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知识,贵在潜移默化
2014-05-26陈耀方
陈耀方
学语文,必定要学语文知识。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有利于更好地识字、写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提高阅读、表达的能力,从而使语文学习更为丰富,更为扎实。语文知识如何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淮安市实验小学凌星华、李竞等一批老师,围绕语文知识的教学问题展开研究,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笔者曾观摩过凌星华老师执教的《三亚落日》和李竞老师执教的《美丽的丹顶鹤》。他们因文而异,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了语文知识的教学。
依据课文实际,李竞老师抓住“鲜红鲜红”一词,在引导学生体验丹顶鹤外形美的基础上,引出“通红通红”“碧蓝碧蓝”“雪白雪白”等ABAB式的词语,体会这类词语内部叠加之后程度加深的表达效果。理解“无忧无虑”,从分析“忧”“虑”的字形入手,渗透了汉字“形声”“会意”的六书知识,展现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在感受丹顶鹤形态美的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从腿、脖子、嘴巴这几方面观察丹顶鹤,描述丹顶鹤。虽然没有直接讲述观察顺序,但由下往上,渐次展开的观察、表述顺序,得到了悄然无痕的训练。《三亚落日》色彩斑斓,意象万千,雄伟壮阔,表达语言形象生动,清新活泼,诗意盎然。凌星华老师对教材的驾驭别具一格。他紧紧扣住表现日落过程中色彩、形态变化的动词,如“歪”“悬”“挨”“入”,象其形,察其意,悟其情。整节课,通过动词的品读,让学生既分享了作者眼中三亚落日的壮美景象和无限风光,又领略了作者驾驭动词表情达意的高超语言艺术。在对文中动词品读之后,凌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一个小片段的描述,介绍一个曾经让自己流连忘返之景象。其间,鼓励学生向《三亚落日》的作者学习,尝试着发挥动词表意和传情作用。接着,凌老师又结合《三亚落日》的意境和学生的品读体验,让学生在“景情相( )难分舍,诗意袅袅( )心田”中的括号内试填动词,在尝试、筛选和辨别中学习锤炼语言的功夫。这样,读写结合,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关于动词的教学落到实处。
两位老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给人启发:
一、语文知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理解和表达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的教学,其目的不是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记忆,而是要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内容的理解,在语文知识的日积月累中,从“量”的积聚期待“质”的飞跃,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乃至汉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李老师和凌老师依循课文呈现的语文知识的实际,按照“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的思路,确定知识点,并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体验丹顶鹤美丽、高雅和三亚落日的生动、壮美。
二、语文知识的选择,要依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
如果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打量,一篇文章所呈现的语文知识是比较丰富的。哪些可以成为教学内容,是需要一双慧眼加以选择的。选择的依据:一是语文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学生能够接受、理解,也就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方面看,选择的语文知识要贴近“最近发展区”,要“跳一跳,够得着”。从课堂上师生双向交流的畅通和学生的情感状态看,两位老师选择的语文知识点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并且通过教学促进了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理解、运用向更高层面的递升和跃动。
三、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随文进行,不着痕迹
面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同于大学生学汉语。如果脱离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以林林总总的例字、例词、例句、例段来条分缕析,讲解语文知识,小学生难免枯燥。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易于接受具体的东西,不善于抽象,最忌讳说教。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要积累关于语文知识的大量的感性案例,为将来的学习奠基,而非靠类推、归纳而涉及关于语文知识的“理性”。因而,教小学生学语文知识,最好是在学生有一定的语汇积累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两位老师的教学,紧紧依赖文本,充分发挥课文情与趣的“场”效应,将语文知识的教学蕴含在对课文的阅读体验之中,使语文知识鲜活起来,与鹤之灵动、落日之壮美息息相关,相得益彰,而非无本之木,沦为枯燥的理性知识说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