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验法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模式
2014-05-26花晖
花晖
摘要:近年来实验法科普影视大行其道,此类作品抛开传统科普影片中的专家讲解、数据分析,着眼于场景再现,以直观易懂的实验画面激发观众思维。结构上以流言或悬疑为由头,以实验或模拟为基石、以肯定或破解为论断,强调解谜般的叙事流程,并运用大量特效拍摄技术,吸收剧情片中惯用的交叉蒙太奇等剪接手法,辅助以震撼感官的视听效果,令观众对于片中传播的科学道理过目难忘。
关键词:科普影视;实验法;制作模式如今全球每年的科普影视作品产量甚多,真正突围而出的大都是将Edutainment寓教于乐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作品,而《探索频道》可谓个中佼佼者。其作品借用好莱坞影片的叙事结构,将科普信息在故事的讲述中依次呈现,由此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获得了高度统一,其中收视率领先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表率。开播11年间其已将实验法科普影视的制作模式推向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所谓实验法科普影视,笔者借鉴实验法的定义,将其界定为:以纪实手法纪录某项科学实验全过程的影音作品。记录下的实验过程通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实验室或是日常环境下再现或创建某种场景,通过控制场景中的条件展开观察和对比,从而对某一科学假设的真实性加以验证。因而在作品结构上,其包含几大要素:作为由头的科学假设、作为基石的实验过程,以及对于假设或立或破的结论。
1假设的选取
基于科普选题的多样性,假设的来源五花八门。通过梳理《流言终结者》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已经播放的206集节目,可以看到选题大都出自坊间传闻、网络传言;而《探索频道》亦设立了专门的官方留言板,供观众提供反馈,其中收集到的建议亦会成为节目的选题,如“挂倒车挡可以令前进的车辆停止”(2007年第15集)、“睫毛膏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更清晰的视野”(2008年第5集)等,这些选题大都以“观众特辑”的形式播出。虽然观众意见所占整体比例不是很高,但良好的互动性一方面拓宽了选题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观众的忠诚度。若以内容来划分,假设中既有与日常生活相关之命题,如“驾车时开着空调比开窗更省油”(2004年第14集)、“飞机上使用手机会引发空难”(2006年第6集)等;亦有超出生活范畴的极限命题,如“无线射频标示会在磁共振中爆炸”(2007年第18集)、“爆炸中躲在车后或桌后可以幸免于难”(2011年第3集)等;为数最多的当属各种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如“金鱼的记忆只能持续3秒钟”(2004年第14集)、“冰箱门可以抵挡枪击”(2010年第17集)等。不难看出,选题并未集中于某一领域,所强调的突破性与新颖性却是显而易见,种种在现实环境中不会轻易见到的假设在每一集中都会激发观众猎奇的心理,形成吸引眼球的亮点。当然每一个选题的科学性也必须接受反复考量,再大胆离奇的假设最终能归总出一个科学道理,便是实验法科普影视成功的第一要诀。
2实验的展开
每一集《流言终结者》一般会论证2至3个流言,即被选取的科学假设。其中一个假设验证难度较高、需要设置较为复杂的场景,成为一集的主线。其余几个场景要求较为简单,作为副线与主线实验并列进行。一些相关联的假设亦会被整合在一起,以特辑的形式推出,如“鲨鱼特辑”“海盗特辑”等。节目配置两名主要的主持人,两者风格迥异,互为补充,而一些其他出镜人员亦各怀绝技,在实验的展开中于机械制造、信号控制等各自熟悉的领域大展身手,形成一支全面而专业的实验队伍。每一次实验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重塑流言场景,即原汁原味地将流言所涉及的环境、道具、动作等元素还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流言所包含的各种条件,以验证其是否成立。如果验证失败,制作团队将对于第一部分中所创建的实验元素进行修正,以期达到流言所描述的结果。以“喷气式火箭车”(2013年第1集)为例,为了验证“将火箭助推器加装在汽车之上,可以令车飞起,并越过1英里距离”的假设,制作团队首先重塑了原始场景,包括:相同款式的雪佛兰车、类同的火箭装置以及路面障碍物。当首次试验以汽车侧翻失控告终后,团队提升了火箭助推的功率,并通过制造起飞角度,试图再现流言结果,但仍然以失败收场,从而宣告此流言的破灭。对同一假设进行原始再现及改进再造的两次场景设置,保证了对假设论证的充分性,也令影片更具有故事性,原始再现的失败正如故事的转折点,产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果,可观性无疑大大增强。进一步提升观赏性的做法是:某些实验场景被赋予强烈的戏剧性,主持人化身为剧中角色,被置于险境。如在验证“沉入水中的汽车充满水后,方能打开车门逃生”(2007年第3集)时,主持人随车入水,抑制呼吸在沉车中奋力挣扎,眼看即将窒息,才被旁人营救。整个过程真人真景,极具张力,完全是“最后一秒营救”的真人秀版翻拍。
3结论的呈现
对于假设的结果,《流言终结者》以三种形式呈现。其一,“击破”。当流言在原始或是在改进后的场景中都无法产生预定结果时,被认定为不成立。其二,“可能”。当流言在改进后的场景中获得证实,而改进并未对原始场景做出实质性的变动;或者流言在实验中获得证实,但实验所要求的场景设置过于复杂、现实存在概率极,则被判定为有机会成立。其三,“证实”。最完美的情况是:实验能够完整有效地重塑出流言的原始场景,并由此验证流言的结论,并有一些有记载的现实纪录可以作为辅证。在缺乏现实例证的情况下,新闻资料甚至影視作品中的类同场景也会被作为借鉴的参考,与实验形成确认链。当实验团队或是观众对实验结果不甚满意时,一些曾经被“击破”的流言会接受二次实验,以“重试特辑”的形式出现。
4影音的呈现
《流言终结者》常常涉及大量机械制造、车辆碰撞、打击爆炸,画面常是火光冲天、惊心动魄,耳边常是震耳欲聋、余音缭绕,这些极具感官震撼力的场景常常配合高速、水下、航拍等特效摄制技术,将实验的每个细节清晰展现,令观众叹为观止。对于拍摄素材的后期处理,亦突破一般纪录片的平缓格调,而吸收了剧情片的剪辑技巧,情节紧凑,片中同时展开的几个实验,做交叉蒙太奇处理,在当下实验进入关键一刻时,切入其他实验的过程,从而反复激发观众的追看兴趣点。因而整体呈现出好莱坞动作类型片的风格,将视听的欢愉度推向最高点,使观众对于节目所传递的科学信息记忆深刻。
5对于《流言终结者》的借鉴
《流言终结者》的热播掀起了实验法科普影片的热潮。国内外相继推出的有《国家地理》的《I Didnt Know That》、湖南卫视的《好奇大调查》、东方卫视的《1001个真相》等。在上述节目中,由于技术或资金所限,选题大都集中于生活场景之中,实验的难度与规模往往与《流言终结者》有所差距,但在双人主持的模式、实验展开的方法、影片铺排的构架等方面,都多多少少可以发现《流言终结者》的影子。如何在现今实验法科普影视作品的叙述结构、视听元素的表达、观众兴趣点的激发等方面再上一层楼,令其制作模式有所突破,就需要广大科普影像工作者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