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三种态势

2014-05-25☉秦

政工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亚文化圈子草根

☉秦 汉

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三种态势

☉秦 汉

网络文化指网民在长期的网络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他们网络行为的心理因素。今年是我国接入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我国互联网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营销推广、制度规范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均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传播主体由精英文化向草根文化转变

在Web1.0时代,互联网内容的提供主要源自各大网站,是典型的单向型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发布者也就是社会精英牢牢把握着话语权,决定了受众接收的信息内容。例如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四大门户网站中的信息一般由网站编辑“把关”发布,网民与信息提供者以及网民之间很难产生互动。而到了Web2.0时代,随着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诞生,社会精英的网络话语权被大大削弱,普通用户,也就是草根,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上传信息,成为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者,网络交互性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诞生,为草根主体主动发声提供了平台。传播主体从社会精英向草根的换位,体现了人人平等这一人类社会的朴素理念,要让人人都可以发声,尊重社会底层的广泛民意。

传播内容呈现主流文化逐渐与亚文化共容的景象

一直以来,我国的媒介话语体系是以宣传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法制与秩序为主,也就是社会主流文化,它强调公民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与支持,并以此约束和指引公民的社会行为。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文化现象,由于其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力往往比主流文化更大,也能赋予人可以辨别身份属性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除了淫秽色情、血腥暴力、封建迷信以及其他违反法律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亚文化,本质上,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只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人们应该以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态度客观看待这一新型文化形式。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亚文化而没有主流文化,那无论是网络的虚拟社会还是现实的社会实体都将是没有精神寄托,没有力量源泉的,终究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元传播渠道带来由个体文化向圈子文化的跨越

个体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网民个体在网络上的自我行为文化,虚拟性强而互动性低,网络活动主要以浏览网页为主。而随着论坛、群组、豆瓣、微信等新媒体的诞生,网络文化出现了由单独个体文化向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圈子文化的转型。

个体文化向圈子文化跨越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出于对现实生活的需要。圈子中的人们更容易与他人联系,实现快速交友,从而形成“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使各种虚拟社区越来越像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例如豆瓣网,它的小众聚合是以文化产品的评论内容为载体,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让他们建立起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给他们挖掘、管理、记录个人兴趣爱好的空间。这有助于提高用户之间的情感忠诚度,打破彼此间心理隔阂。其次,圈子文化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符合网民的心理期待。不论在何时何处,人们都能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这就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最后,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圈子文化符合人的社会性本质。网络之中各式各样的圈子为网民提供了虚拟世界中的真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民会摘掉“面具”,敢于吐露心声,主动交流讨论,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与归属感,并且在此基础上,圈子中的网民之间会建立起强大的纽带,彼此之间更加信任,而整个圈子也会更加稳定。实际上,许多生活中的圈子会移植到网络中,如班级的微信群,同一工作单位或是来自同乡的农民工的QQ群。

从网络文化发展的三个态势可以看出,技术手段的革新对于网络文化的革新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网络文化的形成主要还是在于网民的网络实践。网民的网络实践是一种自发行为,是内心诉求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因此,对于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只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与人类伦理道德的前提下,我们就应该善待网络文化、善用网络文化、善管网络文化,积极营造有利于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自《学习时报》,有删节)

猜你喜欢

亚文化圈子草根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草根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草根
传说中的“圈子”
草根论调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