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2014-05-22王武林黄兴海熊彦普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扬州市扬州设置

王武林,黄兴海,熊彦普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设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长期需求。本文以扬州地区高职教育为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布局与区域产业对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对策与路径。

一、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扬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部,下辖广陵、邗江等三区一县两个县级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2012年扬州市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内第八位,人均GDP为6569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近十多年来,扬州作为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和上海(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主动参与构建宁镇扬都市圈,向南接受上海、苏南等地区经济辐射,经济建设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544.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933.3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5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9.8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9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7.7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12.7∶52.5∶34.8调整为2012年的7.0∶53.0∶40.0。2009~2012年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表1 2009年~2012年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

(二)扬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排序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跨越。在对制造业、纺织服装、玩具及旅游用品、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结构改造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为龙头,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化纤纺织、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八大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支柱产业主要以加强自主创新和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高档轿车、特种专用车,加大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烯烃类及其衍生产品,扩充乙烯、氯碱等产业链。目前已建成仪征上海大众轿车生产基地,拥有以扬力集团、牧羊集团、力创集团和宝胜电缆等为代表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扬农化工、仪征化纤为代表的石化产业集群,同时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二、扬州市高职教育发展和专业设置现状

目前扬州市共有高职院校3所,分别为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扬州职业大学为综合类院校,曾先后合并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学院等10多所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17个大类,现有专业70个,专业设置中三产专业比例达61.4%,省级特色专业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工程测量、园林技术等9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扬州唯一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化工和建筑为其特色专业,专业设置中二产专业高达61.5%,共覆盖10个大类,现有专业39个,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覆盖9个大类,现有专业26个,其中三产专业设置率达73.1%。2011年和2013年扬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对比情况见表2。

表2 2011年和2013年扬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及对比

三、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2013年扬州高职院校除水利和公安大类外,共设有17个专业大类,43个二级专业类,96个专业,135个专业点(见表2)。对比教育部2010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外专业名单[1],江苏省招生专业分为19个大类,79个二级类、606个专业,因此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二级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9.5%、54.4%和15.8%。扬州职业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机械制造类和化工类专业具有较强办学实力,拥有多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对扬州的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多年来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扬州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总体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主要为:

(一)专业覆盖面不广及专业分布不够均衡

2013年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文化教育、制造、土建、艺术设计,5大类共设专业53个,占专业总数的55.2%。专业点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制造、文化教育、土建、电子信息,5大类共设专业点85个,占专业点总数的63.0%。说明扬州3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中度较高,专业覆盖面不广,同时专业同质化现象较突出。扬州高职专业重复率达100%的专业共有10个,分别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环境检测与治理、市场营销。扬州高职专业分布中一、二产专业偏少,三产专业设置偏多,未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存在偏离

2013年扬州3所高职院校开设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3个,制造、土建、生化药品等二产专业42个,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等三产专业共51个,专业设置对应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1∶43.8∶53.1,与2012年扬州三次产业比重为7.0∶53.0∶40.0相比,存在一定偏离,不能符合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结构特点。装备制造业是扬州传统优势和支柱产业,但扬州高职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发展缓慢、专业覆盖面偏窄。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焊接质量检验技术等专业,能满足船舶制造和压力容器生产等扬州支柱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但扬州高职院校均未开设;又如: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是扬州“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材料与能源大类仅设有2个专业,是扬州专业数最少的大类专业之一,远远不能满足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数与专业点比例偏低,与第二产业在扬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够匹配,难以满足扬州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专业比重偏大,极易造成三产专业培养人才出现供大于求,从而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力度有待加强

表2中,2011年扬州高职专业设置为包含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4所院校数据,2012年扬州职业大学与扬州环境资源学院合并后,减少了1所具有农业行业背景的院校,导致扬州高职办学规模有所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3年扬州高职专业设置数减少9个,专业点数减少28个。专业调整是高职院校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采取的重要举措,2013年扬州3所高职院校共停办了应用日语、应用韩语、商务管理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6个专业,新增服装设计与加工、石油工程技术2个专业,专业调整力度总体不大。与苏中其他院校特别是3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年开发了猪生产与疾病控制、养禽与禽病防治、水族科学与技术和渔业综合技术等目录外新专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华夏航空公司联合,以定向培养形式开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新专业。苏中3所国示(骨干)校2013年停招专业有10个,新增专业数达24个,苏中国示(骨干)校平均新增专业数是扬州高职院校平均新增数的12倍。

四、提升扬州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适应性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优化三次产业专业比例为目标,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2]

要积极构建专业结构与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保持动态吻合的专业调整机制,使扬州高职专业布局按产业的结构分布,适应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要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扬州高职院校应重点增加第一、第二产业专业比重,适度减少三产专业比例;要针对专业集中度偏高的问题,院校间坚持错位发展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专业的同质化。要加强新开专业的科学论证和劳动力市场潜在需求预测工作,各院校专业设置不应都集中在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和电气自动化等制造类热门专业,或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等三产类热门专业,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开设与本地区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并不断加大专业覆盖面。

(二)以区域产业需求为依据,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群

构建品牌特色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3]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2013年提出的“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扬州市“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参与构建宁镇扬都市圈,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围绕扬州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的要求,扬州高职院校要重点发展制造、生化、材料能源等大类专业,重点建设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对接的核心专业,带动外围专业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扬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扬州职业大学可重点建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园林技术、高级护理等专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重点建设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将以上专业由省级特色专业向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群提升。

(三)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基础,优化高职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设置的市场主体,必须密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随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信息和动态,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发展需求。[4]要通过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获得地方政府在经费筹措、政策扶持等方面对高职办学的更多支持,推动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主动、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办学模式,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建由社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平台,加强与扬州化工园区、邗江工业园区和扬州开发区的合作,通过建立“扬农化工学院”、“中联世纪建工学院”,与重点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强化了学院主要工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切实提高了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1]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3-76.

[2]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4.

[3]陈强,张忠.基于提升吸引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10月下):28-29.

[4]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

猜你喜欢

扬州市扬州设置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