸟虫书”“鸟篆”。据出土文物考证,鸟书的出现可追溯至东周时期,是流行于吴、楚、蔡、越等地的一种变体文字。受当时形式审美意识影响,东周时期,特别是南方地区,崇尚凤纹、鸟纹,由而出现了一种将文字与鸟的形象融合所形成的变体美化文字。同时,受当时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影响(主要为失蜡法造就的钟鼎等青铜器具),鸟书的面积比过去的文字更为宽展,线条也较为粗壮和圆润。
鸟书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有别于其他字体,鸟书更为追求文字的装饰功能,着重强调其仿生的审美情趣。从这点上来说,鸟书在满足文字功能的同时,兼具了一些图画的功能。但凭此就可以说:画仅是如同鸟书这类文字的表现形式吗?似乎略有牵强!或古人有更高层次的体悟和意喻,是我们今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
3“书画同源”之“书”和“画”
“书画同源”这一理论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唐代张颜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固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3]此时的“书”和“画”分别指的是文字和绘画。
一切艺术的肇始,最终都可以归结于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史前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劳动需要,渐渐使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进行记叙。但此时,这类带有极度象形特征,又似画非画、似文字非文字的符号,并不具有“画”或“书”的全部功能,只是还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的一些标记。当然,后来就像张颜远总结的那样——发展为表意的“书”和表形的“画”。此后,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又在前人理论基础之上,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须知书画本来同”[3]的理念。此处“书画同源”中的“书”和“画”已经具体到了“书法”和“中国画”创作的范畴。中国画与书法创作不仅同体同源,甚至在使用工具、用筆技法以及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都有相似、共通之处。
4书画创作中的“书”和“画”
在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创作领域中,我们主要论说的是指元代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观点。宋元至明清时期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与统治阶层沉迷于书与画的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书法和绘画这两个领域同时都有杰出的表现。书与画两者之间一些相同特质,如使用工具、创作技法等方面的诸多共性,很容易让人将之互为借鉴和参考,最终形成了共通的形式法度和审美标准。“书画同源”这一深刻思想也由此产生了广泛影响。
5结语
无论是“画为书源”还是“书为画源”,又或是“书画同源”,他们各自所指示的是不同领域中的理论范畴。如果没有对其中“书”和“画”具体所指示的概念进行深入了解和甄别,确实会容易产生困惑。但在学术创作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赵孟頫及后人总结的“书画同源”观点——“书”与“画”同体、同材、同法、同格、同心观。[4]参考文献:
[1] 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223.
[2] 邵三红.画为书源[J].安徽文学,2008(09):157.
[3] 吕红伟.简述“书画同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11):61,66.
[4] 毛国伦,刘曦林,等.书画同源[J].中国书画,2011(01):122125.
[5] 唐善林.差异中汇通——宗白华与邓以蛰“书画同源”观之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139142.
[6] 罗卫东.鸟篆与东周南方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8(02):157165.作者简介:潘晓倩(1987—),女,山东潍坊人,湖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包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