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一刀古宣纸在小岭

2014-05-22雷虎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5期
关键词:青檀泾县红旗

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山为躲避战乱移居安徽省泾县小岭村,聚族而居。小岭村多山少田,产青檀树,曹大山因地制宜,用树皮造纸,从此小岭人便以宣纸生产为生。

2013年夏天,我跟随古法宣纸的发烧友金鑫去了小岭村,初次领略到小岭绝美的风光和宣纸工艺之美。2014年春天,我们再访小岭,在那里住了半个多月,记录下了小岭人和宣纸古往今来的一些记忆碎片。

车子一驶入泾县地界,路两边的广告牌就被宣纸的广告垄断了,路边房屋的墙壁上也刷满了各种宣纸厂的LOGO。金鑫却说:“这都是指鹿为马!这些宣纸厂90%生产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而是书画纸;剩下9%生产的是现代工艺宣纸,只有1%生产古法宣纸。而只有古法宣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今年是金鑫到小岭造访古法宣纸的第九个年头,他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

山路蜿蜒,驶过一道牌坊后,进入一个群山环抱的村落。路两边连天的油菜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独特的树种:树干大约碗口粗,离地一米见方处被斩断,断口生出七八根分枝,每株分枝向上一米见方又被斩断,断口也有七八根分枝。正是早春三月,树还未发芽,但枝桠茂盛,车子每开几百米就要减速,因为前方不断有村民抡着朴刀砍那些青色的枝桠。这些树就是青檀树,宣纸正是由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成的。

奔腾的溪流在群山中流窜,有时切割出一道狭长的峡谷,有时冲刷出一个个山坑。水泥路随着溪流盘旋,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三三两两地点缀在大小山坑之间。小岭村有“九岭十三坑”之说。九岭,是指环绕在小岭村周围的九座山峰,而十三坑,原是指山凹中的十三个自然村落,如今被“收编”成村民组,统一称为小岭。

我们住在曹一宝老人家中。曹家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宣纸作坊,现在的当家人是老人的大儿子曹人强,村里人都叫他大强。大强正在灶台边蒸煮青檀树皮,这是一个典型的“煮豆燃豆萁”的过程,锅里放着青檀树皮,去了皮的青檀枝就是燃料,蒸煮时加湿加热,既使树皮易于剥下,又能让树皮中的营养沉淀,便于后期去除杂质。在宣纸上写字画画很是风雅,做宣纸可就没有那么诗意了。

大强带我们到家里安顿下来。他家是一栋红瓦白墙的砖房,门前屋后的桃花李花开得正艳,一条纤细的瀑布藏在大门正前方的油菜花间。大强搬出木梯爬上阁楼,取出一张一尺见方的红宣纸,铺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来来来,把租字给签了!”我愣住了:没搞错吧,人还没进屋就开始讨房钱了?金鑫解释道:“这是小岭地区的风俗,无论亲疏,男子带女眷借宿,必须在红宣纸上写‘租字’,以示对房东的尊重。”他拿了一张写好的租字给我看,是大强的堂弟带女朋友来住时写下的。没想到这小村子还保留着如此古远的民风。我抓起毛笔,依葫芦画瓢写下了租字:出租人曹人强,租字人雷虎,租曹人强西厢房一间,出租日期2014年3月17日至2014年4月17日。收利。2014年3月17日,立笔。租字人,雷虎。”放下笔,我掏出一叠钱,大强却生气了:你这是干什么?不要租金,只要十元的彩头就好。说完小心翼翼地将租字卷好放进柜子里。

小村至今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吃过晚饭,不过晚上六点多钟,村里就不见了人影,只听得到溪水潺潺,偶尔夹杂着几声狗吠。我特地开着窗听了一晚水声,早上7点出门,山谷中到处是鸟语鸡鸣,还是不见人影。钻进宣纸作坊,里面早已经忙得热火朝天,村民们早上4点就开始捞纸、烘焙了。

古法宣纸

古法宣纸和普通宣纸最大的差别,就是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漂白原理不同。现代宣纸用化学药剂漂白,而古法宣纸漂白则是在石灰呛皮、草后,皮和草放在晒滩上晾晒,经日晒雨淋自然漂白。因为是自然漂白,古法宣纸不如现代宣纸那样洁白,往往微微泛黄。但是古法宣纸纸质稳定,润墨性好,有“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效果。

小岭村的旧时遗迹有:占元、方家门民国宣纸商人故居,许湾清代宣纸古漕遗址,红旗宣纸厂旧址,双岭千年古青檀王树、曹廷柱故居、新四军宣纸工坊。

小岭购买古法宣纸去处:安徽省泾县小岭千年古法宣纸厂,安徽省泾县景辉纸业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小岭村下湾宣纸工艺厂。

大强家是宣纸世家,就连64岁的父亲曹一宝也说不清祖上是从哪一代就开始从事宣纸制造了。曹家一直以来都只是给宣纸商人代工,我鼓励大强自立门户,通过网络推销自家的宣纸。他起初没放在心上,觉得网上交易离他太遥远,但当我通过微信替他卖出第一刀宣纸时,他激动得非要冒着雷雨去县城刻印章,他说,祖上制纸几百年都默默无闻,今天终于给自家的宣纸冠上了名字——云屏。我称赞这个名字古雅,他指着远处的山冈告诉我,在一座名为小岭头的山峰上,有一条宣纸古道,是九华古道的一部分,古道上原来有一座古岭,名字就叫云屏。

在水泥路修通之前,九华古道以及周边的古道群,是进出小岭村的唯一通道,也是泾县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九华古道全长五公里,从小岭“十三坑”中的枫坑开始,最终抵达皖南事变的发生地——云岭。这条古道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清军经常为了这条古道发生拉锯战;民国时期,叶挺曾率新四军多次在这条古道进出。但在这条路上往来最多的,还是小岭人。宣纸是由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小岭多山,盛产青檀树,却少田,不产稻草,以往小岭生产宣纸所用的稻草皆出自云岭,这条路就是古时小岭人运输稻草的唯一通道。

九华古道的东半段铺在小岭山头上,也叫宣纸古道,是当年小岭人运输宣纸的地方,宣纸经由肩挑背扛,走出深山,在枫坑青弋江码头上船,扩散至芜湖、上海,再经由上海出口到日本、东南亚。

宣纸古道宽六七十公分,长七八华里。如今小岭村已经遍地都是水泥路,唯有这里还是一成不变的石板路,只是残缺不全了,看得出荒废已久,已有青檀树在上面生根发芽。十几年来,小岭村宣纸的产量急剧下降,对檀皮的需求也大不如前,古道两旁的青檀树枝桠几乎快把古道堵起来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景象。

一切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红旗宣纸厂的停产说起。这家厂曾经是小岭经济的顶梁柱,当地几乎所有村民都在厂里工作。厂子倒闭后,村民只能靠砍树为生,千百年来运送宣纸的古道成了木材通道,大树从古道上拖行下山,不但生态环境被破坏,古道也变得破损不堪,小岭村的宣纸生态链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我们从宣纸古道翻越小岭头,抵达“九岭十三坑”的双岭坑。这里方圆百米之内有许多宣纸地标:一株树龄600年的青檀树,一间民国时期宣纸泰斗曹廷柱的故居,一处新四军的宣纸研习所,还有一间面积近三十平方米的青檀灶。

曹廷柱的后人曹炎洲是大强的姐夫,我们顺理成章地到他家蹭饭。

曹廷柱是民国时期的宣纸泰斗,曾受到过袁世凯等人的接见。1938年,新四军到泾县开展工作,叶挺特地给曹廷柱送过字。曹廷柱不仅把宣纸生意做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还从日本引进烧碱漂白技术,改进宣纸生产工艺,发明了“民国法”宣纸,开了现代宣纸的先河。曹炎洲搬出一块蒙尘的牌匾,上书“一乡善士”,落款“民国二十七八年,砥臣先生古稀庆”,他说以前家里像这样的匾额不计其数。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曹廷柱的宣纸企业“致远堂”和小岭的几家纸庄合并,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红旗宣纸厂,他的四个儿子成为厂里的技术工人。

曹廷柱这一脉,传到曹炎洲这代,有子孙不下三四十人,但还从事与宣纸相关产业的仅有三人。红旗宣纸厂倒闭后,曹炎洲自立门户,以致远堂之名开了一家宣纸厂,还建了网站。

曹炎洲骑摩托载我们到许湾坑,寻访清朝古漕遗址和红旗宣纸厂故地。或许是回忆起祖上的荣光,一走进红旗宣纸厂旧址破败的铁门,原本有些懒洋洋的曹炎洲就来了精神:“这是捞纸坊,这是晒纸坊,这儿是撕皮女工干活的地方,这儿是员工宿舍,看看多气派,20世纪70年代就盖了这么大的两层楼!”

我们顺着竹林中的小径拾级而上,拜访造纸工匠祭祀业祖的地方——蔡伦祠。或许是今人少了对所从事行业的敬畏感,这座古朴的祠堂不知何时已被改成佛堂。

许湾还存有很多明清古建,听说前几年被拆了不少。我们经过一栋正在拆迁的古建筑,曹炎洲说,这是民国时小岭宣纸商人曹洪顺的故居,曾经是许湾最美的房子,当年他在红旗厂上下班时经过它,每次都忍不住回头望一下。听说有人买下了这房子,把瓦片掀了,卸下房梁去建新房,只留下断壁残垣自生自灭。

泾县周边观光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除了宣纸发源地小岭村,还有查济古村、赤滩古镇、桃花潭、月亮湾等,适宜春夏短途出行。

查济古村:位于泾县城西60公里,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

赤滩古镇:位于泾县城北7.5公里,琴溪河与青弋江交汇处,是青弋江航道上的一个重镇,曾是泾县历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镇之一,现隶属琴溪镇。

桃花潭:泾县城西40公里处,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应当地名士汪伦之邀来此游赏,临行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名句。

月亮湾:位于距泾县县城18公里的蔡村镇大康村,夏季可以玩漂流。

猜你喜欢

青檀泾县红旗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沧桑之美 熊梅生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二月,青檀如一张宣纸开始舒展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青檀种群结构及分布的统计分析初探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