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 雅 从鲁艺走来的艺术家、出版家

2014-05-25阳/文

连环画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民美术出版社宣传画黄宾虹

林 阳/文

邹 雅

(1916—1974)

原名亚明,又名大雅,别署“老木匠”。江苏省无锡市人。版画家、山水画家、出版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时代在上海出版界工作,致力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

1938年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此后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搞战地宣传工作。解放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73年任北京画院院长。1974年到阳泉煤矿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难。

邹雅少时读书成绩优秀,酷爱绘画,但因家庭贫困,中途不得已退学。1934年他到上海,靠画画谋生,曾在新光书店、民强艺术社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并开始创作木刻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邹雅离开上海,经武汉取道西安,于1938年到达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著名版画家彦涵回忆道:“邹雅和我同期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我们睡在一盘土炕上,同饮一壶清水,同吃一锅小米,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在我记忆中,他创作漫画的能力,胜过其他同学。他凭着娴熟的技法,不仅又快又好地完成课堂的作业,而且能及时地完成校外的宣传任务。当时延安城墙张贴的鲁艺壁报上,有许多作品就是他创作的。他崇高的志向和正直、热情、爽朗的性格,对我的影响很深。只要他有钱买得一个烧饼,总要和我各分一半。这种同甘共苦的同志挚情,令我终生难忘。”

《破碉堡》版画

同年冬天,邹雅东渡黄河,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为战士教育课本创作木刻插图。

那时的创作条件极为简陋。阮章竞回忆说:“想当年,既没有画室,更不知道管子灯玻璃台。高度近视的邹雅和他的同伴们,日以继夜,作画、运刀、印刷。从一钱油三钱盐、一斤小米、一元津贴,转到吃糠吃麸咽野菜,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衣……从没听他们抱怨过创作条件不好。”

《百万雄师过长江》

1940年春,邹雅从总政调入鲁艺木刻工作团,参加年画创作活动。不久他参加了中共中央“抗战十大任务”套色水印木刻宣传画的创作(这一作品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并创作了连环画《一支枪》。同年夏天,他又随木刻团去冀南开展工作,主要培训干部。从1941年起,邹雅先后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新华书店、《太行人民日报》社、冀南书店、石家庄新华书店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室主任。这时期他创作了《不能任人屠戮》《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和《破碉堡》等大量木刻作品。

胡一川回忆说:“他果敢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团完成任务,返回太行山途中,要渡过一条结了冰的河,当我们涉水到达对岸时,两脚已冻得完全麻了,邹雅同志脚长冻疮,还背一个小同志过河。”

解放战争时期,邹雅创作了《欢迎刘邓大军南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木刻作品。受前辈们影响,他的木刻艺术风格纯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受到版画界的好评。

《我们热爱和平》宣传画

新中国成立后,邹雅参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办,任《连环画报》第一任主编。后任副总编辑、副社长。在任《连环画报》主编时,条件困难,他从组稿、编写、设计,直到校对、印刷,都亲自动手和过问。

广为流传的宣传画《我们热爱和平》就是在邹雅手里诞生的。

1950年10月,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鸭绿江畔。中国政府派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

根据周恩来总理“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的指示,《人民日报》社胡乔木、邓拓把记者阙文叫到了办公室,让他拍摄一些以“我们希望和平”为主题内容的照片。

阙文选中了北海幼儿园四岁的孟运和六岁的马越,参照毕加索《和平鸽的寓意》,他抱来两只鸽子,给孟运、马越各抱一只。阙文把握住两个孩子的最佳姿态,拍摄了这张经典照片。

1952年6月1日,这张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报眼上,立即引起了轰动。志愿军总部将这张照片洗印了约二十万张送到了朝鲜前线。

同年10月份,邹雅带着工作人员,将这张照片制作成宣传画,并用儿童体设计了“我们热爱和平”六个字,让人印象深刻。在维也纳世界和平会议上,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和戏剧大师梅兰芳将这幅宣传画沿街散发,受到人们的欢迎。欧洲一家杂志社用这幅画作为期刊的封面。这幅经典之作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1954年,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江丰对建国五年来的宣传画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宣传画“已在群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艺术形式,由于它及时反映了当前的和平运动、民主改革运动和生产改革运动,所以发展很快。五年来仅北京一处即印有一千一百多万份印刷品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有力地鼓舞着群众为和平、为劳动、为创造自由和幸福而奋斗”。这里指的北京一处,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其中的《我们热爱和平》当时发行数就有二百四十多万份。从1952年到1959年,这幅画共印刷了十一版,多达一千万张。

《读捷报》

1955年《美术》第八期有一组关于宣传画的文章。邹雅在《亟需把宣传画创作提高一步》一文中指出:“宣传鼓动工作是展开社会政治运动的先行任务。它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把党在各个时期的政策,及时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认识,统一大家的意志,组织大家的力量,从而把运动引向正确的方向并迅速展开,把革命推向前进。”“宣传鼓动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造型艺术中,宣传画是最富宣传鼓动作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今天,我国的文盲还很多,地域又大,充分利用造型艺术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是非常有力而必要的。”他认为,宣传画创作的数量还大大不能满足于现实中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关的领导机关没有重视和提倡这门艺术形式。宣传画的创作质量落后于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有些宣传画在处理题材和表现主题上存在着概念化的缺点,形式风格上千篇一律的毛病还很严重。

1959年12月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举办了“十年宣传画展览”。蔡若虹、邵宇、王朝闻、张光宇、古元、西野、邹雅、郁风、王角、方菁、沙更世、詹建俊、邵晶坤等四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会议肯定了新中国宣传画的成就,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据统计,1950年至1957年,共出版宣传画286种,印刷1653万份,1958年至1959年,共出版宣传画241种,印刷1134万份。而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59年这一年里出版宣传画的数量等于前八年的总和。

1958年邹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1960年兼任副社长。早期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在延安时期就已居美术界高位、又是邹雅的老师级人物,但由于位置有限,没能担任社领导。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历史上,同时兼任副社长和副总编辑的,邹雅是第一人,由此可见他的能力和贡献。在任期间,他组织编辑了大量美术图书,如《解放区木刻》《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画集》《黄宾虹山水写生册》等。“文革”期间,像许多老革命一样,邹雅受到冲击,曾被非法关押。

1970年,他被下放到湖北文化部“五七干校”,此时,邹雅已年近花甲,但他仍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邵宇评价他说:“那时,我和邹雅是‘同学’,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战友,每天从事着难以负担的沉重劳动,但他是乐观的。他在我们‘连’(当时干校是按连编制的,邹雅一度在连里当木工)里边选了两节木杆接成的旗杆,其直其高,是全干校有名的。我看,这旗杆正似邹雅的性格。”

《早春二月》中国画

我当年随父亲林锴也在文化部“五七干校”二十五连。记得刚去的时候,我和邹雅伯伯乘车去一个连队,大家都迷路了。我说了一个方向,是蒙着说的,而邹雅伯伯认为应该走另一条路,那时,不懂事的我便叫板打赌。路是我说对了。不久,大家都忘了打赌的事了。过了半个月,邹雅伯伯专门送给我一包糖果,里面不仅有水果糖,还有奶糖、红虾酥等。他说话算数的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当时特殊的环境里,得到一块简陋水果糖都是很难得的事,何况一包高级什锦糖。多年后的今天,邹雅的夫人苏戈告诉我,那时邹雅停发工资,只有基本的生活费。回忆往事,邹雅的做事方式与他的工作方式该有多少共通之处啊!

“九一三”林彪事件发生后,干校出现了少有的轻松,画家们小心翼翼地开始画画了。我记得,邹雅带着许麟庐、卢光照、秦岭云等人,在大食堂里作画。许麟庐画鳜鱼,卢光照、秦岭云画山水。邹雅也画山水,但他与众不同,先把宣纸揉成团,展开,再画。墨不均匀地洇下去,他再随着感觉行笔。这是我唯一一次亲眼目睹他作画。

鲁迅在1930年出版《新俄画选》的《小引》中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同年,他在中华艺术大学作演讲,说:“版画的好处就在于复制,便于传播,所以有益于美术运动。”这两句话深刻地指出版画在战争年代的宣传作用。

美国人爱泼斯坦是这样评价延安鲁艺木刻的:“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

针对一些老百姓看不懂木刻的问题,江丰在1941年发表文章说:“在绘画艺术,我以为只要将对象的形色真实地反映在画面上,而反映的又是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话,就不会看不懂。”鲁艺木刻团的团员们尝试着改变西方木刻的方式,采用老百姓喜爱的年画方式进行创作。在一次集市上与传统的年画唱对台戏,上万张宣传抗战的木刻年画销售一空,极大地鼓舞了创作者。

邹雅是著名的版画家,从延安时期开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木刻作品。由于他在战地,因此,他的木刻作品几乎都与部队和军民生活有关。如“十大任务”套色水印木刻的创作,笔触虽尚稚拙,但鲜活的情节、动感的构图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巧构思的。连环画《一支枪》为二十一幅,用木刻手法多幅表现比较少见,我们可以看出邹雅对造型的熟练把握和对构图的轻松运用。他的木刻作品《日本觉醒联盟——在太行解放区组画》,在题材的选择上颇具匠心。日本俘虏在受教育过程中转变,成立“日本觉醒联盟”,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此前,在美术作品中表现日本兵,比较容易,而现在,邹雅要正面刻画日本觉醒联盟的生活,尤其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亚洲人,如何区分是个难题。邹雅选择他们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打棒球、种菜等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该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创新,用线注意到多留白,线条比以往柔和了许多,用服装等标志区分人物特征。这些手法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恰当的。

《列宁》

《欢迎刘邓大军南下》是邹雅表现解放战争的题材,时间较晚,人物众多,可以看出他更注意细节的刻画。马车为主体形象,解放军每个人的表情各不相同,周围百姓在欢呼;画面右部两个士兵在喝水,一位老人拿着水瓢;草棚一角借着树的力量搭建。这些真实的景物和器物起着衬托的作用,表达了老百姓欢迎刘邓大军的喜悦之情。邹雅还创作了《埋地雷》《五月端阳》《春耕》《保卫丰收》《攻城》《帮助老百姓扬场》《烧旧约换新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画风朴实、粗犷,造型准确生动,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气息。

《攻城》版画

《欢迎刘邓大军南下》版画

新中国成立后,邹雅从木刻转向中国画的探索和创作。

他注意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他深知师造化的重要性,观察了许多名山,画了许多速写。从20世纪50年代起,邹雅认真研究中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他曾为《黄宾虹山水写生册》撰写序文,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黄宾虹1955年去世,去世前夕,黄宾虹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画,五十年后人们才懂。”当时,许多画家对黄宾虹的绘画并不理解,傅雷家书中对黄宾虹的肯定,引起文化界对美术批评界的质疑之声。邹雅能够认识到黄宾虹画法的妙处,这在当年并不多见。黄宾虹润泽浑厚的技法对他影响较大,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他的中国画作品中看到当年木刻的影子,即使是山水的线条,也疏密安排自然,刚劲有序。他在继承大师绘画技法的同时,也注意创造个人浑厚华滋的风格。正如他的一颗闲章所刻——“我有我法”,这是他对创作个性的表达。

1954年邹雅(左)与战友们在一起 苏晖摄于邯郸

1963年3月去山西参加文艺座谈会,邹雅与阮章竞在一起。

1973 年邹雅教解放军女兵画画。

邹雅一生敢于直言,光明磊落。延安时期整风,邹雅居然被人认为是叛徒,于是捆上手脚吊了一天。而他坚信自己清白,问题早晚会查清楚。放下来的时候,卓林等人帮他搓黑紫的手。他说,在被吊着的时候,想的是,千万不能伤了手,那样就不能刻木刻了!

“文革”期间,他挨批斗时,被逼跪着,手里举着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书、外版书、古典美术图书,俗称“大、洋、古”。这些书都很沉重,举着很困难。但面对红卫兵批判时,他还“不老实”,说这些都是按照中央领导指示出版的,换来的却是更多的打骂!

在我和父亲谈起“文革”际遇时,他一直提到邹雅的名字。“文革”期间,邹雅被打倒之后,我父亲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也被关了八个月。革委会的人怕我父亲想不开,命令被关押的邹雅负责安排人轮流看守。想来,邹雅自己受屈被关押,还要守护别人,还被革委会“信任”,其人品可见一斑。

1973年,邹雅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后,他调任北京画院院长,主持全面工作。“文革”后期,中央调集了一批国画家,在北京饭店创作中国画。此时,江青一手导演的“黑画事件”发生了。她认为,许多中国画都是影射“文革”的,是黑画,并将画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彦涵回忆说:“‘四人帮’强逼美术界人士去看‘黑画’,正在发烧的邹雅也被勒令前去观看。他一边看一边说:‘中国画就是泼墨而成,本来就是黑的嘛!’”

1974年,邹雅率队去山西体验生活,不幸在阳泉煤矿罹难,年仅五十八岁。

198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六家美术机构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邹雅遗作展览”。

1971 年邹雅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其逝世十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邹雅画集》。

邹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编辑家、艺术家,他不仅对中国的美术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版画和中国画创作上也因独特的探索精神而具有崇高的美学品格。

1972 年邹雅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中间休息(前排右四为邹雅)

猜你喜欢

人民美术出版社宣传画黄宾虹
预防为主 生命至上
——第32 个全国消防日宣传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画(一)
2021年中国医师节宣传画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2019 年“中国医师节”宣传画
津门画派画家作品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初次在外过夜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