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朗读训练的误区及原则

2014-05-26许梅

江苏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感情水平原则

许梅

一、朗读训练存在的误区

1.朗读的遍数越多越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习知识、掌握教材内容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听课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没有任何目的地要求“请××同学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请这组同学把这段话再齐读一遍”。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读为本,让“读”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但这样没有目的和要求的读书既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目标。

2.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

有些教师常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课堂上一会儿轮读,一会儿小组读,一会儿自由读,一会儿齐读……恨不得把所有的朗读形式都用上。我们不反对多种形式的朗读,但更应注重朗读训练的指导和朗读训练的效果。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采用朗读形式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如苏教版第四册《会走路的树》,是一篇蕴涵丰富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语言流畅,生动活泼,文中设计悬念,引人入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读懂“对话”的段落,并能练习分角色进行朗读。

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低年级应注重齐读、轮读、小组赛读等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起到相互竞赛的作用。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力,朗读上要注重个别读、默读、自由读的选择,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3.朗读的要求越高越好。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这样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学生不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境界,就会反复让学生朗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殊不知有感情朗读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如果没有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前提,没有恰当的朗读指导,学生怎么能读出感情呢?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朗读兴趣减退。

二、朗读训练须遵循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朗读要求的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性原则。

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要求要由低到高逐步训练,使学生朗读的水平逐步提高。如“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正确”和“流利”朗读基础之上的,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朗读者能正确处理好重音、语调、速度、节奏、停顿等朗读技巧,使朗读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要做到这些,需要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细致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在学生刚刚接触课文的时候,就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脱离了现实,违背了规律。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读正确、流利,感情从何而来呢?

2.整体性原则。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课堂上教师指名读书时,往往只能找到两三个读得好的同学。因此,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都加入到朗读活动中去,努力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条件,调动全体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整体朗读的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在聆听名师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他们关注的就是整体,在遇到朗读水平差的学生时,他们从不放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层次性原则。

对低、中、高各年级,对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不可一刀切,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要有层次。如语文新课标中对默读的要求就充分体现了层次性:低年级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中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高年级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现实性原则。

当前的朗读教学往往受教材的限制,有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读书时只能是被动地朗读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如苏教版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但现在的学生对当时的情境知之甚少,对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因此,课文的感情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实际朗读指导时,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要通过课前的材料准备,视觉的再现,气氛的渲染,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入景”“入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真实的阅读”。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培训中心校)

猜你喜欢

感情水平原则
张水平作品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35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