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谈《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反类型”特征
2014-05-26张瑞雪
张瑞雪
摘要: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干将,其作品量之多、类型之丰富使她多次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摘得桂冠。而家庭伦理片作为香港电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种类型片,从早期的陶秦、秦剑到新浪潮时期的方育平、许鞍华,在时代的变迁中家庭伦理片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本论文通过许鞍华在2008年导演的家庭伦理片《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淡化的人物性格和“反传统”的人物关系来谈论新世纪香港家庭伦理片的反类型特征。
关键词:香港电影;家庭伦理片;许鞍华;反类型香港回归前的香港电影,大多都是以男性为中心主导地位的。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克、谭家明、严浩、方育平这批由电视转向电影的生力军构成了香港的电影“新浪潮”。然而在这群男性导演中也只有许鞍华一人是女性导演。在许鞍华打算拍片前她曾说过“引发我走进电影界是因为看了张彻、黑泽明和胡金铨的电影”,[1]许鞍华在新浪潮初期的作品是有着强烈的男性色彩的。虽说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很容易在固有的电影论调和意识形态里面被演化成单一的类型片导演,但是用某一种类型或是某一种特征来界定许鞍华的作品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许鞍华从影以来就不断地尝试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影片,有奇情推理片、鬼片、武侠片、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半自传片、纪录片等。这也就刚好能够说明为什么许鞍华可以从1982年开始多次拿到不同类型的影片的最佳导演奖。2008年许鞍华在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时,内因方面她渴求拍摄一部再现天水围真实生活的影片,外因方面又因资金不足没法请大牌演员、用高科技的设备和灯光。于是這部影片后来干脆就拍成了一部表现一对母子平常生活的家庭伦理片,然而影片中种种类型特征却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与新世纪前的香港家庭伦理片的不同,这种不同正好可以体现许鞍华在新世纪创作中的艺术观念。
1淡化的人物关系
家庭伦理片中的人物关系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可怜天下父母心》里的父母为了养育孩子在生活的重压下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打交道,遇到了许多矛盾制造了许多冲突。而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人物关系却异常的简单。影片中的母子关系与其他影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处于十几岁叛逆期的张家安和在超市上班的母亲贵姐在生活中几乎没有矛盾,有的也只是“这榴梿怎么这么难剥?”“别去那家报亭买报纸,去便利店买还会送一包纸巾”“星期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这种生活中的细小抱怨。影片中对母子关系的构建抛去了许多戏剧性的设计。除了母子关系,还有母子俩与母亲那边的家人的关系。贵姐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就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先后靠打工来供两个弟弟读书,直到二人都出落成精英人才搬离了贫穷的天水围后贵姐却依旧住在那里。在影片避过了这些可以体现出贫富差距的关系,在弟弟拿月饼券给贵姐的时候开口第一句不是说“钱就算了吧”这种可能会伤害到贵姐自尊心的话;弟弟也没有直接跟贵姐夸下海口说要是张家安会考没过就供他出国读书,而是和张家安单独相处时告诉他的。这些关系处理减少了人物相处时会产生的矛盾,从而回归了生活的本身。
2反传统的人物性格
在传统的类型片模式中,相对固定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重要特征。这些人物往往被划分为若干类,某一种类型的人物无论出现在哪部电影里都会具有相似的性格和行为。在人物的塑造上《天水围的日与夜》却有独特一面。张家安是一个乖顺的男孩,这个形象在影片一开场就很容易打破观众的预测。影片开场贵姐去上班,张家安还睡在床上,从他的耳钉、墙上贴的动漫海报而且又是住在天水围这样的地区,很容易就让人以为这个男孩会不会是白天睡觉夜晚出去玩的古惑仔,但后来镜头扫过他的抱枕却是米老鼠的图案。一部电影里往往性格鲜明的人物对影片戏剧性的发展帮助要大一些,但张家安的性格似乎一点也不鲜明,在学校团契的时候当被问到平时被妈妈使唤去做家务事时是如何回答的,他总是说“哦”。“张家安不要看电视了!”,“哦”;“张家安快去写作业!”,“哦”。只不过在比起以往家庭伦理片里那些让父母费心的儿女,张家安却虽是不会在母亲回家后马上过去替她拿菜的儿子,却是在被同学邀请去某处玩的时候用一句“那有什么好玩的,又不是不花钱”来回绝的儿子。这种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角色,正是许鞍华这部影片需要的。在《女人四十》中,萧芳芳饰演的女主角阿娥人到中年却依旧每天奔走于家庭和公司之间,为着家庭和公司精打细算,磨炼成一个精明强干不会被生活压倒的强干形象。《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贵姐比起阿娥要弱一些,她没有阿娥那种精气神,大概是年龄也差了十岁左右的原因,贵姐的形象一出场就是一个中老年人,粗布衣服、粗布裤子,一个背了很久的挎包和一双布鞋。她和以往家庭伦理片里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在于,她对生活没有抱怨。《可怜天下父母心》里面的母亲最后要和孩子一起死,这种极端的性格元素也没有附着在贵姐身上。影片中两次拍到她经过商场门口的抽奖区,第一次她看了一眼就走了,导演也没有强调抽奖区的存在,贵姐是不相信运气的。她早年丧夫,独自抚养孩子长大,这种明明足够戏剧化的生活经历在贵姐身上一点也没被放大,她还是这样生活过来了。第二次抽奖是被阿婆叫去的,在去之前她傻笑着说“哎呀不会中的!”结果真的也没有中。这个抽奖的情节安排不是为了表现小市民的“侥幸”心理,而是凸显了在贵姐的人生观里生活本身就不是靠运气就能过下去的。
3举足轻重的配角
影片里的配角们,阿婆是一个独居老人,她早上去买牛肉和青菜,同样的菜分成中午、晚上两顿炒来吃,阿婆生活节俭买鸡蛋买油的时候精打细算,却一直过意不去于“从未为孙子做过什么”而出大手笔地买金项链。影片里阿婆是最孤独的角色,但许鞍华却没有通过放大她的孤独来换取戏剧性。张家安的同学们没有因为张家安生活相对拮据而瞧不起他。张家安的表姐也没有因为家住“匡湖居”又有菲佣伺候就表现出优越感。贵姐的妈妈没有因为贵姐没来医院看她而抱怨,反而是能够理解女儿。甚至是超市的经理也没有在阿婆来找工的时候因为她年老而打发她离开。这些人物塑造都被导演冲淡了可以发展出矛盾和冲突的元素。
4结语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对传统家庭伦理片的“反类型”创作是在传统的家庭伦理片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的。虽然“类型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各种类型片的区别是在风格、题材、价值观念方面各有一系列特殊的程式”,[2]但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类型电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审美风格而创新。许鞍华在一次采访里说她的人生里除了死亡,其他的大问题都解决得了,应该让自己更从容一些,《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最从容不迫的影片,虽然这部影片里平平常常的一家人、简简单单的一顿饭、匆匆忙忙的上下班、安安静静的日与夜都与以往港片里探讨的家庭伦理有所不同,但这也正是经过了时间蹉跎和岁月流逝后许鞍华所看到的生活真相。影片看似似乎和当下的商业电影背道而驰,又对观众的传统审美发出了挑战,而事实上《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能让现在的观众观察到在这种变化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的。参考文献:
[1] 香港电影百年19092008[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109.
[2] 路易斯·贾内梯(美).认识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