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与“三不”

2014-05-23刘义志

做人与处世 2014年3期
关键词:三不仁德周有光

刘义志

王安石变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发扬大无畏精神,说:“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此“三不足”在当时很有名气,时人因此称它为“拗相公”。“拗相公”还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三不欺》,其结论为:“盖圣人之政,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后天下无或欺之者也。”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欺”理论。

曾国藩就发扬光大了王安石的“三不欺”理论,闹出了一个“人不忍欺”的笑话。当年,有人投奔曾国藩。曾国藩问他:“我与彭玉麟、李鸿章相比如何?”此人张口就答:“彭帅是威猛,人不敢欺;李帅是精明,人不能欺;而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曾国藩历来主张以仁德治天下,这记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曾国藩非常受用,认为这人堪大用,就派他去管钱粮。结果,没过多久,此人就携军中巨款逃之夭夭。曾国藩哭笑不得:“好一个人不忍欺!”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均有过人造诣,人称“郑三绝”,向他索求书画者如过江之鲫。可是郑板桥却有非常独特的“三不卖”规矩:达官贵人盐商富豪不卖,够生活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卖。达官贵人盐商富豪削尖脑袋购买字画而不能得,而贩夫走卒、农夫花匠等底层百姓却能不时得到他的楹联匾额。

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的鲁迅先生一生酷爱读书,讲究读书的三味,即平知、获趣、知雅。他于读书学习方面有新颖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著名的“三不怕”精神: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鲁迅先生一贯身体力行,短暂的一生成就斐然。其读书学习之道,对于现在浮躁的学习风气来说,可谓振聋发聩。

北大校长蔡元培信奉“三不”原则,时人称之为“三不主义”:不做官,不纳妾,不打牌。这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对社会腐化的有感而发,可谓出淤泥而不染。1935年,蔡元培辞去23项兼职,为了专心致志地治学,他在报刊上登了一则“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对比之下,当今不少官员学者应该为之汗颜。

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在养生方面也有一个“三不主义”。周有光生于1906年,已经有108岁了,他每天仍然坚持读书写文章。有记者采访周老的养生之道,他哈哈大笑,提出了一个养生“三不主义”: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他认为,顺其自然活在当下,不要被别人所左右。

无独有偶,大师季羡林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三不”养生之道:第一,不锻炼。反对为锻炼而锻炼,反对过度的体育锻炼;第二,不挑食。不要怕这怕那,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养成不忌口的好习惯;第三,不嘀咕。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抱怨,心态要好。

著名作家廖沫沙,历经浩劫摧残之苦,仍能健康长寿,享年84岁。廖沫沙晚年总结自己的“三不”养生之道:宠辱不惊,锻炼不停,作息不变。这不仅是养生之道,还体现了非凡的人生智慧。

著名学者任继愈专心治学,公开宣布了他的“三不规矩”:第一,不过生日。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麻烦别人,省去别人的花费钱财之苦,而且自己还可以远离奉承话,可谓一举三得;第二,不出全集。他认为,学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绝对不能以“全”定论;第三,不当挂名主编。他认为,这是干名气挣钱的勾当,对不住天地良心。

钱钟书以一部《围城》蜚声中外。是真学者必有真性情,他一生信奉“三个不愿”: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但世上不明不白的钱、不三不四的人和不痛不痒的话偏偏太多太多,能一以贯之坚持这“三个不愿”,足见其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编辑/张金余 廖新生图)

猜你喜欢

三不仁德周有光
为仁由己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周有光语萃
“三不”男人滚远点儿
孟子说仁德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