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习作教学的另一种意义
2014-05-26倪潜梅
倪潜梅
作为教师,我们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还是会说:“我希望老师能对我多一点关心。”我认为,这是因为当下的教育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儿童心灵对情感关怀的需求。习作是儿童生活与心灵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习作付出真正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得到收获与鼓舞。那么,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还缺失哪些“关心”,该如何去关心呢?
一、关心已经写出来的,也关心没写出来的
如果你是一个有过低中年级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跳跃性很强。比如这一篇:
吃过中饭,要午休了,我不想睡觉,于是就躺在床上唱起歌来。听:so、mi、so、mi、so、mi、dou……一个个小音符从我的嘴巴里跳了出来。
妈妈突然说:“拉凯,你的牙齿真黑!”我说:“那是小音符在我的牙齿上跳舞呢!”
唱着唱着,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只小白兔很喜欢弹琴。一天清晨,小刺猬从小白兔的家门口经过,小刺猬看见许多小音符从小兔子家门口跳了出来,就连忙把这些小音符一个个装进口袋里。装着装着,小刺猬就睡着了。
我接着唱起来,不知什么时候,我也睡着了。
你看!第一段和第二段是跳跃的,从音乐跳到了牙齿;第二段和第三段也是跳跃的,从现实世界跳到了虚拟世界;第三段和第四段继续跳跃,从音乐跳到了入睡。可以说,“三级跳”,跳得人一时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
那么,学生的习作,为什么这样跳跃呢?第一,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为辅。他们往往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少考虑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思维,一瞬间可以有千百个念头,可以没有条理,可以互不相关。写作,是一种线性的表达,需要有条理,需要清楚、明白和连贯。学生因为语言水平的限制,常常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习作就出现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感觉。第三,儿童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灵”的,他们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自由地在其间穿越,那样的灵巧,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外壳,让大人常赶不上他们脚步。
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想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的话,就不会只关心他们写出来的那部分内容,还会去关注没有写出来的那部分。就像刚才写出“音乐—牙齿—故事—睡觉”的学生,通过交流,他告诉我:
我唱歌,觉得有音符在牙齿上跳舞。妈妈只看到我牙黑,还笑话我小音符是看不见的。我不服气,就想起这个故事,小音符不但可以跳舞还可以捡起来呢!
我很庆幸,因为关心,我遇见了一颗美丽的心灵。我没有吝啬我的惊喜和赞扬,学生见我认同喜欢他的想法,笑得连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还很快地根据我的提示把习作改好了。所以,有时候,只关心写出来的那部分,我们也许会迷糊、会生气,认为学生马虎,没写好。可是,关心没写出来的那部分,就给了自己和学生一个机会:学生把原本没说出来的、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了;教师也有机会触摸一颗天真温柔的心灵,心和心在这一瞬相遇相融。由关心而理解,由理解而相知,由相知而互相信任,由信任而生出更多的关心……这样的境界完全可以通过习作教学而完成,这就是“关心”对于习作教学的意义。
二、关心文字表达,也关心文字表达的生活
很多教师,批改作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字表达、谋篇布局,我认为这样的关心是不够的。真正的关心——既要关注文字,更要透过文字看到心灵,看到儿童的生活。还是上文那位写出“三级跳”的学生,在写《我的秘密》时,写了这样一段话:
到做作业的时间了,爸爸开始教我英文,爸爸说“I”,我也说“I”,可爸爸说:“儿子,你读的时候嘴怎么张得那么扁,读错了!”我便照着正确的读。爸爸又说:“你再读一遍英文。”当我读到“I”时,爸爸又说读错了,我便和爸爸读了一小时“I”。
“等我在写别的作业时,爸爸让我一边写一边读,包括吃饭的时候,他也叫我读一会儿,吃一会儿。可习惯就是习惯,我读成千上万遍也读不会,爸爸急了,读不会就打我的头,我一边哭,一边读,他一边骂一边又说累。
这样下去,我心里也来气了,用力把那支我心爱的钢笔往桌上写,等到写坏了,就叫他重买。事后,我的心平静下来,又觉得那支钢笔很可怜。
这就是我的秘密。
字写得有些潦草。看着学生写下的话,想象着他的伤心无助,我心情沉重,我无法指责他字迹不够端正,我也无法关注他语言表达是不是规范,词语用得好不好。我只想关心他,去抚平他心灵所受到的伤害。其实每一篇习作,都有孩子的心在跳动,关心文字中表达的生活,就可以感受他们呼吸,让心毫无隔阂地去接近他们。
我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对学生的文字表达付出关心。可是当下,我们对儿童语言文字的表达过于关注了:用词好不好?句子漂亮不漂亮?有没有细节描写?有没有修辞手法?有没有详略得当?有没有前后呼应?……过多地在意这些,我们便会忽略学生本就轻细的呼吸,那隐藏在或幼稚或跳脱的文字背后的微弱的声音。离开了这种呼吸相通、痛痒相关的感觉,一切关心便不是真正从心出发,便失去了关心的意义。所以,让我们首先对儿童在习作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进行回应,对他们隐藏的情绪表示关心,对他们的迷茫烦恼表示理解,对他们认识世界的各种观点珍爱呵护……这样,才会让儿童真正从习作汲取“温暖”的情意。
而我相信,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时,他们会更愿意表达,隐藏在他们身体中的语言会汩汩地流淌出来。这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的关心与指导,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心暗藏于心,更体现于实际行动
真正的关心,应该细致到为某一个人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解决”,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简单问候”。还是以上文中那个可爱的孩子为例吧!虽然我为他所表现出的“灵性”而欣喜,也因为他的伤心而不忍心去批评他潦草的字迹,可是,我不认为这样的习作水平和态度可以忽视和不加提醒。反省自己的教学:虽然跳跃是低年级学生常有的现象,可是通过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表达都是非常连贯的,能够从头至尾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还有从他写的字看,习作的态度明显是马虎的。我直觉:这种情况,除了和他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可能和他学习及生活环境有关。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回想他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向其他老师询问有关他的情况,并试着去了解他的家庭。
调查完毕,我去请教了心理辅导老师,并和他的父亲做了多次沟通和交流,为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而努力。同时,我对他的习作指导也更为细致和关心,耐心地读他写的每一篇日记、每一篇作文,细致地为他进行修改,经常就日记和作文中的问题和他交流……渐渐地,他愿意与我亲近,作文越写越好,表现也越来越出色。为一个学生付出这样的精力与时间,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