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培育机制探究

2014-05-24单凤儒

中国软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经营者资本

单凤儒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大数据浪潮袭来,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社会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首当其冲。大数据浪潮的本质是信息传播与应用的颠覆性变革,其作用的核心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由于有遍布全球网络的支撑,信息空前透明化,使企业,乃至经营者个人正在走向全球化,可以实现在全球范围的直接交流与交往;使任何一个企业及其经营者都可以有条件与世界上的企业与个人开展合作或竞争,跨时空地提供产品与服务;相应地,企业的任何决策与经营活动的成功也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行为,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社会关系含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渗透与深度影响,企业的社会资本的价值在飙升。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转型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而转型的核心是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创新。

笔者以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应构建一种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的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

一、大数据的大变革带动经营者社会资本的转型

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提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万维网、PC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开放、普适计算、语义网、机器智能等等,令我们目不暇接。而更令我们震撼的是大数据在从整个世界到微小事物,从工作与生活到思维与观念,几乎无所不包、无一例外的所有领域所带来的,或将要带来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则正在受到颠覆性冲击。

(一)大数据时代将引发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支撑下,那些原本很难,甚至无法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地搜集和被利用起来了,从而在各个领域引发重大变革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大数据具有鲜明的特征:海量数据、结构复杂、涉及面广、传输速度快、超强云计算、数据开放等,从而引发了对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商业应用的巨大冲击。因此,各国都在加大对大数据的投入、研究和建设,推动开放数据基础上的商业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大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冲击及其所引发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生态环境全息化

大数据首先引发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从封闭、僵化的环境转变为开放性、数据化生态。企业的生态环境是企业所有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客观基础与依据。在小数据时代,只能通过采样获取相关信息,企业环境的诸多方面处于“黑箱”状态,企业只能封闭、僵化地看待环境。当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一切都改变了,我们需要的是所有的数据,“样本=总体”[1]。可以低成本、高速度地获得与环境有关的全数据,企业所掌控的企业环境则是一种开放性、高度透明的数据化生态。企业的所有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行业、企业全数据背景下进行的,企业环境已进入全息时代。

2.企业经营社会化

大数据引发社会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紧密、深入。企业经营与管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合作者、竞争者生死攸关,企业无法单打独斗,只有广泛参与,合作共赢,才能生存与发展。随着社会信息产生与传播方式的变化,产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和公众参与。企业通过与网民群体的密切互动,主动引导网民群体参与其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创意、设计、生产、质量保证、市场推广、销售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并根据网民群体的互动反馈完成产品优化与创新,实现企业与网民群体的协同发展[2]。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的社会化营销、社会化研发、社会化生产、社会化配送、社会化管理等,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企业创造新价值,获得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3.线上线下融合化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杰出电商依据大数据优势,在线上强势发展,创造令世人震惊的商业奇迹。他们的“野心”正在急剧膨胀,大举“进犯”线下传统企业的固有领地,从线上杀向线下,对传统企业造成巨大冲击;陷于“狼来了”危险境遇的传统企业,绝地反击,以攻为守,翻转杀向线上,纷纷“触网”。传统企业拓展空间虚拟化正在成为一个迅猛发展的大趋势。O2O等商业模式如火如荼,翼码公司创立了“不见面交易,见面受理”的线上线下互动业务模式[3],基于网络“定位服务”的社区生活消费服务正蓄势待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线上线下大融合潮流。

4.管理决策数据化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数据化。一切方位、业务沟通过程、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数据来描述,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可以用机器进行处理和分析[4]。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以决策为核心的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获得全面、准确、可处理的信息。信息全息化、云计算,对海量信息高速处理,精准化与模糊化相结合,实现决策与运作的数据化是企业成功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5.组织结构虚拟化

随着大数据与云计算而形成的海量数据与高速处理,不但使天南地北的企业可以整合资源,共同合作,而且,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再造,使得分布全球各地的企业构成高效运行的价值链,乃至价值网,跨区域、跨国界地实现互补、共享与共赢。从而形成无边界企业,构建了诸多的虚拟组织或虚拟化的企业联盟。大数据技术让中小企业如跨国巨头一样,共享着全球的数据和创新成果,企业的边界正在模糊化。相应的,企业管理关系的协调,必将从专注内部的科层制、行政化的“硬治理”转变为跨界的扁平式、民主化的“软治理”。

6.成员权力平等化

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依托,信息畅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自由发表意见的门槛,利益相关者拥有平等的信息权、平等的话语权、平等的决策权、平等的剩余分配权。美国出现茶党、占领华尔街两次运动,都是网络推动的公民自由表达行动。两个运动都没有明确的领导者或发言人,其组织结构是“水平”的,完全是大众组织、大众参与。所传达的则是权力结构要“去中心化、水平化、社会化”的诉求[5]。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还是在企业间组建的战略联盟的管理中,员工与联盟成员的权力正在出现平等化趋势。

大数据引发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各种社会联系、网络关系、交互沟通等社会性因素被深深嵌入企业活动之中。企业社会资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现威力,影响广泛,而且,社会资本自身也必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变革中转型、升级。

(二)大数据将导致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的转型升级

简而言之,企业社会资本是指能为企业带来资源与绩效的社会性资源与能力。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其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状态与交往活动(或能力)等两种形态。因此,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所具备的社会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正在发生诸如前文所述的种种变革,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必将随之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松散、孤岛型资本转变为聚合、网络型资本

大数据将改变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与结构形态。在小数据时代,信息传输困难,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制约了企业的经营与合作范围,使得经营者的社会交往范围十分有限,与相关者关系不够紧密,特别是顾客黏度差,其社会关系呈松散、孤岛状态。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与经营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低成本地获取大量相关数据,甚至是全数据,实现信息的高度对称,从而可以同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与更多的企业与顾客直接沟通,构建更大规模、更高黏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经营者眼中,从顾客、员工、合作者到所有社会公众,都不是单个的“人”,而都是“网”,即具有高频互动与黏度的网络。对品牌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消费者聚集组成关系网络——品牌社群。由于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等受到这一关系网络的深刻影响,从而使消费者从主要重视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价值逐渐转向对与品牌、与其他消费者或与公司等关系的重视,即对关系价值的重视[6]。这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顾客关系等网络在社会资本中的价值在提升,经营者社会资本将集中表现为关系网络形态,从而使得经营者的社会资本正在呈现一种网络化趋势:更大规模,更强互动,更高黏度。

2.从硬边界、小规模资本转变为无边界、全球化资本

大数据将突破社会资本的传统边界与规模。在小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的社会交往主要通过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不但无法接触到更大范围的组织与个人,而且对有限关联的组织与个人的交往频度与深度也大打折扣。基于各自利益企业边界僵化,与竞争企业针锋相对,与合作企业同床异梦,其社会资本规模极为有限。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全天候互动,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时间、任何人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联系与沟通。特别是关系网络与各种自媒体的发展,不但传播范围广大,沟通成本低,而且交互式沟通更加容易与快捷。这有利于打破企业边界,促进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的合作与交往,从而,使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可以实现近乎无限度扩张。企业经营者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选择、整合、合作与交往,构建无限范围、无所不能的社会关系网络。

3.从政治、行政、身份型资本转变为合作、利益、商誉型资本

大数据将改变社会资本的原有属性与特征。有的学者认为,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其社会资本往往会衰减、贬值,甚至表现出负功能,从而使企业利益受损[7]。其实,这主要是就在官本位时代的负面社会资本而言的。在市场不起决定作用,互联网发展不充分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带有明显的政治、行政、身份性特征。一项对吉林省30家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构成调查数据[8]显示:政府仍然是物化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有58.1%的国有企业认为政府为本企业提供重要信息,有58.8%的企业认为企业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政府对企业管理与决策的干预程度较高,有75.5%的决策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或批准的,重大决策前有50%的企业主要征询上级主管官员意见,有42.9%的经营者采取行动时担心上级的不满,46.7%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由政府或政治组织来评价的。这些原因决定了企业经营者会把维护好与政府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并特别重视自身的政治身份,以期获得更大话语权,以谋取更多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资源。48家通化民营工业企业社会资本调查数据[8]显示,参加人大、政协等政治组织企业经营者高达39.6%。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的属性将发生质的变化。市场成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企业经营者必将从热衷于政治与行政性社会资本转变为注重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去行政化”性质的社会资本。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又为企业经营者获取与处理全数据,选择与组织跨企业资源整合与合作,构建服务于平等交易与互利双赢的更为广大、黏度更高的社会关系网络创造了可能与便利。从而形成“去行政化”的,基于合作、利益、商誉的社会资本。

4.从传统的窄渠道、单向型获取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数字化、多维型构建

大数据将变更社会资本的获取方式与渠道。在小数据时代,经营者集聚社会资本,主要方式是自身的人际交往,主要渠道是面对面式的人际传播。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经营者积聚社会资本的方式与途径,使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人际传播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播为主,不但实现传播与沟通的数字化,而且,拓展了传播渠道的宽度,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从单向传播为主转变为双向传播为主,实现交互式、多维型沟通,不但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而且,增加了传播与沟通的参与、体验等情感含量,是社会网络更加人性化、丰富化。微信通过手机、QQ号等方式加人“交流圈”,催生新的独特圈子化传播模式,形成网上的圈子化部落。这种圈子传播以其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到达率、转发率、阅读率而成为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全新的、更具效率的传播方式[9]。大数据正在颠覆企业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路径,具有多重衍生意义:与广播和电视相比,网络能提供一种没有强权的、多中心的、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互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5];同时也对企业经营者的交互化传播与沟通及相应的思维、理念、素质提出挑战,当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集聚社会资本的机遇。

5.从缓慢、渐变型形成转变为快速、突变型发展

大数据将大大改变社会资本形成与变化的速率。小数据时代,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主要靠经营者的人际沟通,建立与发展速度缓慢;而出现问题,影响面小,传播速度慢,对社会关系与企业形象的危害程度相对较低。而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低成本获取大数据,经营者的社会网络形成速度快;利用多种自媒体,可自主、快速地塑造经营者与企业的良好形象,并实现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大范围、快速度传播,一经出现危机,就会迅速破坏良好形象,长时间精心建设的关系网络会毁于一旦。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资本成为一种高效与高危并存的资源。经营者必须自始至终高度关注,不但要努力构建,还要“如履薄冰”,精心维护。

6.从传统性、个人型摸索转变为数字化、团队型学习

大数据将改变社会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在小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与素质,部分的是在学校学习与在职培训中培养的,但是,主要还是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靠个人的总结、领悟而不断“摸索”培养的。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明显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大数据的冲击,企业经营者从理念、思维、技能(特别是大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以及基本素养,都必须适应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能已不再是什么高要求,而是企业经营者集聚社会资本的必备素质。

显然,大数据正在或将要改变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的内容、形式、属性与获取方式,促进社会资本的转型升级。为适应这一转型升级,最根本的就是深入分析与认识大数据对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的系统结构、作用机理的影响,促进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创新。

二、大数据背景下经营者社会资本转型培育的目标机制

机制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特定系统内在规律的反映,它决定并支配着系统的运行与产出。因此,实现经营者社会资本转型的核心,就是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客观要求,创新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是指经营者社会资本生成、积累与相关基本影响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培育过程运行机理。在所查阅的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关系网络的构建;而忽略了构建关系网络的能力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仅凭传统的思维与能力无法胜任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传播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大数据时代,不但要“做正确的事”,还必须“正确地做事”(有做正确的事的能力)。因此,本文拓展了研究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的视野,从网络构建延伸到能力培养。这样,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外延包括如何建设关系网络与培养社会能力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其内涵则指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的系统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是由系统结构与作用机理构成的。系统结构是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机制;而机理则是特定结构的本质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机能;一定的机制就是基于特定结构而产生特定作用机理构成的综合系统。所以,我们研究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就必须深入研究与经营者社会资本形成相关的基本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结构,进而探索结构的功能与作用机理。应特别重视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机理研究,主要关注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行为机理识别,在线大数据及社会化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理,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结构及其影响等[2]。

(一)培育机制的多维网络型结构

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系统结构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资本结构及其培育系统的结构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多种观点与理论。笔者基于企业经营者实用与便于操作的考虑,提出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系统“两类结构、四种形态、纵横交织”的多维网络化结构。一类是显性结构——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即经营者与其公众互动的交互活动与成果结构,这是直接的、可见的部分,已为业界与学界普遍重视;另一类是隐性结构——培养社会能力的结构,即培养经营者构建关系网络所需要的社会能力的过程与成果结构,这是潜在的部分,为业界与学界所忽视。而每一类又分为活动过程的动态性结构与成果形态的网络型静态结构,共构成四种形态。每种形态又有多种纵向或横向的细分结构,可见,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系统是一个多维、网络化结构体系。4种形态结构分述如下。

1.显性静态培育成果结构:社会关系网络

经营者的关系网络是经营者获取资源与创造绩效的静态化社会资本,是其社会资本的基本与典型形态。关系网络结构是以经营者个体为中心节点的、由关系网络的载体要素与关系网络核心要素构成的。

第一,关系网络的中心节点——经营者。经营者社会资本网络,是以经营者为中心节点的。即由经营者主导,围绕经营者建立,为经营者所动员或使用的社会网络。它既不等同于企业的社会网络,同时,基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的特殊身份,又与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相交叉、渗透。就社会资本的所有权而言,两者是不同的;就社会资本的功能效用而言,两者是渗透、融合发挥作用的。

第二,关系网络的载体要素。经营者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外在结构主要表现为载体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其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子系统: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关系网络,主要是由企业或联盟网络内经营者的员工关系、股东关系、联盟成员关系构成;二是企业外部经营关系网络,主要由经营者的顾客关系、供应商关系、经销商关系、竞争者关系等构成;三是泛社会交往关系网络,主要由经营者与政府官员关系、非经营性联系的组织与公众关系、社会影响与形象等构成。

第三,关系网络的核心要素。经营者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内在结构主要表现为核心要素的组合与配置。一是关系主体——中心节点的特征,主要指经营者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素质,如在企业中的职务、社会政治身份,以及自身思想、业务、个性素质等;二是关系内容,主要包括信任、信誉、声望,魅力、权威,亲和与凝聚,整合与运筹等;三是关系性状,主要包括关系的广度、深度、黏度等。这些核心要素是经营者社会资本的实质内容,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资源与绩效的根本源泉。

2.显性动态培育过程结构: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关系的基本单位不是某个人,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互动——即相互回应对方行为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关系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互动——即彼此之间连续不断做出的回应——形成或者说被“创造”出来[10]。经营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的一系列互动行为实现的。这些互动行为主要包括3类:一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利益调整,如跨企业的经营职能与资源整合与合作等;三是在企业内部以及跨企业合作中各类人员之间的社会与心理融合等。

3.隐性静态培育成果结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转化为经营者的社交行为,一方面可以促进关系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取资源。因此,是一种与静态社会资本相渗透,并可独立获取资源的动态化的社会资本。社会能力结构是由3种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要素构成。一是社会认知。经营者的社会能力总是以一定的认识过程为基础的。主要包括认知标准的正确性:正确的价值观;认知材料的真实性:客观地认识事物;认知过程的科学性:缜密的思维;认知结果的有效性:科学的论断等。二是社会情感。在职场互动的过程中,人的情绪既是引发矛盾与冲突的因素,又是化解冲突、促进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经营者的社会能力无不受到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甚至是左右。经营者自身的情绪发生过程以及调节的理性化构成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三是社会行为。这里讲的社会行为主要指交往行为的设计或实施的技能,即基于认知与情感的交往行为方式与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在职场互动中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技巧是经营者社会能力的存在载体和作用媒介。社会交往行为的基本方式或手段包括语言、表情、动作等。经营者交往行为的实施,既是由其认知、情绪决定的,又有着相对独立的策略性、技巧性运作。这3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与综合作用,才能形成经营者的社会能力,为有效获取资源、构建关系网络服务。

4.隐性动态培育过程结构:社会学习行为

隐性动态培育过程主要指经营者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活动。经营者社会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学习与实践。“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11]经营者社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3种途径:一是创新思维与更新理念,适应大数据需要,培养数据意识、创造性思维、基于理性与实践结合的系统思考力等;二是知识学习与建构,主要包括经营者结合工作而进行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自觉建构认知结构;三是在处理关系实践中为有效积累社会资本所进行的谋划、实施与控制等实践过程中的积淀与升华。

5.社会资本培育多维网络化结构模型

笔者将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网络型结构描述为一个系统模型。见图1。

图1 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多维网络化结构模型

从总体上看,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要谋取所需各种资源;谋取资源正是经营者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之所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括管理网络、经营网络与泛社会网络等;为构建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社会关系网络,经营者必须学习,包括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理念、知识的学习与构建、基于网络与生活渗透的实际应用;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经营者的社会能力,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凭借经营者的互联网思维与社会能力,结合经营与管理实践,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广大公众进行互动与交往,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与沟通、利益调整、情感与心理融合等;其结果,构建大规模、高黏度的经营者与企业的社会关系三大网络;这三大网络充分发挥谋取资源的功能,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而,以多维网络结构支撑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的完整培育循环。其中左半部“学习——能力”为社会资本生成的隐性结构;右半部“互动——网络”为社会资本生成的显性结构。

(二)培育机制的“双网”渗透互动机理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培养自身的社会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培育过程,总是受特定规律支配的。这些特定规律具体表现为一些作用机理,是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核心内容。受大数据时代特征制约,基于多维网络型结构,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过程是受信息网络、关系网络(双网),以生活为媒介的渗透机理支配的。以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交往、日常生活等为媒介,信息网与关系网的诸要素,进行多向量力、“弥空间”分布的交互作用。在经营者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培养社会能力的全过程、全领域,信息网络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弥空间”分布,“双网”多向量力互动,全面、深度渗透,交互作用,共生共长。而这些渗透是以生活为媒介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海尼凡(Hanifan,1916)用社会资本来描述那些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重大的无形的东西[12]。由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就存在于、变化于社会生活之中,包括经营者的工作、交往,特别是日常生活,这些都是培养社会能力、构建关系网络的极佳时机。脱离社会生活就没有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关系网络的建设。经营者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其他工作与活动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在进行工作、交往、日常生活过程中“兼职”完成的。“双网”渗透互动机理主要由六个子机理构成。这些机理揭示了人们或组织进行社会交往,培养社会能力,组成社会关系网络的动机与行为的规律性。

1.利益共生机理

就一般而言,社会关系的结构包括三大基本要素:个人或群体是关系的主体;“相关利益”是关系的“内核”;“联结方式”是“相关者”之间“相关利益”的“存在形态”[13]。显然,共同利益是社会关系的“内核”,寻求与谋取共同利益是协调所有社会关系,特别是构建经营者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这一机理主要体现为3个效应。

一是驱动效应。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类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总是以利益为最基本驱动力的。在大数据时代,这一利益驱动原理并没有改变,只是各种组织与人员可以依托网络与大数据,在更大范围、以更快速度,更“明白”地获取更大利益。

二是交换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乔治.C.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或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追求“精神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社会互动必须坚持公平交换和互利的准则[14]。他揭示了交往的过程机理,人们在投入的同时总是要获得一定的回报,包括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回报;交往要坚持“追求精神利润最大化”与“公平和互惠”相统一的原则。大数据大大地增加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公平和互惠相统一的可行性。小米科技所凝练的“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将纷至踏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是共生效应。互联网与大数据可以使全世界范围的人与组织相互联系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互补效应与合作剩余的空间。优化整合,互惠双赢是在大数据条件下利益创造的源泉,是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基本驱动力。

2.认知信同机理

在培育经营者的社会资本,构建关系网络的过程中,经营者及其交往对象的认知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认知的重要形式,我们的信念和心理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心理结构。信念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且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这种现象称为“信念固着”。我们成了自己思维方式的囚徒[15]。这一机理主要体现为3个效应。

一是信任效应。与人交往、处朋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信任,经营者与交往者相互信任是构建关系网络的心理基础。在大数据时代,许多社会交往,包括大量的交易与商业活动,是基于网络的中介型行为。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不相识,远在天涯难聚首”。这样会大大增加交往与交易的风险。因此信任与安全极为重要。

二是价值效应。包括价值认同与价值评价。价值认同指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有助于整合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有助于达成共识、减少纷争、扩大交流、增进互信与和谐,形成合理融洽的社会资本结构体系和良性互动的社会运行机制[16]。价值评价指社会关系网络成员对参与交往与加入网络所作的价值判断,即是否值得、是否有价值(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主张)。海量信息消减不对称程度,增加知情权,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价值判断,提高顾客与合作者的理性选择程度与选择自由度。

三是表演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人的社会交往是一个“自我表演”的过程。任何社会互动的关键都在于参加者借助自己的言语行动,强调自己许多属性中的某些属性,而隐瞒其他的属性,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14]。表演者通过影响“情境定义”的方式表演自己,投射自我定义,使别人对他形成他所期望的印象,这是交往主体(经营者与其交往对象)的一种自我塑造、能动影响他人认知的行为。在多种新媒体兴起并普及的条件下,人们往往依据虚拟空间的信息传播来决定现实世界的关系,对于大量的“不见面的亲密朋友”与广大公众而言,自我表演效应更加显著。在利用自我表演能动地影响别人认知的同时,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又要在认知别人的时候,仔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其“表演”所迷惑。

3.情感融通机理

如果说第一条机理是“有利”,第二条机理是“有理”,那么,情感融通就是“有情”。即经营者要成功进行社会交往,构建关系网络,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有利、有理、有情。情感的融通是互动的第三大动力,这反映了人们需要尊重、爱心、友谊、快乐、合群、归属感等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这一机理主要体现为3个效应。

一是粉丝效应。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以及关系网络的形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以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为主,正在转变为基于网络等媒体中介的大规模在线交流为主(至少按照交往人数的比例是如此的)。交际双方或多方可能终生都不曾谋面,但却会感情深厚,甚至狂热。“粉丝效应”、“粉丝经济”就是这种现象。这是由于信息发布者,特别是权威、明星等公众人物,利用微博等媒体大量发布能引发广泛关注的、具有独特视角与身份的、传奇性、爆炸性信息,而完全封闭发布者的“俗子”信息①国外有句名言:任何伟大的人物在他熟悉人的眼中也是平凡人。,形成“神化”形象,令众多粉丝无限崇拜。这种粉丝关系是由崇拜所生的情感凝聚的,几乎是一种超理性、高忠诚度的亲密关系,在大数据时代构建关系网络中具有强大的粘合力。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中得益于几千万粉丝的助选,为此获得了“网络总统”的誉称。

二是吸引效应。情感的融通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喜欢与吸引。这种喜欢与吸引主要包括五种吸引力:一是交往频率引力。交际双方在地域或空间上临近,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交往频率高,容易增进感情。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在线交流大大降低交流成本,提高交流频率,从而跨越时空,使所有实现便捷沟通的人之间也能形成喜欢与吸引。二是网络曝光引力。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会更加偏好那些出现频率高的人或事物,熟悉诱发了喜欢。对于各种新异刺激——无意义音节、汉字、音乐片段、面孔的曝光都能提高人们对他们的评价[15]。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曝光效应更是威力巨大。三是属性认同引力。交往双方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近属性或特征的就容易相互喜欢与吸引,如政治信仰、职业、教育水平、年龄、性格、经历、爱好等。伯纳德·默斯坦提出了刺激-价值-角色理论。人们最初接触,影响他们彼此吸引的主要是“刺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外表等吸引力等明显的特征;再进一步接触中,影响他们彼此关系的是“价值”信息,包括态度、信仰等价值观层面吸引力;在更长时间的接触中,“角色”的兼容性变得更为重要,决定相互吸引力大小的因素是各自在事业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兼容性,即是否相互认同,实现互补与契合[15]。长时间网聊催生网络恋情就体现了这一效应。而大数据能够更多、更便捷地提供的有关交往对象的信息。四是喜欢报答引力。人们似乎了解他们将被别人接受或喜欢的可能性,更可能与接纳他们而不是拒绝他们的人接近[17]。当知晓对方尊敬与喜欢自己,就获得满足与快乐,自然基于报答心理而尊敬与喜欢对方。所以,在交际中恰当地赞美对方是交际成功的诀窍。五是社会形象引力。交际者的外在形象与内在魅力是社会交往中令对方喜欢与受到吸引的强大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各种自媒体,塑造经营者的网上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调节效应。社会交往与关系网络中的情感融通是一个由各方共同经营情感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情感不会完全是自然发生、发展的,而是情绪的自然过程与人对情绪的自觉干预、调节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调节包括经营者的自我情绪调解与相互间情绪调解,主要由经营者的情商水平决定的。这更多地体现在线下人际交往之中,但对线上交流也有着重要影响。

4.交互传通机理

传通,即传播与沟通是社会交往与构建网络的最基本工具性行为,是上述三大机理作用的实现途径,是大数据的源泉与载体。传播与沟通效应机理主要体现为3个效应。

一是口碑效应。在小数据时代,进行大众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人际传播,主要靠面对面交流。在大数据时代,不但互联网等新媒体占据主流,而且表现为以口碑传播为代表的、网络化、交互式、用户中心等大数据传播。各类“去中心化”的网络交流平台的大量出现,使得被誉为社会舆论晴雨表的网络口碑传播与扩散突破了原有的时空模式的限制,爆发出对于个体、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力[18]。网络口碑传播是一种线上线下渗透的,数量巨大的“草根”、“屌丝”网民之间自发的、非商业目的的、就某些事物的看法与消费体验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自媒体与大数据使网络口碑传播产生巨大的舆论威力,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凭借专业权威性或使用(参与)经验与提供“爆炸性”信息,成为意见领袖,广泛传播,“一呼万应”,引发病毒效应。企业所要做的不是口碑制造者,而是正向口碑的“放大器”,及负向口碑的引导者[19]。

二是跨界效应。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是没有边界的。基于互联网的传播,突破时间界限,可以“24×7”的全天候、无空档传播;传播突破地域界限,天涯变咫尺;传播突破组织界限,企业无边界、国家无国界;传播突破行业界限,跨行交流,异业合作……只要掌握了必要的大数据,没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

三是体验效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人的需要日益多样化。而互联网与大数据又为每个人提供了近乎无限的选择空间,这就导致人的需要的进一步个性化。传播与沟通成功的前提是对传播对象需要的深入了解,传播与沟通成功的关键就是对传播对象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人们利用网络,与交往对象进行不见面的“直接沟通”。不但是采用交互式的沟通形式,而且,要通过与沟通对象之间语言与行动的交流与互动,深入到参与过程与实践体验的层面,挖掘与触动沟通对象的深层需求与满足感,从而构建一种基于沟通对象兴趣、愿望、行动、体会、满足的高忠诚度或黏度的关系或社会网络。

5.数据驱动机理

数据与信息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大驱动力。海量数据化信息、云计算、数据开放等,使经营者与企业联系海量规模的目标公众,快速掌握相关信息,实现深度交流,强化持久黏度等,从而可以在世界范围,最大规模,最快速度,长期稳定地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这一机理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效应。

一是流量效应。大数据价值链是指从数据获取、挖掘到转化为价值的数据价值创造过程。大数据价值链由数据获取或拥有、数据挖掘、挖掘数据创造新价值的创意等三大环节构成。这三者最值钱的部分是第一个环节,即获取或者拥有数据,有权使用或者能将数据授权给渴望挖掘数据价值的人。这就掌控了大数据价值链的核心[5],占据社会关系网络中心节点。掌控大数据价值链的核心,就要构建或利用人气高的大流量平台,牢牢掌控“入口”,努力做大流量,没有大流量就没有大数据。做大流量,使更多的人浏览、参与、应用,以扩大交往规模,搜集更多信息,促进深度沟通,增强社会关系网络的广度与黏度。

二是挖掘效应。数据驱动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巨大经济性,这种经济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必须通过数据的价值交换与合作实现。实现数据经济性的关键环节就是数据挖掘与新价值创意。数据挖掘就是数据技术公司或数据科学家借助专业技能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同时还需要拥有大数据思维的公司或专家,运用创造性思维,先人一步发现数据被挖掘出的价值的实际应用。正因为他们是外行人,思维才不受限制。“他们思考的只是有可能,而不考虑的所谓可行。[1]”从挖掘到创意的完美结合,促进数据转化,形成实际应用价值,是实现经营者及企业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互补与合作,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思路。

三是开放效应。开源软件、数据开放,共同参与,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等是数据驱动的大趋势。开源软件,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主要由程序工程师及其他电脑用户参与,目的是实现程序源代码的共享。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开放数据,不但要公开数据,而且要让数据可重复使用、可以自由加工,与数据格式密切相关,以更便捷地使用数据。因此,“众包”模式受到青睐正在成为一种大数据发展的新趋势。开放不但促进软件的不断完善与普及,而由于用户的广泛参与与意思表达,还可有利于实现数据的个性化。信息高度个性化已经成为现实:商务智能已经可以帮助我们高度细分、定制信息,数据挖掘的技术可以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模式预测其信息的需要,为其配送个性化的信息,未来的语义网更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智能网络平台[5]!

6.学习渗透机理

前面5条机理主要是经营者所预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内在作用原理。为更好地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经营者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能力与素质。这种能力的培养系统与过程是学习渗透机理在起支配作用。这一机理主要体现为3个效应。

一是分布效应。分布式认知理论更适宜揭示网络化学习的内在规律性。学习是一个系统认知的过程。学者们对这一过程的不同探索形成不同的理论学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环境刺激下人的反应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只提供潜在刺激,而能否引起注意并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反应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知识为学校、教师、课堂所垄断的格局将被打破,传统学习理论受到挑战,注重全社会视野综合学习的分布式认知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布式认知理论最早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等人提出来的,后被不断发展。该理论研究视野超越了个体大脑的范围,转向日常工作情境中的认知现象研究,认为人的认知是由认知主体内部、主体之间、认知工具、所处情境、社会与文化环境等诸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并特别重视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这一理论更吻合网络发达、海量数据、高速传播、分布存储、普适计算等大数据时代的认知与学习的规律性,较准确地揭示了经营者社会能力网络化培养的本质与特征。

二是泛在效应。基于分布认知理论与大数据条件下的网络环境,网络化学习将是一种泛在学习方式。在网络与各种媒体、普适计算技术等“人工制品”无时无处不在的、最优化的智能整合认知环境中,经营者的学习将是一种泛在学习。泛在学习强调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基于任何计算设备获取任何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智能的、无缝的学习空间,符合人类终身化学习的需求,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情境认知学习范式[20]。

三是渗透效应。渗透性学习将成为网络化条件下的主流模式。一方面,职业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具有同一性,职业社会能力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因此,职业社会能力主要依靠“去课堂化”的生活化培养[21]。特别是对于承担繁重经营管理工作的企业经营者更是需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学习与培养。另一方面,网络已渗透到社会、工作、生活、思维等所有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已成为社会认知与社会能力培养基本特征。企业经营者的学习与社会能力培养必将是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工作、生活渗透,知识与技能契合的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持续养成过程。

三、大数据背景下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模型与路径

(一)大数据背景下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的系统模型

综上所述,笔者将在大数据背景下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的系统结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综合为一个系统模型,如图1。

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预期构建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转型培育的目标机制,是培育机制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该目标机制由社会资本转型培育的网络化结构和“双网”渗透互动机理构成;作为目标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网络化结构由显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隐性的社会能力两部分组成,关系网络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关系网络、外部经营关系网络、泛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能力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要素组成;目标机制的核心作用原理是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互动机理,主要包括:利益共生机理、认知信同机理、情感融通机理、交互传通机理、数据驱动机理、学习渗透机理等;实现这一目标机制的实践路径的总体思路是:更新理念-调整结构-转换机理;基本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为适应大数据要求,更新经营者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模式,再造企业客户关系网络、再造外部经营关系网络、再造内部管理关系网络、再造泛社会关系网络等;通过创新路径实现构建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转型培育目标机制的目标。

图1 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的系统模型

(二)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1.调整学习内容结构,树立大数据理念,培养网络互动素质

第一,转换思维,树立大数据理念。为适应大数据所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生活、工作的重大变革,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的创新,最首要的就是要转换思维,更新理念。这是实现培育机制创新的先导与灵魂。经营者必须正视大数据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特别是对社会资本集聚提出的挑战与面临的机遇,从热衷搞关系转变为潜心研修,加强学习,改变自己,主动适应,使大数据理念内化到头脑中,体现在所有社会交往的行动上,形成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大数据思维是对传统思维的一种颠覆。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大数据思维对传统思维的三个颠覆性转变:一是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二是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三是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1]。

第二,适应互联网等新媒体需要,培养网上传播与互动技能。经营者要培养信息素质,掌握数字化技能与数据化技能。培养各种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如各种社交网站、博克、微博、聊天室、论坛、在线新闻、电子书、白皮书、图像、照片等,智能手机作为最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已成为现代经营者必备的办公设备。要有较强的使用搜索引擎等手段搜集数据,写文档、发帖子,进行线上交流,简单的数据处理与识别数据挖掘成果价值,特别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利用大数据的挖掘成果,寻求机会,激发创意,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与促进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等技能。

第三,提高情商水平,促进人格完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仍然是人,人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将更加便捷、频率更高、作用更大。因此,企业经营者自身的情商水平与人格因素在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中发挥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的作用。应深入研究情绪发生与调节机制,善于管理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及与相关者的情绪互动,升华思想境界,自觉修炼与完善人格。

2.调整学习模式结构,实现学习与“两个网络”、工作、生活的多维渗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系列颠覆性变革和大量新事物的出现,使管理者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尤显突出。但必须相应调整、创新学习方式、培养途径。

第一,坚持工作导向,实现学习与工作渗透。企业经营者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唯一的解决路径就是以工作目标、难题、任务为中心或专题,研究理论,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第二,主动适应网络化学习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渗透。利用互联网等网络化平台、手机等移动或固定终端设备,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灵活而巧妙地进行整块化或碎片化学习。

第三,创造全新沟通机制,实现学习与生活渗透。探索全新的多媒体传播、通讯性交流与在线互动,善于进行协商式、讨论式、合作式学习;适应社会交往知识与能力的生活属性,克服“知识惰性”①怀特海将在学校中习得的、很难再次应用于“知识和技能”真正产生的情境中的知识和技能称作“隋性知识”(inertknowledge)。笔者在此变换词序为“知识惰性”,指不能在实际中主动应用知识的状态或现象。,不但在工作中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在无时无处不在、连绵不断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琐事,并以此为载体训练社会能力,实现学习的生活化。为促进学习的生活化,要通过多方努力,着力构建集需要、兴趣、休闲、参与感与成就感为一体的学习激励机制,可尝试探索学习的娱乐化、休闲化,甚至学习的游戏化、病毒化。

3.调整客户关系结构①客户关系网络应归属于企业经营关系网络。但因其在大数据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作为一个单独的实践路径提出。,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交互式、体验式沟通,发掘、凝炼与满足顾客价值

在大数据条件下,买卖双方站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买家有时甚至掌握比卖家还多的信息,于是最能反映交易中位置关系的定价权由卖方转移到买方,客户中心、反向定价、个性化定价,客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大的交易主动权。因此,客户关系网络是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第一,获取大数据,掌控人脉。强化新媒体运用,搜集或拥有海量信息(与交易相关的或看似无关的),实现客户信息数据化,快速扩张客户网络。在网络化时代,已突破了行业经营的界限,以大数据客户为圆心,可以发展近乎无限的、甚至毫不搭界的不同行业的同心圆业务。腾讯坐拥数亿微信用户,有广阔的跨界拓展空间,这本身就是一笔巨额的社会资本。

第二,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发现、提炼、创造客户价值。满足客户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同时,按照利益共生机理,这也是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之根。经营者必须借助大数据,及时、准确获取顾客需求信息,挖掘出客户高度重视的、尚未满足的、本企业又有条件,甚至是能独家满足的客户价值。进而,加以提炼,并富有创意地通过产品与服务加以满足。这一点是构建庞大客户关系网络的基石。

第三,开展交互式沟通,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度。在大数据时代,与数以万计、千万百万计,乃至数以亿计的客户进行沟通,更多的是采用在线交流的方式,而最有价值的实质内容就是通过高品质的售后服务等形式影响客户的体验。一是利用互联网,与客户直接交流,而不是发布通用性的广告。面向大众市场的“一刀切式”的站点内容已无法满足这些用户的需要,相反,要创建多种不同的微站点,创建不同目的登陆页面和面向不同用户的精准内容——每种内容只针对很窄范围内的目标客户群[22]。而且,要尽可能地进行交互式的沟通,使客户共同参与、深度感受。二是以高品质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是用户与企业“对话”的过程。用户买到产品,并不意味着销售任务的结束,而是体验之旅才刚刚开始[23]。以“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为目标的全球最大零售网站亚马逊,2011年6月,全球约有20%的独立用户使用亚马逊的零售和拍卖网站,其全球独立用户数量也达到了2.822亿,位居全球第一,成功地构建了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全球性客户关系网络[24]。

4.调整竞合关系结构,构建虚拟化价值网络,获取网络位置优势,实现多赢性整合剩余最大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虽然企业间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是,企业间合作,甚至包括与竞争者的合作也成为一种趋势。单体竞争则衰,协同共生则兴。这就是所谓的竞合关系,这已成为企业间关系的主流,也是企业经营者集聚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

第一,拥有大数据,构建大网络。无论是对竞争者还是合作者,占有其相关大量数据,掌握其需要、实力、动向,都是处理好竞合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大规模的大数据就能够构建多大规模的大网络。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借助海量信息搜索获取合作者相关信息,挖掘数据价值,发现利用结构洞,准确把握机遇,选择伙伴,实现竞合关系数据化,为构建庞大的竞合关系网络奠定基础。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成功开创互联网金融之先河,靠的就是拥有大数据。特别是能够大力拓展连实力雄厚的国有大银行都难以开展的“小贷”业务,就是因为掌控着“小贷”电商的几乎所有业务与资金流量与存量的大数据,敢于实行无担保贷款。

第二,设立上位目标,发展竞合关系。企业经营网络构建与维系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更大的共同利益。竞争也好,合作也罢,关键是寻找合作契机,实现互利双赢。而机遇与利益则来源于大数据。经营者必须善于获取或利用大数据,挖掘隐含在数据里的可捕捉机会、具有互补性的可合作伙伴、能够聚集客户价值与合作双方利益的契合点,进而,设立高于各合作者目标、而各合作者又无法单独完成的目标——上位目标,共同追求合作双赢,成功构建经营网络。

第三,开阔跨界视野,整合异质资源。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全球化、网络化,选择合作伙伴,构建关系网络,拓展经营领域,要有跨界思维,实行跨行业整合,构建“杂交优势”。经营者要敢于突破企业边界,跨越行业门槛,突破时空界限,进行经营职能结构调整,如虚拟研发、虚拟生产、虚拟销售、虚拟服务、虚拟管理,以及各种人、财、物、技术等资源的整合,构建互补优势,将企业内的价值链拓展为跨企业的价值网。这种纵横交织的、以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物质支撑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与经营者一种牢固的、常态化的社会资本。

第四,占据中心节点,获取网络权力。在跨企业的价值网络中,所有成员企业及其经营者都是基于资源互补与上位目标组合而成的,不具有科层体制下的上下隶属关系,都拥有平等的权力。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所有成员对网络组织、决策、剩余分配具有完全相同的影响力或实际支配权。而这种网络权力不是由企业规模与经营者身份头衔简单决定的,而是由各自在价值网络中所占据的节点位置决定的,即支撑合作网络的关键职能、稀缺资源、核心技术、协调能力与人格魅力等会成为获取网络权力这种高价值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谁拥有关键技术资源、占据产业网络高附加值的战略性生产环节,谁就能成为网络中的领导公司,尤其是技术的领跑者[25]。

5.调整员工关系结构,主动运用自媒体等进行沟通,尊重员工权力,开发员工潜能,聚合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大数据背景下,员工与企业经营者拥有相似的信息平台,信息高度透明,大大压缩信息不对称程度。经营者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调整相互关系位置,改进领导作风,充分尊重员工的信息权与民主管理权,构建高聚合度的内部网络。

第一,经营者要占据数据优势,实现魅力型领导与民主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小数据时代,经营者是关键数据的垄断者,拥有行政权力与组织性权力,上下级主要表现为一种纵向命令——服从的线性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即精确化的事实,成为管理与决策的主要依据,数据的话语权大于领导身份的话语权,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乃至决策权。经营者要占有数据优势,靠大数据说话,靠人格魅力影响,吸收掌握有价值信息的员工参与管理与决策,实施人性化、民主化、魅力型领导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分权体制。

第二,突破纵向科层组织,建设横向扁平式虚拟组织。互联网把世界联系到一起,大数据增强了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传统的科层制僵化组织必须进行调整,而适应全球化、网络化、大数据化的新型的扁平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组织必将应运而生。随着价值链到价值网的整合与拓展,企业的边界被突破,跨企业的虚拟组织也将广泛建立,形成跨界治理新机制。从而,使企业内部与跨企业组织网络构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建设网络化、数据化环境,发挥新媒体传通作用,实现信息分享的全员化。加大投入,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为企业员工建设分享大数据平台与环境,建立员工参与信息传通的兴趣与激励机制,使企业全员参与经营管理的信息生产、传播、沟通与分享,以大数据驱动企业经营与管理,聚合企业核心竞争力。

6.调整泛社会关系结构,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诚信基石,塑造商誉形象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可能被无限制地放大。不但有企业内部的管理网络、企业外部的经营网络,所在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若干组织与成员,都可能成为经营者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组成部分。他们或者是通过口碑传播影响本企业管理与经营网络的成员,或者是他们本身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本企业的客户或合作者。特别是所在社区、政府、新闻媒体以及有着某种或强或弱关系的广大网民,更是泛社会关系的重点,经营者必须高度重视。

第一,拥有或依托大数据、大流量的平台,占据社会大规模传播高地。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要影响甚至控制舆论,最重要的是获取、拥有,或者借用、依托相关信息的大数据,并拥有或利用具有大流量的平台,把控“入口”,从而占据网络传播的媒体优势,掌握大范围的发声权,以便更好地实现大规模社会传播的目标。而那些非自媒体性质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虽然也要重视,但是,却是经营者所无法左右的。

第二,传播诚信,塑造形象。企业经营者,特别是领军人物,其社会形象通常与企业形象是紧密关联的,相互渗透的,本文在一些相关研究也是将这两者合一的。传播的核心内容是诚信,包括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承担社会责任,以及经营者本人的职业道德、亲和力以及人格魅力等,进而,以实际行动为支撑,塑造企业与经营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现代经营者在网上要有自己的粉丝。在一定意义上说,粉丝规模的大小就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泛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的标志,就是网络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衡量尺度。

第三,注重参与式沟通,从单向宣传灌输转变为个性化体验交流。在网络化、自媒体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必须注重线上线下的个性化沟通。人们打开网页,更愿意个性化参与,而不只是充当宣传对象。过去通过传统媒体所作毫无针对性的广告,很难把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给那些有特定购买需求的买家。“广告:一个浪费资源的金钱陷阱。[22]”以真心为顾客服务代替单纯的产品推销、以趣味性知识介绍与咨询代替产品广告,以顾客充分参与、双向沟通、共同协商代替单向的宣传灌输。个别沟通,深度交往;吸引粉丝,广泛传播,这是大数据时代经营者构建泛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途径。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 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7;28-29;166.

[2]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

[3]张 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胡雄伟,张宝林,李抵飞.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综述(上)[J].标准科学,2013(9).

[5]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0-163;312-313;295;310.

[6]王新新,薛海波.品牌社群社会资本、价值感知与品牌忠诚[J].管理科学,2010(6).

[7]王俊杰.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J].理论探索,2009(4).

[8]卜长莉.社会资本与东北振兴:对东北地区1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2-185;218.

[9]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6.

[1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 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1.

[12]祝小慧,王益宝.企业社会资本理论评述[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9(2).

[13]单凤儒.公关与沟通:非职业化、泛公共关系的机制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9-20

[14]克特 W 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81;89-91.

[1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5;82;312.

[16]苏令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J].伦理学研究,2008(6).

[17]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M].郭 辉,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76.

[18]张 玥,朱庆华.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5).

[19]毕继东,胡正明.网络口碑传播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

[20]余胜泉,程 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 远程教育杂志,2009,17(3).

[21]单凤儒.论职业社会能力的生活属性与去课堂化的生活化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1).

[22]大卫.新规则:用社会化媒体做营销和公关[M].于宏,张 异,赵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16.

[23]布拉德·斯通.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M].李 晶,李静,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Ⅸ.

[24]亚马逊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7780/6672342.htm?fromId =27780&from =rdtself&fr=wordsearch.

[25]邓智团.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网络权力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3).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者经营者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经营者》征稿启事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第一资本观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及机制改革
做一名聪明的集团医院经营者
计算营业额
会计信息失真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