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对中国画“尚意”性造型的认识

2014-05-26胡士玥

艺术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精神

胡士玥

摘要:在中国辉煌壮丽的艺术长廊里,中国画历史是悠远深长的。在世界艺术长河中也有着特殊的重要位置,也是绘画艺术中一朵美丽灿烂的奇葩。中国画追求“形神兼备”,其本质都是尚意性造型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华绘画的形式变幻多样但从未迷失过古老的“尚意”性造型精神。

关键词:尚意精神;尚意造型;借物抒情;继承弘扬1我理解的“尚意”精神

“尚意”精神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观、审美观,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运用这种凝练会意的手段将作品的生命力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画的“尚意”精神,也就是我理解的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意境,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精神。

中国画“尚意”精神同中国悠久的文化积淀包括哲学、理论、画论都息息相关。提到“尚意”,首先,让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理论影响极深。因为“尚意”中的“意”字最早起源与道家太极思想,中国的绘画正是道家思想引领下融入人主观意识的结果。法家著作《韩非子》一书中提到“人稀见生象也,而得生象之骨象,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象皆为之想象也”古代学说《周易》中也强调“圣人立象以尽其意”。“尚意”精神不仅仅在进步的哲学思想中体现出来,在一些大家的艺术主张中也有所体现。例如,黄宾虹说过“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像者,此乃真画”。元代倪云林说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东晋顾恺之也说过“迁想妙得”的艺术主张,北宋苏轼也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齐白石先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要说艺术要以有限的内容表现无限的内容。“尚意”精神听起来很抽象,但他确确实实的被存在于客观事物当中,它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产生的带有一种意蕴和情调的东西。“尚意”精神伴随着中国画的产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尚意精神的艺术审美观念也已将在我们的脑海中扎根了,我们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中都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影响。

2中国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是“尚意”的艺术,中国画中无论是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各个角度来讲,画法上虽有工笔和写意之分,但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实,都是运用中国画的“尚意”造型观念。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中我们可以得到见证,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这幅作品是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所描写的内容,运用水墨的形式重现其艺术魅力的传世之作。画卷从曹子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绘出了一副哀怨凄美的爱情故事。手卷画曹植在洛水湖畔停歇时的情景,其后画诸神游戏的几段情景,运用“铁线描”的手法画出曹植与宓妃在洛河游玩的快乐画面,歌舞升平,仙乐飘飘,悠然自得无意间已到了黄昏时夕阳西下,在后画洛神驾六龙乘云车旌旗飞扬到了画卷的最高潮,卷末描绘曹植回到岸上,在洛水湖畔茫然若失,最后画曹植驾车登程回首洛神的倩影。图中画了很多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画卷曲折细致层次分明,人物安排疏密得当,不同时空自然描绘,展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梦幻色彩地表达了其中意境。这是一幅运用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运用“尚意”造型观念的经典艺术作品。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理安排,既灵活又循序合理,将客观所有和主观的情感意念恰当地融入其中,可见古代绘画中已经充分的运用“尚意”性造型的美学精神将这种审美精神融入其中了。

中国画中的造型精神是有其独特意义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他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和简单的客观再现,而是事物内在精神的提炼升华,虽说在处理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固定的标准可循,但最终要追求的都是画家的情感和意趣,以及画家匠心独运巧妙布置的心意,如老话所说的那样“画外有画,味外有味,象外有象”,形只是手段,达意才是目的。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也注意了这些,我的初期创作过程中收集了很多关于人物、饰品、摆设的资料,我不断提醒着自己,艺术创作不是摄影和翻版,我始终将客观物像和自己的情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我的画面将我的想法表达出来,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关于意象造型的提炼修改,更加深了我对意象造型的审美提炼能力,深化了我对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以形写意的思想。

3中国画的“尚意”精神体现于借物抒情,寄情于物

中国画的“尚意”精神中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借物抒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特色。王国维《人间词话·上卷》“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声里斜阳暮”。云;‘诗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潺潺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看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品格操守方面的情感。屈原的《橘颂》:“后皇佳树,菊来福兮。授命不迂,生南国兮,深故南图。更一志兮”作者用橘树来象征自己的高尚品行与坚定的信念和爱国的深挚。北宋张怀在《山水纯全集后续》中说;“蕴占今之妙,而宇宙在乎手,顺造化之源,而万化生乎”。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菊花自喻从而用此诗句来寄托作者思念之情。叶浅予在《花鸟画的推陈出新》中谈道: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象征文人士大夫清高恬淡的品格,是明清以来花鸟画家惯用的题材,花四君子当然要画出这种花木的个性和品质:画家如此自况,而且一定要用水墨而不用色彩来画,表现自己的清高恬淡。又如明代韩鸾所著《韩山人诗集》云:“所南……时写兰,疏其简叶,根不着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着耶?”其中记载的画家是郑恩肖,善画墨兰,在中国兰花具有不沽名钓誉,不求仕途通达,不取媚于他人,但求坦坦荡荡,象征着而远离污浊,高雅自净,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郑恩肖的兰草都根不着土,意在表明国家不复存在,国破家亡,无土立锥的愤懑之情,也表现自己不侍权贵,不做二臣的君子之心。中国绘画艺术里也十分注意运用这种情感,将本无联系的草木鱼虫借以加之人的思想意志,从而受人所用,表现画家的内心思想、情趣、意志。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也应充分运用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的艺术境界。让我们的思路宽广,立意明确,勃发出创作的冲动,画面的形象,色彩技艺的产生才是心灵的迹化,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他人有自己的独特内容,有己意。中国画的创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事物,感受生活对事物本质进行提炼概括,从而创作出符合自己情感意念的优秀艺术作品。

4总结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绘画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水总是在流动。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进程也是如此,但无论世界怎么样的变化,时代怎么样的变迁,中国画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画传统的“尚意”性造型的精神,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精神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和活力,面对如今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信仰对于艺术的积累也有所不同,艺术文化之间也会发生激烈地碰撞,所以,我觉得中国画的表现特征更应该建立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审美基础之上,应该强调中国画的“民族性”“本土化”“文化性”,应该弘扬中国文化传承“尚意”性造型的精神。参考文献:

[1] 王洪义.张宾雁: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胡士月(1988—),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无需提醒的自觉 勇于担当的自信——“五老”精神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读懂践行“五老”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